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倒爷”在中国是个不太让人喜欢的词汇。在美国虽说没有“倒爷”这个词,但做投机生意、进行各种各样倒买倒卖活动的却大有人在,美国人习惯于把这些人称为投机商。投机(Speculation)一词,在西方并不含贬义,它指的是利用商品价格涨落,低进高出,从中获利,这要看得准才行,因而是有风险的。美国的投机商与中国的“倒爷”在商品流通领域扮演的角色虽然有某些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题为《饥饿席卷世界——每天死去一万人》的文章里插了一幅衣裳褴褛、瘦骨嶙峋的印度母亲为她的孩子乞食的照片。文章里还刊登着另一张照片,借以炫耀一个美国的四口之家丰衣足食的情景。显然,《新闻周刊》的目的是在渲染亚、非、拉经济“不发达国家”人民的饥饿、贫穷,同美国的“丰裕社会”之间的“天渊之别”。它竟然大言不惭地写道:“即便是美国的家养爱犬,也要比印度的工人吃得多、吃得好。”  相似文献   

3.
<正> 文章,作为整个写作活动终端的物化形态——精神产品,其分类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古老而疲惫的话题。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章,其“门”、其“类”、其“体”、其“式”等“形式”上的归属称谓,经过文章自身的沧桑演变和历代学者的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发展到今天,是理应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共识了。因为,这一貌似“简易”却又“不易”,但充满着“变易”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仅是现代文章学,写作学的研究者们要时时追踪把握的科研大方向,也是一切有涉“文章”系统的学科,必然要询问的源头和起点;同时还是当前大中小学的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无疑是上一世纪的热门话题,在这一世纪它还将持续热下去。有人戏言美国总统大选之所以最后演变成闹剧,也与新经济有关:我们都“新经济”了,自己能管自己,谁当总统都没多大关系!美国人如是想。各种各样的迹象表明,“新经济”将是大势所趋。但是新经济究竟有何魔力,竟至于吸引了如此多大众的目光;中国能否赶上新经济的趟,等等也许并不为很多人所明了。尽管“新经济”在各大媒体上的曝光率并不低。所以在新世纪伊始,我们专辟“解读新经济”专题,请专业人士做系统剖析。贾丽虹博士将为我们从新经济的由来、特征,“新经济”与“新技术”的关系,“新经济”与“新组织”的关系,以及“新经济”与“新思想”的关联等几个方面解读新经济,畅想中国“新经济”的轮廓。要想全方位了解“新经济”,这一组文章就不可错过。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经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论——所谓“新经济”论,是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来的。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美国的“新经济”是从80年代开始,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加快。《商业周刊》1997年11月17日载文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新经济”,文章指出:“新经济”概念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消亡和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再存在。“新经济”同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和软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尽管如何看待美国“新经济”在经济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美国“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这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议颇多。其中有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有的文章也失之偏颇。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编辑如何走学者化道路的问题。有的文章着重强调了学术编辑必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享有充分的权威性,我们将其称之为“学者化编辑”观点,[1]有的观点则认为从事什么工作,就要研究什么,就要成为那方面的学者。作为一名编辑当然得精通编辑学理论,成为编辑学研究的学者,并进而推断这才是编辑走学者化道路的唯一途径,我们称其为“编辑学者”观点。[2]我认为以上观点都有不尽如人…  相似文献   

7.
陈传群 《华东科技》1998,(12):19-19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引入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各方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几乎大大小小的报刊,都有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好文章,对于唤起人们尊重知识,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的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使人似乎有无所适从之感。最近,读到一些文章对知识经济定义、内涵以及如何对待知识经济等提出不同见解,颇受启发。我认为对待知识经济问题应是“五个不得”。  相似文献   

8.
编辑朋友: 我这个人有个大毛病——拖拉。凡事能拖一天是一天,下午动手不算晚的事情上午就不想干。面对着明知推脱不掉而且还必须是要自己动手的事情,我心里也焦虑万分,总是在心里惦记着,但就是没有行动的动力。有时甚至是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关痛痒、毫无意义的小事情,不到火烧眉毛时也不愿干正经事儿。这是啥原因?能改吗? ——木子  相似文献   

9.
看如今台海局势及美国的对台政策,让人不由得回想起60多年前抗战后期中国国内局势以及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1944年末,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逐渐发生转变,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美国一方面以“内部和平”为由敦促中共谈判,以牵制中共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又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期加大他在谈判中的筹码。但这种政策却让蒋介石误以为有了美国作靠山,进而自掘坟墓——挑起内战,最终使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破产。当年,美国把蒋介石作为其“拯救中国”的惟一选择,不断予以援助。尽管到后期美国国内已经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与对日本人的看法相比,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要复杂得多。美国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也不是中外矛盾的焦点;它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但又有率先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举;它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却又纵容日本吞并中国山东;二次大战中它是中国的盟友,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战后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长时间内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双方还在朝鲜战场上生死较量;为了共同利益,双方实现了关系正…  相似文献   

11.
提起美国,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据说,如果你问美国人他们怎么看自己的国家,十个人就会有十种回答。这也不足为奇,因为美国终究太大,也太复杂。但自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美国一些人却千方百计要世人对美国抱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美国是世界的当然领袖”。而在行动上,美国却又常常同它的宣传不一致,闹得人们无所适从,不知怎么看美国好。  相似文献   

12.
金元和道德     
近来美国的一些头面人物在鼓吹加紧扩军备战的同时,特别喜欢吹嘘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喜欢吹嘘“自由和文明”的美国生活方式。美帝国主义的头子——艾森豪威尔在南美和其他地区作强盗旅行时,就到处宣扬“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律”在美国如何受到尊重。但大煞风景的是,在美国国内却愈来愈频繁地发出对于美国社会制度悲观失望的哀叹。许多知名之士和有影响的报刊,都纷纷暴露了美国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今天已经把人的灵魂毒害到何等惊人的地步。象“展望”和“行列”这样一向对资本主义制度颂扬备至的刊物,前些时也不约而同地发表了报导美国道德败坏的文章,它们惊呼:“在全国范围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人能免于道德败坏这一恶疾的传染,”“唯利是图已经摧毁了我们的道德水平。”其实,在美国这样一个“金元至  相似文献   

13.
下面的文章,摘译自今年3月25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文章里宣揚美国“防务”的变化,是虚伪騙人的。文章所暴露的美帝国主义推行“遏制”战略的困难,却多少反映了事实。读者可以参阅本期吴楚同志《“美国堡垒”战略还是“前进战略”?》一文。——编者  相似文献   

14.
“崛起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听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是在美国,那时我在纽约担任总领事。当时感到新鲜,以为只不过是形容我国这些年发展得相当快而已。但美国人却对这个提法十分敏感,有一位著名人士很郑重地询问我国一个访美的代表团,“和平崛起”到底是何含义。随后,“崛起论”就在国内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5.
从新年第一期起,“世知”恢复“美国专线”——它曾在多年前活跃在杂志的纸面上。但尽管栏目名称未变,想法却有不同。美国是与中国冲撞最多的国家,也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说到美国,又常常感到雾里看花。对美国的了解,能不能做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于是我们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一批青年学者一拍即合,重新推出这个专栏。——编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已历三年,但中国的企业却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呼唤国民待遇,这种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是,谁能听得见这种呼唤?谁又愿听见这种呼唤?这种厚待他人、轻薄自己的政策,全世界可能也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在200多年的工业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21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专栏由本刊与中国修辞学会合办。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王德春教授特撰写了《修辞尤需真善美》一文,为本专栏的有关研究论文的创作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我在祝贺《平顶山师专学报》正式公开发行的题词中,写了“熔真善美于一炉”一句。这句话对我们“21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专栏更为重要。修辞尤需真善美。首先,说话写文章要真实,有真情实感,通过语辞使真情实感得到更好表现。研究修辞的文章更要写得真切,切忌假话浮文。文章观点要正确、鲜明,语料要确凿可靠,理论要联系实际。修辞现象是很…  相似文献   

18.
编辑室     
要介绍国内建设大跃进的情况在今年第12期的“半月谈”里,读到有关我国建设大跃进中工业飞速增长的报道,觉得很好。占的篇幅虽然不多,但总比以前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强。我认为如果以后在“世界知识”上添加有关中国各项建设的跃进情况的内容,那就更好了。广东信宜温名境“世界知识”是以宣传国际时事、普及国际知识为主要任务,但也适当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进展和伟大成就。过去在国内时事方面谈得很少,是一个缺点,今后要尽量使国际问题和国内形势结合起来。希望作者同我们密切合作。多登些资料性、知识性的文章照我看来,杂志上有关各国基本知识的文章少了些。这  相似文献   

19.
肯尼迪政府在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制造国际紧张局势、采用伪善的“友好”、“合作”姿态,加紧推行“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等等新殖民主义活动外,还利用大量的美国“海外工作人员”,从事各种特务间谍勾当。这是美国殖民主义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任美国负责国际组织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哈兰·克利夫兰等三人,经过四年调查,于1960年发表了题为“海外的美国人”(The Overseas Americans)报告,对美国“海外工作人员”的状况作了分析和研究。今年1月,纽约锡腊丘斯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唐·哈特(Donn V.Hart)根据这个报告以及近年来美、英作家有关这方面的小说,写了“在东南亚的海外美国人:小说中的事实”一文,对“海外美国人”的失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谋求“改进”的措施。文章暴露了美国新殖民主义者阴险毒辣的阴谋:就是想从后门打进去,越俎代庖,制定所谓“计划”,并使计划成为“一种制度”,使他们成为永远的统治者和奴役者。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摘译。小标题是编者加的。——编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垄断资本的政治代理人和宜傅机器对吹嘘美国的“繁荣”是很卖力的。艾森豪威尔在国情咨文中叫道:美国目前正处在它的“繁荣”的“高峰”。十天以后,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又大声嚷嚷:“我们生活在一个富饶的国家中……”“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叫喊得更加响亮。它在一篇题为“美国每个人都富有吗?”的文章中说:“美国人比世界有史以来任何其他人民都吃得好,穿得好”,他们是“最富有的”,这使得“差不多世界上一切人民都羡慕”。而且,“贫穷的家庭差不多已经从美国舞台上消失了”。这真是一幅极乐世界图。我们应该为美国人的幸福拍手叫好。可是,实际情形怎样呢?单以捐税和负债来说,美国离“人人富有”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