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工作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Ficoll、Precoll和Panning法分离和纯化人外周血DC,再加GM-CSF(100μg/mL)和IL-4(10μg/mL)诱生出大量树突状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培养到第3天的DC扫描电镜可见DC伸出的树突状突起,呈毛刺状.培养到第7天的DC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胞体体积变大.这些毛刺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呈分叉的树突状胞质突起,某些突起形成薄片状结构,培养后的DC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染色.结论: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培养. 相似文献
2.
探讨l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胞毒活性的影响。采用乳酸脱氢酶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细胞毒活性及T细胞凋亡。结果表明,IL-10对同种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和特异性CTI.细胞毒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修饰的DC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降低,而未修饰的DC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较强;IL-10和修饰的DC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可见,稳定表达IL-10的DC,对T细胞增殖和对胞毒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从术后肝癌病人的外周血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并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C,用流式细胞仪、^3H-TdR掺入法及MTT法检测了DC表面分子的表达、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效应及DC诱导的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比较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与其它条件下的DC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C的功能较未致敏DC显著提高,其可诱导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强的增殖效应,同时诱导的T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率.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勇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4(3):81-84
目的:综述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方面的最新进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树突状细胞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抗病毒的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树突状细胞可用于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DC)是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且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被广泛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其抗肿瘤机制为经过不同方式致敏的DC疫苗可将肿瘤相关抗原呈递给T细胞,从而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近年来关于DC的生物学特征及DC疫苗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先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曾柱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307-31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一种特化的抗原呈递细胞, 它在启动和放大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胞的微观流变学特性能够反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DCs在其复杂的生命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免疫学功能和微观流变学特性, 而且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能够通过损伤 DCs 的微观流变学特性来抑制其免疫功能, 是肿瘤逃脱免疫监视的方式之一。作者着重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流变学研究中心近几年在此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 DC的方法以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特性。从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 GM- CSF、TNF- α、IL- 3、IL- 4,培养 1 4d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1 a;培养末期加入 LP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83及 HLA- DR。发现用 GM- CSF+TNF-α+IL - 4可获得 ( 3 6 .79± 3 .1 5 ) % CD1 a+ 细胞 ,LPS可使 CD83及 HLA- DR的比例从 ( 0 .5 7± 0 .5 6 ) %及 ( 40 .2 7± 6 .3 3 ) %分别升至 ( 3 2 .79± 1 2 .90 ) %及 ( 95 .5 2± 3 .45 ) %。实验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另一种主要来源 ,经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可生成大量 DC,并能通过 LPS刺激 DC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成人的髋骨抽取骨髓液,离心后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接种培养,待细胞贴壁融合后,进行传代扩增培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均为贴壁、形态不一的骨髓基质细胞,且此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简单、可行的体外分离、长期培养扩增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hBMSCs)的系统,证明成人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在体外长期增殖,为人的骨髓基盾细胞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光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1-7
从屠宰场收集卵巢,用注射器从卵泡中吸出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条件进行研究,根据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的核成熟率、胞质成熟及体外受精时精子的穿卵速度,合适的体外成熟培养时间为42~45h.卵母细胞周围卵丘细胞的多少及其排列紧密状态与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密切相关。卵泡大小与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有关,大卵泡卵优于小卵泡卵。PMSG促进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DCs能够摄取外来物质,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并将其呈递给效应性淋巴细胞,激发宿主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树突状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初期机体发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研究树突状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了解细菌-宿主作用机理,为阐明结核分枝杆菌逃避免疫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直径在200~300μm的腔前卵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分离方法及卵巢不同发育状况对猪腔前卵泡分离及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显微分离法每个卵巢可采集的卵泡数极显著高于剪碎过滤法(24.75±2.99vs2.60±0.35,P〈0.01),显微分离法分离每个腔前卵泡所用的时间极显著低于剪碎过滤法(5.40±0.44vs15.52±1.18,P〈0.01);有黄体和无黄体的卵巢对卵泡分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6.10±2.02vs24.35±2.32,P〈0.05),但有黄体的卵巢分离的卵泡数稍多于无黄体的卵巢。此外,对两种分离方法分离出的腔前卵泡进行培养研究表明,两种分离方法对卵泡体外生长和存活,以及正常卵母细胞比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对树突状细胞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树突状细胞算法中抗体集合的确定和阈值设置进行动态化改进,以建立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同时,采用UCI数据集进行对比实验.将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与传统树突状细胞算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提高了处理数据的有效性、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胚胎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19d胎鼠肺组织块,经差速离心和反复贴壁法,分离、纯化肺成纤维细胞后采用加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用波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培养24h后有一定量细胞贴壁,48h后贴壁细胞开始生长.结论:该实验方法可以成功地培养大鼠胚胎肺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5.
小鼠ES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悬浮培养和0.5 μmol/L RA诱导,建立了定向诱导ES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体系 .在该体系中,神经元样细胞于类胚贴壁后48 h之内出现,4~6 d时达到最多,8~10 d 后减少.由ES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并且可以与NF抗体发生特异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