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及梗死面积影响。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的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低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p0.05),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RP水平并降低脑梗死面积和NIHSS评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24 h内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组,分别评价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3个月后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包括PLT(血小板计数)、PCT(血小板压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MPV(血小板平均体积)。结果 7 d及90 d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均能增加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为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PLT(血小板计数)、PDW(血小板分布宽度)、PCT(血小板压积)及MPV(单个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增加血小板宽度幅度低,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更好地抗血小板聚集,不增加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有望代替氯吡格雷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作为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共识的抗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广泛.然而卒中患者在常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过程中仍有30%左右的复发率,临床化验发现此类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依然较高,说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目前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存在多种原因,基因多态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包括CYP3A4,P2Y12 受体,GPⅡb/Ⅲa 受体等,本文主要综述了氯吡格雷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R)-邻氯扁桃酸((R)-2-Cl-MA)是制备抗凝血集药物氯吡格雷的关键中间体.以Labrenzia aggregate(La N)来源的腈水解酶作为催化剂,邻氯扁桃腈(2-Cl-MN)消旋体作为底物.2-Cl-MN在水相中能够自发消旋,使得两种构型的底物均能转化成(R)-2-Cl-MA,因而能提供100%的产物得率.反应产物经过简单的萃取、重结晶后即可得到光学纯度高达99.9%的产物.实验系统优化了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 H等反应条件对La N腈水解酶的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在最优反应条件下采用分批补料的反应方式,使得(R)-2-Cl-MA的产量在35 h内达到68.6 g/L,产率86.4%,99.9%ee.为规模化生产(R)-2-Cl-MA提供了一条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参照D.N.Harpp等人的工作,将酰氯的α-氯化反应推广到具有α-烷基C_8化合物上,成功地合成了新化合物——α-氯-α-丙基戊酰氯,提出了用α-氯-α-丙基戊酰氯水解合成相应α-氯-α-丙基戊酸的途径,讨论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测定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IR,NMR。该氯化方法适应于制备纯α-氯-α-烷基脂肪酸,具有α-氯代专一性,高产率,水解完全等优点。探讨了α-氯-α-丙基戊酸对某些稀土(La,Y,Nd,Sm)离子和钴(Ⅱ),镍(Ⅱ)的萃取性能。  相似文献   

6.
分别测定了硫酸氢氯吡格雷与甲醇、乙醇溶剂所组成体系的密度,提供了一种测量该类体系密度的合适方法,并得到硫酸氢氯吡格雷醇溶液的密度随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规律,为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关研究提供基本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全洲  郭晓宇 《甘肃科技》2011,27(20):171-172
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1次/d.观察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在缺血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病死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应用氯吡格雷相比,联合...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血栓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目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金标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和日益受到关注的氯吡格雷抵抗,使得其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对此,我们将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物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化合物结合,同时优化其甲酯结构,得到了QR02001化合物.剂量为5 mg/kg的QR02001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中表现出(99.2±0.68)%的抑制率,较同等剂量下的氯吡格雷有极显著的增加.在大、小鼠体内血栓模型中,同等剂量QR02001也表现出较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栓形成活性,但两者在出血时间方面并无明显差异.QR02001表现出良好抗血小板活性的同时并未增加其出血风险,证明了本研究的技术策略是可行有效的.1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联合川芎嗪治疗脑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按随机分配原则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分成2组:参考组与研究组,各43例。参考组患者单纯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川芎嗪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比较观察。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95.35%74.42%),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比参考组患者低(4.65%18.60%),P0.05。氯吡格雷联合川芎嗪治疗脑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良好,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梗死相关血管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总共收集了290个进行PCI术的STEMI患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替格瑞洛组97例,氯毗格雷组193例.对两组患者入院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首次入院实验室检查;冠脉病变数量;冠脉血流分级及7 d内出血事件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血管数目及位置,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组或替格瑞洛组,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在7 d内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TIMI血流分级替格瑞洛组有高于氯吡格雷组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结论:本回顾性研究初步得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能提升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减少术中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DFT)的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下,研究了环氧丙烷与盐酸的反应机理.优化得到反应途径上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通过振动频率计算以确证其几何构型的正确性.对计算得到的可能反应途径的过渡态经内禀反应坐标(IRC)进行了分析和证实.结果表明:环氧丙烷在盐酸中开环反应存在着a和b2种主要通道,分别生成2-氯-1-丙醇和1-氯-2-丙醇2种产物,其中由于通道b的活化能相对较低且生成的产物1-氯-2-丙醇更稳定,因此是主产物,这一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并从理论上解释了环氧丙烷在盐酸中开环反应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选取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清指标可溶性CD40L(s CD40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治疗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CO、LVEF、CI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CD40L、MCP-1、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治疗期间并发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聚[α,β-(N-2-羟乙基)-DL-天冬酰胺]-美他沙酮前药的合成方法.方法 采用氯乙酰氯作为连接基试剂和关他沙酮的N_1反应,生成中间体N-氯乙酰基美他沙酮,中间体再与聚[α,β-(N-2-羟乙基)-DL-天冬酰胺]反应,合成了目标产物,并利用红外、DSC对其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 美他沙酮在目标产物中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16.1%.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保险粉存在下,氟烷基碘(1)与乙烯基乙醚和伯胺或仲胺(2)的反应。在40~50°C下,反应主要生成相应的氟烷基烯胺酮(3)。2氯--1,1,2,2四-氟乙基碘或2-溴-1,1,2,2四-氟乙基碘在回流条件下反应则分别生成氢化脱氯或脱溴的氟烷基烯胺酮(4),但对于长氟碳链的4-氯-1,1,2,2,3,3,4,4八-氟丁基碘,未见有脱氯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6.
乙基溴化镁与末端炔烃反应生成炔基Grignard试剂,后者与芳(烷)基硫氯作用高产率地制得了炔基硫醚.通过炔基硫醚与碘化氢在二氯甲烷中的加成反应,高产率且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E)-α-碘代烯基硫醚.  相似文献   

17.
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探究。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靖远县人民医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患者均为2018年8月-2019年5月期间入院。采用计算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5例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则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凝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以及心排血量(CO)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其6min步行距离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可观,促进患者心功能以及疾病相关症状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  相似文献   

18.
陈迪妹  钟平  丁金昌 《江西科学》2004,22(3):205-207
L-谷氨酸与苯胺在190℃反应5h,合成了(s)-2-N-苯基甲酰基-α-吡咯烷酮,经氢化铝锂还原后得到了(S)-2-N-苯基甲基吡咯烷,接着与氯甲基磷酰氯反应得到手性氯甲基二环膦酰胺,这是合成手性α-氨基膦酸的重要前体。  相似文献   

19.
1.通过化合物(Ⅱ)与相应的(Ⅰ)及氯苄反应情况,说明化合物(Ⅰ)中氯原子的活泼性小于酰氯、而大于卤烷及乙烯式卤化物中的卤原子。而相当于丙烯式氯苄中的氯原子。 2.化合物(Ⅰ)与苯酚纳及β-萘酚钠在水或二氧六环中作用,主要产物为ArO-基取代物(V_a,b),但与苯酚钠在二氧六环中作用时还分离出少量的苯基取代物(Ⅵ) 3.化合物(Ⅰ)与邻氨基苯酚作用时,不输在高温加热或在二氧六环中与其纳盐作用时均生成氨基取代产物(Ⅶ)。 4.化合物(Ⅱ)与苯甲酰氯在吡咤中作用时,除产物(Ⅹ)与(Ⅸ)外,还分离出产物(Ⅲ)。我们认为(Ⅲ)的生成是由于化合物(Ⅱ)中的-ONa基与苯甲酰氯中的氯原子进行交换的结果。相反的交换反应发生在(Ⅰ)与叔丁醇钠或丙二酸乙酯钠化合物反应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在长期(≥3个月)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患者上消化道发生再出血的影响。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确诊存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长期服药史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96例患者,经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62例患者(阳性组),余34例患者为阴性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阳性组进一步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以14C呼气试验判定根除幽门螺杆菌情况。经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情况。观察组患者均获幽门螺杆菌根除。观察组的上消化道再出血率为6.5%(2/31),与对照组[29.0%(9/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1,P=0.028),而阴性组为14.7%(5/34),与观察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长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