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更深入了解芒刺极线进而提高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对现在常用的四种芒刺极线的伏安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观测四种芒刺极线在线板型负高压下电晕放电的状态,分别对四种芒刺极线在不同线板间距下和相同线板间距下的伏安特性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其伏安特性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这四种芒刺极线的伏安特性曲线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在同一线板间距和相同的电压下,四刺芒刺极线产生的电晕电流大于其他三种芒刺极线产生的电晕电流;证明了芒刺极线能够很好的产生电晕电流,并且与其芒刺的长度、数量及尖端的半径有关系。研究结果对静电除尘器的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雾化电晕放电除尘原理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了一种新型静电除尘器结构和原理,采用新的电极结构,通过雾化电晕放电和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长期、高效并且无污水排放的静电除尘,解决了烟气污染源中黏性的微米及亚微米颗粒对传统除尘器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对雾化电晕放电静电除尘的构造、放电特点、雾化电晕放电伏-安特性、雾化状态、温度的影响和电极清洗效果均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采用雾化电晕放电净化黏性粉尘的烟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脉冲等离子体烟气脱硫和除尘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高压窄正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同时脱硫和除尘的规律以及两者在脱除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窄正脉冲电晕对烟气SO2的氧化脱除很有效,除尘效果优于传统静电除尘器的直流电晕方式;烟气中粉尘和SO2之间在脱过程中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对降低整个过程的能耗有利,肯定了在传统静电除尘设备基础上,采用窄脉冲供能集烟脱硫的除尘为一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EQS近似法,对高压除尘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从而建立了尘粒荷电、收尘的数学模型以及除尘系统模型。提出了计算电晕区界面的方程式.突出了除尘的调控理论,为设计开环控制除尘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别进行了雾化电晕放电和磁增强电晕放电的实验研究。采用接地极雾化,通过雾化电晕放电和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长期、高效并且无污水排放的静电除尘,对雾化电晕放电静电除尘器的构造、放电特点、雾化电晕放电伏-安特性、雾化状态和电极清洗效果均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电晕区附近加一个局部磁场,使电晕区内的自由电子形成拉莫运动,从而提高放电电流,提高荷电区内自由电子和负离子浓度。比较了磁增强预荷电器和传统预荷电器的荷电效率,初步探究了磁增强电晕放电的放电机理。为磁增强雾化电晕放电烟气净化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新近研制的静电除尘系统的高压脉冲预荷电装置及其结构设计、荷电原理和脉冲供电电源,并讨论了脉冲荷电克服反电晕的机理及脉冲荷电对微小尘粒的荷电机理  相似文献   

7.
静电旋风除尘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离心和静电分离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修正的平衡轨道模型.利用该半经验模型.可较好地说明静电分离和离心分离作用两者对静电旋风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影响.利用所建立的除尘实验装置,系统地进行了静电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除尘器进口风速、工作电压、电晕极型式和布置方式等因素对除尘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ESP对含高比电阻粉尘烟气的除尘效果,对比测定了常规单、双区及逆流荷电双区三种静电除尘器模型在净化分别含有正常或高比电阻粉尘气体时的U-I特性和除尘效率.常规单、双区ESP在净化含高比电阻粉尘气体的过程中,当极间电压升高至50 kV时,收尘电场发生反电晕,且除尘效率开始下降;而逆流荷电双区ESP净化含高比电阻粉尘气体与净化含有正常比电阻粉尘的U-I特性曲线并无明显差异,两种粉尘的净化效率与极间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也呈相同的变化态势.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净化含有高比电阻粉尘烟气,新型ESP可以避免发生反电晕,有效改善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9.
离子风使得高压静电除尘器中粒子的运动更加复杂.它对高压静电除尘器中微细颗粒的捕集有很大的影响.在2个多世纪中,国内外的学者对离子风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回顾与总结了诸多学者进行的离子风与除尘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在进行除尘器内部流场研究时,应该针对三维空间进行;考虑除尘空间中离子电荷和颗粒电荷对流场分析的影响.为以后离子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压静电消电效果和静电防护有效性,采用离子化测试方法,对影响大气压下针状电极电晕放电的电压、频率、消电距离、电极间隙、平衡电压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交流高压电晕放电在频率[1.8 kHz,2.0 kHz]区间内具有最佳消电效果;直流和脉冲高压电晕消电具有明显逆带电现象,且消电效果随电压升高、消电距离减小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的有关高压电机的科研工作比较注重于材料的研究开发,却很少在结构上进行研究。本研究在某电机厂生产的平原地区用6 kV级电机模压定子绕组防晕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海拔4 km及以下高原地区用6 kV级电机模压定子绕组防晕结构,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高压电机的防晕结构设计合理,防晕材料选择适当,同一防晕结构的高压电机完全可以满足不同海拔下的防晕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电晕线加热情况负电晕放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起晕电压,火花放电电压,电晕放电伏-安特性及电晕电流与电晕线加热功率和电晕线表温度的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图G和H两者的点冠图,记作GH,定义为使图G的每一顶点分别与图H的一个拷贝的所有顶点相连。类似地,三个图的冠图记作G1G2G3,定义为(G1G2)G3,三个图G1,G2,G3的剖分点—边冠图记为GS1(GV2GE3)。图的ABC指数定义为:ABC(G)=∑uv∈E(G)d(u)+d(v)-2d(u)d(v),其中E(G)表示图G的边集,d(u),d(v)分别表示对应边的两顶点u,v的度。主要研究了三个圈图的这两类冠图的ABC指数。  相似文献   

15.
用构造染色法和贪心算法研究限制最大度和最小度的任意两个图、 两个同阶图, 任意两个完全图的冠积与边冠积的b-色数和m-度, 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出的部分图类的广义冠积和广义边冠积的b 色数和m-度.  相似文献   

16.
柱型料仓与同轴电晕导线之间电晕放电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了柱型料仓内同轴电晕导线结构下的电场分布理论模型并在给出其精确解的基础上,精确推导出了Warburg公式及其结构系数.经过一个严格的数学程序,获得了一个新的精确表达式,该公式实际上是该电极结构下电流-电压关系式的一个线形方程,而非Townsend认为的一个平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压电机电晕放电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电晕放电的原因、危害和传统防电晕措施,结合实际在冶金电气中大量使用的高压电机电晕放电实例,证明使用传统的防电晕措施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们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新的处理措施,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多年的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影响超高压线上载波电话通信的电晕杂音,并提出实现微型机实线统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介绍对电晕杂音的采样和四种气候的数据文件,以及计算电晕杂音的均值、方差、直方图、分布曲线、拟合优度检验、信杂比统计分析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及其应用软件。统计检测系统共检测和计算六条线路36个数据。计算结果可为经济、合理、可靠地设计载波通信的收、发信电平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地区17座500 kV超高压交流变电站电晕放电的观测结果表明,变电站内分裂导线间隔棒表面电晕放电最为剧烈。为有效抑制分裂导线间隔棒表面电晕放电,本文首先建立分裂导线间隔棒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然后提出分裂导线间隔棒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500 kV变电站现用的曲率半径R1=40mm, R2=10mm 的间隔棒表面最大电场强度位于线夹头部曲率半径R2 圆弧段处,且大于起晕场强,为降低间隔棒表面的电场强度,采取改变间隔棒线夹头部曲率半径R1和R2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增大R1,增大R2对于降低间隔棒线夹头部电场强度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将间隔棒线夹头部曲率半径R2由10 mm增大至20 mm时,可以满足内蒙古地区500 kV超高压交流变电站分裂导线间隔棒防晕要求。为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分裂导线间隔棒起晕特性试验,验证间隔棒线夹头部曲率半径分别为R1=40mm 、R2=10mm和R1=40mm、R2=20mm时的起晕特性,所得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因此可说明,经过优化后的分裂导线间隔棒具有较好的电晕特性。  相似文献   

20.
详细研究尖端电晕放电特征对深入探讨地闪连接过程(或称为闪击过程)以及先导发展和传播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雷暴云下,地面尖端发生电晕放电时,通常均有风的存在(导致电晕扩散不对称),且地面通常具有多个尖端共存(电晕放电尖端的不对称性),在这些实际情况下,电晕离子在扩散过程中是很难对称分布的。然而由于现有的雷暴云下的电晕扩散模型多为一维模型或二维轴对称模型,对于不对称结构无法模拟,因此在模拟分析实际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模拟符合实际雷暴云环境下的电晕放电过程,建立了二维直角坐标系下的电晕放电模型。通过与实际观测和已有模式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模式的模拟能力。并初步模拟了具有风或多针存在时的电晕放电过程,进一步证明了本模式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