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首先探讨了构建“金学”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已为“金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能,构建“金学”体系不仅在宏观上可以为今后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在微观上可以纠正人们对待大众文化的狭隘心态。其次,文章分析了“金学”体系的内容组成,认为真正的“金学”应该是“以金庸及其所有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最起码应包括创作主体研究、作品本体研究、作品接受研究和对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研究这四个方面。最后,文章对如何构建“金学”体系作了具体阐述,认为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真”、“善”、“美”的标准,我们才能树立科学的治学观念,运用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学”。  相似文献   

2.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金庸现象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小说盛行已久,但大陆金学研究起步较晚,虽有北大教授严家炎、红学专家冯其庸鼎立支持,然总的格局仍不够开阔。学术界一直将眼光聚焦于文学内部,从文学属性、文学地位、文学审美价值等角度评价金庸小说的论文、专著着实不少,金庸百家谈不仅没有为“金庸热”提供合理的解释,似乎更是把这一文坛神话带进迷宫。本文无意再去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成就、思想内涵,而将研究基点定位于接受现象的考察,通过对其传播的政治气候、经济形势、文化心态、受众心理的梳理,还原一段真实的故事。金庸现象只不过是特定的传播时代的产物,与传播氛围息息相关,借助传播大势和金先生的超人才智共同造就了20世纪后50年代众人瞩目的宏大气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风格"的角度展开思考,将一向为评论者忽视的林白"乡间"题材的小说同时纳入分析范 围,全面考察林白作品的文本结构、意义生成和林白的创作姿态。文章认为她的作品可以被称为"风"体文本,并 以此将林白的小说分为"风习歌谣"和"女子'怨'诗在当代的极端书写"两类,论述了其中具有结构意义的重要 因素。  相似文献   

4.
金庸后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他前期和中期作品是很不相同的,他笔下的人物也从理念式的“前英雄”、人格神式的“英雄”,发展到了真正人意义上的“后英雄”。创作上发生的这种蜕变,与金庸此时的思想变化有关,这段时期,他对绝对理性以及传统儒家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拷问,并试图通过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达到重光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失火的庙宇--"大陆金庸小说论争"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四个方面对 20世纪 90年代关于金庸小说的两次论争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由于社会多元化格局,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话语由原来的"大一统"状态逐渐转向多声部"复调"形态,并且逐渐疏离大众关注中心.文化精英丧失了话语权威,产生了精神危机、生存危机等多重危机.同时,金庸小说经过 10余年的传播,在大陆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借助金庸小说这一大众关注焦点,以论争的姿态迎合大众发表言说,从而抓住大众注意中心,使自己重返话语世界的中心.因此这两次论争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努力重返话语世界中心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努力恰好说明了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沦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文化批评的颓废与堕落.  相似文献   

6.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的一个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其实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跨文体实验和反武侠倾向。在该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影剧、童话、民谣、神话、寓言等多种文体因素,从而使之在总体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跨文体性。同时,《白马》还是金庸开始走向“反武侠”进程的一个转折性作品,其反武侠倾向甚至超过历来被公认为他这方面的典范之作《鹿鼎记》。作为一个实验性作品,《白马》虽然在叙事上存在许多缺憾,堪称是金庸所有作品中叙事上最不圆熟的一部,但对金庸此后的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8.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作品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国外对金庸小说,“金庸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刻,但始终没有人就“西方文艺与金庸”做专门的研究,本文从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悲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文艺对金庸创作的影响,并指出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这和他对西方文艺的接受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他描写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乡土情结"是他创作的支点,理解了他的"乡土观"就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家本人及其作品.福克纳的乡土观包括"根"的观念、南方社区观念和和谐乡土的观念等.他的乡土观的形成源于美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及南北战争南方失败的经历.作家以乡土观为武器来批判了北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对传统的态度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初唐诗坛,真正英姿勃起、文彩飞扬,并企图扫荡文场、扭转诗风者,还要属高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和"四杰"等人.是他们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使武后时代成为唐代诗风真正发韧的起点.不过,如果把"四杰"比做急先锋,那么这中军主帅则必属陈子昂.本文在详细分析陈子昂在初唐诗坛出现并崭露头角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出上,进一步讨论了陈子昂诗歌的意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首次将文学与美术在理论上、教学上、创作实践上,深刻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是教学上、艺术教育上、艺术创作研究上的创新,它既有理论性,又具有操作性,因而能为高校教学、艺术教育、美术创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服务.并且,此课也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15.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监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国画专业实施几十年的教学原则.并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三位为体的教学原则具有前瞻的意义和内涵,因此在治学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具难度."三位一体"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对这一治学宗旨的深化.它的教学方针,同时具有研究性和前瞻性,临摹与写生正是实现这一教学思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场景需要通信网络能够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支持海量互联的传感器接入.文章通过对5G技术及其优势的调查,结合智能制造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分析了"5G+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框架和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分析结果表明,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极具个性,莫言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他的作品创作追求真正的民间风格,而这点也成为莫言作品风格创作的主要思想和追求目标.莫言的作品正是具备这种独特的美丽,才会使其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新农合医疗档案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卫生医疗体系的真实记录,是医疗卫生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及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新农合档案的管理,将工作落到实处.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农合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并提出新农合档案管理宜"卷"不宜"件"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访谈录记述了严济慈先生从一位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历程.文章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通过这篇访谈录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严济慈先生的治学和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