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城市及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分析了城市河湖水体的生态功能和建设原理,并以连云港市城区水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例,研究了城市河流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用水及水质安全的保障系统,制订了水环境保护方案,构建了城市河流湖库的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体系,提出了水经济开发方案,为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河流湿地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该文揭示当前河流湿地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从湿地基底、驳岸、水体以及湿地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恢复重建四个方面阐述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建设退化河流湿地的方法,强调提高重建河流湿地生境的自然性、异质性和稳定性,并提出尽早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等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效评价河流生境质量是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对河流管理和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快速生物评价协议(RBPs)中的生境评价作为一种快速高效、方便简易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全球应用广泛。本研究引入RBPs生境评价方法,以漓江上游区为对象,于2016年9月至11月对26个调查点位河段进行了生境质量状况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漓江上游区河流生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河段受人类干扰严重,如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和“差”河段分别占11.5%、46.2%、34.6%和7.7%,研究区域内无“极差”等级河段。在10个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河岸植被保护(17.0),流速与水深组合(15.2)、底栖动物底质/可利用植被(14.3)和浅滩(弯道)频率(14.1)次之,河道变化(4.7)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的实施方法,对现时国内河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作出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要点。1.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 “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包括环境生态保护、再生生物群落保护),  相似文献   

5.
借鉴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包含10个指标的河流生境破碎化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赋值,确立包含4个指标的适合河池地区的河流生境破碎化评价指标体系。经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予权重后,应用该指标体系对该地区的部分河流(河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环江为较小程度破碎化;红水河、龙江和大环江为中度破碎化;刁江为较大程度破碎化。研究得出的指标体系是针对目前河池及周边地区河流生境破碎化状况的一种快速评估。根据指标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河流生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最近从报纸上得知,我国的七大水系已失去了灌溉功能(污染得太厉害),笔者地理知识有限,甚至叫不全以上这七大水系的名字,但知道每一条水系包括成千上万条河流,每条河流两岸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这些水系是我们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我们的“母亲河”!当“慈爱”的母亲再也不能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她”的孩子们时,她是多么的无奈、悲怆!她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这会抵消我们所取得的建设成果,遗祸无穷!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这片美丽的家园!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河北@刘拥军…  相似文献   

7.
庄广峰 《工程与建设》2023,(4):1123-1125
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度落实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前推进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制度先行,通过河长制有形和无形的手,统筹河湖岸线管理、水污染管控、水体治理修复、河道执法监管等河湖治理管护工作,极大程度上推动解决了我国复杂水环境问题。所以,本文就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探讨并总结当地美丽河湖建设的相关实践做法,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希望对河湖治理模式、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曾胜庭 《科技资讯》2013,(4):248-248
以"化害为利,趋势利导"理念出发,分析总结《广西贵港市水系规划》的规划编制路径。通过分区、水系布局和河湖等级划分及控制等措施,提出水系建设和保护指引,构建良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水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2021年山东省美丽乡村数据,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探究地形、河流、交通、人口和经济五个因素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通过计算综合影响因素得分的方式分析美丽乡村的地理影响.结果表明:1)美丽乡村多分布于鲁东、鲁中等区域,其中烟台市拥有7个美丽乡村,数量最多;2)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具有部分聚集特征,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临沂市、枣庄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南市、济宁市,以及烟台市沿海区域,呈线状分布状态;3)地形和河流构成了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动因,交通条件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正向因素,人口和经济是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4)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泰安市、菏泽市等受综合因素影响很强,更适合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0.
对嘉陵江电航工程建设后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库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威胁环境生态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嘉陵江、修复干流生态河流系统的基本措施和方法,主要是控制污染来源,加强河岸林地和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修复鱼类通道,保护野生动物,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建设以旅游为中心的嘉陵江绿色产业经济带,以实现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及生态健康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选取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物种丰富度、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评价指标,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河南省伊洛河流域13个县区展开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系统掌握伊洛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现状,为管理部门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并且进一步检验环保部已建立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和方法.结果表明:流域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882种;各类脊椎动物514种;自然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114种;中国特有物种1 107种;受威胁物种252种;外来入侵植物53种.上游卢氏、嵩县和栾川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为“高”,中游的洛宁、宜阳、伊川为“中”,而下游7个县区生物多样性均为“一般”.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地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西藏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西藏河流健康的基础上,构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河流水文形态、河岸带、水体理化性质、水生物和社会经济功能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根据不同区域西藏河流的特点,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划分为藏东南河流、藏中南河流、藏西北河流和藏东北河流4种;建立了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对位于林芝地区的巴河进行评价,得到该河健康评价结果为中等的结论.西藏河流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河流健康评价标准的差异,针对不同区域河流特点所确定的标准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黎亮 《江西科学》2021,39(6):1080-1082,1093
建立权责清晰、归属明确、监管有效的河湖管理制度是开展河湖有效治理、维护河湖健康、保障河湖资源永续利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展河湖划界确权工作是建立完善河湖管理制度的基础,是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的有效措施.梳理分析了河湖划界确权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难题,通过厘清开展河流划界确权工作思路,运用机载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克服实际困难,建立河湖划界信息管理平台,总结项目实施经验,为河湖划界确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新理念。“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美丽人生”是“美丽中国”的人文基础,而“美丽人生”离不开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人生的美丽,“美丽人生”的获得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高校要强化主导制、导师制、人文制和协同制,让“美丽中国”因为有大学生人生的美丽而蕴含人文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调研分析国内外河流健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5个评价指标构成的广水河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将其健康水平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态"5个等级,运用AHP-综合指数法对广水河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水河健康综合指数为3.1963,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广水河的河流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水量和水资源承载力不足;部分河岸坍塌;水体污染,部分河段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土流失加剧而导致河床淤积;水生生物减少.根据评价结果及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修复措施,为广水河流域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决策依据,也对同类型的河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流是孕育人类的摇篮,从古至今,河流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给水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根据城市雨源型河流特点,构建符合雨源型河道特征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频度分析法科学筛选出河岸带指标、水体理化指标、水生生物指标、水文指标和社会服务功能5个指标,提出适合雨源型河道修复的关键技术和治理策略,并将该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成功应用于深圳市某雨源型河道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河流功能区划是规范和引导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基础。在对河流功能分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河流功能区划的内涵、区划原则,构建了河流功能二级区划体系,划分了4类1级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和11类二级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水电利用区、内陆航运区、防洪控制区、文化景观娱乐用水区、排污控制区、生态修复区、过渡区),并给出了河流功能区划指标和区划方法。以黄河干流为例,进行了河流功能一级区划的尝试,将黄河干流划分为21个一级功能区,包括3个保护区,2个保留区,5个缓冲区,11个开发利用区。结果表明,提出的河流功能区划体系和方法合理可行,能规范、引导河流开发与保护,为河流分区管理提供新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在参考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及在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由29个指标组成的用于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同时参照国家全面小康目标值的规定以及对其他研究成果中的目标值的借鉴分析制定出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在指标体系构建完毕和确定了评价权重和标准值的前提下,以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给出了评分结果。最后,用调查的实际情况与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叶清 《厦门科技》2005,(4):60-61
《圣经》记载:西亚有个叫“伊甸园”(希伯来文Eden)的地方,是人类起源地。那是一个鸟语花香、果实累枝的世外桃源。所以,后来人们把美丽富庶的人间乐土都称为伊甸园。“伊甸园”位于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部分在今天伊拉克境内,是世界四大  相似文献   

20.
以修河流域1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分析了2000、2010、2019年修河流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农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3个子系统选取了13个指标因子,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选取了22个指标因子,对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形成 “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格局; 2)2000—2019年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上游和中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3)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状态较好,呈现增长态势; 4)修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与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从空间格局上看,受自然、区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修河流域生态本底较好,中游和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明显优于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