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体侧向变形性状的真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标准砂和风干粘土的击实试样进行了真三轴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发现当某一方向给土体施加力应力增量而其侧向应力保持不变时,侧向变形未必都是膨胀的,也有可能是压缩的,即泊松比未比总是正值,而有时可能为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有异于经典力学理论的现象,本文研究了这一现象出现的规律,并从机理上分析了其发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非饱和红粘土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谈云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5)
利用非饱和三轴系统进行不同围压和不同基质吸力的三轴剪切试验,求出了该典型红粘土的强度指标,并分析强度指标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强度指标在进气值前后差异很大,且基质吸力大于进气值后出现了非线性变化的趋势,其中表观凝聚力最为突出;最后,验证了用幂函数拟合表观凝聚力与基质吸力的关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红粘土三轴剪切试验成果,论述其抗剪强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1)红粘土具有脆性和塑性破坏两种形式;(2)破坏点的选择不同于其它粘土;(3)有效应力原理对红粘土应用具有局限性;(4)红粘土具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孔隙,因而其渗透性极差;(5)在一定应力范围内,红粘土的抗剪性是良好的,结构连接对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为了研究纤维、纤维水泥对云南红粘土强度的影响,对改良后的红粘土进行了直剪试验和无侧限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往红粘土掺入纤维、纤维水泥后,其强度有了显著的改善。随着纤维含量增加,改良红粘土的抗剪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掺入量0.05%~0.15%时有明显改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纤维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强。在水泥掺入量一定时,改良红粘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纤维掺入量和龄期的增加而增加。相对于纤维改良红粘土而言,纤维水泥对云南红粘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贵阳红粘土进行了一系列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干湿循环下红粘土动力特性试验参数变化规律、土体动强度衰减机理和动本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红粘土在干湿循环和周期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强硬化型。同一动应变下,先湿后干比先干后湿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要大,动阻尼比要小。常温(25℃)下干湿循环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比高温(105℃)下干湿循环要大,动阻尼比要小。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动阻尼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且第1、2次循环降低幅度比较大;第3、4、5次降低幅度比较小。试验红粘土土体的最大动阻尼比在10%~20%之间。干湿循环下红粘土动应力与动应变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来拟合。 相似文献
6.
水土作用模式对残积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残积红粘土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特征,通过试验分析了在含水量变化模式、水化学作用模式、干湿交替作用模式和渗流作用模式下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变异性,得出以下结论:①含水量的变化对红粘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值都有影响,且对c值的影响远大于对φ值的影响;②红粘土的力学性质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其c、φ值和pH值呈良好线性关系,酸性水溶液使红粘土强度提高,碱性水溶液使红粘土的强度降低;③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红粘土的结构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受围压及侧向应力的影响;④渗流作用可以影响土体强度,红粘土在干湿交替作用后出现了裂缝,裂缝的发育增强了渗流作用对土体强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红粘土的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红粘土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是室内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最常用的两种试验方法。试验所用的土样取自贵州大学西校区某基坑,采用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测定红粘土抗剪强度,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粘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佳含水率前,减小幅度较小,超过最佳含水率后,减小幅度较大;粘聚力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压实度下,最佳含水率前的粘聚力远远大于最佳含水率后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粘聚力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内摩擦角的变化幅度。同一含水率同一压实度下,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得到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比直剪(快剪)试验的结果要大。 相似文献
8.
红粘土在土类划分上属于特殊性土,由于其特殊的成因过程及成因环境,水土作用对桂林重塑红粘土的工程性质具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水土作用对桂林重塑红粘土界限含水量以及胀缩性的影响,探究其内在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浸泡7d后的土体的界限含水量均会改变,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在NaCl和CaCl2溶液中浸泡的土样液限和塑性指数增大、塑限减小,且随着酸性和碱性的增强会进一步加大这一趋势。而在NaCl和CaCl2溶液中浸泡的土样的自由膨胀率、线缩率、体缩率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自由膨胀率在酸性相同条件下随着pH值的减小而增大,在碱性环境中自由膨胀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线缩率和体缩率则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硬粘土基坑开挖土压力变化规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研究了硬粘土基坑在无支护开挖过程中主动区、被动区土压力以及坑脚处集中应力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经典Rankine理论不适合于硬粘土土层土压力的分析研究:基坑开挖主动区土压力与深度呈正定线性关系;基坑被动区土压力在坑脚附近形成近似矩形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开挖侧面上的突变应力,存在于1.0-1.2倍开挖深度的土层区域内,其值是相应深度处静止土压力的1.0-1.8倍。 相似文献
10.
11.
王增先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0):219-220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深基坑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施工方案的确定,论述了深基坑的施工方法,包括基坑深井降水、开挖准备、基坑开挖、基坑监测等,指出了基坑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南京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时邻近地铁隧道安全,有必要提出基于地铁隧道保护要求的基坑施工变形控制指标。基于南京某深基坑工程,开展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软土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系统性探讨了地铁隧道与基坑相对位置变化条件下隧道变形响应特性,进而提出地铁隧道最大水平位移计算公式。根据地铁隧道保护要求,划分了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区,从而提出基于地铁隧道保护要求的基坑围护水平变形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以原状粉质黏土为试验土体,采用三轴数字图像测量技术为基础的测试仪器,对基坑开挖卸荷过程的土体应力路径进行模拟,研究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侧向卸荷对基坑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历侧向卸荷应力路径的土体抗剪强度指标与常规三轴加载试验明显不同.数值计算验证了不同应力路径的试验结果对基坑稳定与变形的影响.为了准确地分析基坑的稳定与变形情况,有必要在试验时尽可能模拟基坑的侧向卸荷应力路径. 相似文献
15.
16.
软土地基下基坑土方开挖分三层开挖(-4.00 m、-8.60 m、-10.25 m),每层均先开挖四角区域,再开挖中间对撑区域,水平混凝土支撑安装穿插于开挖过程中,形成“中心岛式”,以及时平衡基坑外侧土压力,同时采用井点降水,改善土体的抗剪强度,并及时进行监测,进而达到基坑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高水位红砂岩地层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变形规律,以兰州东方红广场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桩体水平位移以及坑周地表沉降进行现场监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的位移进行模拟计算.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桩体最大水平位移的位置逐渐下移,最终靠近基坑底部,大约在坑底以上1~2 m;地表最大沉降值出现在距离基坑边5~7 m处,大约0.29~0.41倍的基坑开挖深度;桩间水土流失是造成地表沉降过大的主要原因.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地表沉降模拟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桩体在距地面小于12 m部分其水平位移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大于12 m部分实测值明显大于模拟值.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现有研究针对开挖于层状岩体中且边坡含高倾角外倾结构面的岩石深基坑开挖稳定性的研究相对欠缺问题,依托徐州地铁3号线南三环站基坑工程,通过对FLAC3D中既有遍布节理模型的改进,得到了可同时考虑层状岩体变形和强度各向异性的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遍布节理模型.基于该本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岩层倾角下基坑及围护结构的变形特点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最大值和围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均受岩层倾角影响,当岩层倾角为50°时上述量值最大.为定量分析岩层倾角影响下围护桩的变形规律,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数据拟合,获得了围护桩最大变形与岩层倾角的理论关系.强度折减计算结果表明,岩层倾角为50°时基坑开挖完成后的安全系数最低,并获得了不同岩层倾角下基坑开挖完成后边坡的安全系数分布及基坑边坡的潜在破坏面形式,给出了依托工程的围护桩的桩间距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广州某地铁站处于广州市繁华路段的三岔路口,周边环境复杂,平均开挖深度为24.0m,属于超深基坑.采用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方式,采取详细监测方案,实施信息化施工,文章重点对施工过程中侧向变形和内支撑轴力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确保施工过程的工程安全,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