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可视为具体的历史经验集合与文化的关联的一种行为表达,因而“行为”是艺术之文化解读的一个适宜维度。将艺术活动的模式化结构先做框架性呈现,以其为对该艺术活动场景进行归类并引导体验的前结构关系文本,再充实以若干在各程序环节上的个体具体行为乃至体验描述,此或可为艺术民族志的一种实验性写作。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二十年里影响深远的《写文化》中文本终于要出版了,作者借此机会成文,略述民族志在三个时代的发展,在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理解《写文化》一书的学术位置。文章也介绍了《写文化》从研讨会到论文集过程的基本信息,特别介绍了文集没有收入的松顿那篇把分类看作整体性修辞的论文。  相似文献   

3.
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它涉及文化功能的解释,或者叫文化深层解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分类,这四个问题涉及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及其理论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作研究出现表述危机,进入反思时代。基于此背景,从民族志写作目的、对象、内容及如何书写四方面梳理西方后《写文化》时期民族志写作研究,分析其中困境,旨在为中国民族志写作实践和研究前景提供启示。提出应把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文本作为探索本土文化书写范式的资源,挖掘本土民族志书写范式,跳出西方民族志写作藩篱,立足当下共时性田野,结合历时的文字历史,接续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将照片和影像资料作为回忆的叙事代码,“超个人”地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集体记忆。作家把自己看作一个民族志的样本,站在社会结构层面去探索历史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这部“社会自传”是安妮·埃尔诺对自己进行民族志研究的成果,也实现了文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个壮族村寨近20年饮食文化变迁状况的田野考察,分析其变迁的原因和途径,提出当代民族志的撰写应该采用动态的记述法。  相似文献   

7.
许峻 《中州大学学报》2001,(4):32-32,38
东方禅宗思想在现代艺术中渐渐明显起来,禅的心理与艺术心理具有天然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后用于书写“异文化”的主要文体,也是现代多元社会中传播不同民族形象的主要媒介。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研究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的功能研究。虽然各自的理论稍有区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里夫·布朗分别以自己的经典民族志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对以往文化研究中那种企图追踪、重塑文化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现存文化和社会的分析说明。到了格尔兹以后,则又出现了对民族志写作的符号学转向。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经验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以科技机构为研究视角,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从普定岩溶站所处地方环境和它的历史变迁、岩溶站的角色和它的生存方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力图说明普定岩溶站所代表的基层科技机构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角色的双重性,而基层科技机构的生存方式与它的角色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中的和谐观念源于古代人的世界观,即认为世界存在着具有必然性的和谐秩序,这种秩序先是被归于数学、音乐、哲学,又逐步为更为广泛的艺术体裁所表达,从而创造出反映人类理想的艺术和谐,亦即世界之和谐的审美意象化。在现实世界中,种种与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相矛盾的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表明创造和谐世界的紧迫性,而在创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艺术思维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证法,从韩英小品文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中概括了他的艺术追求的多样化:艺术精神上的理想主义,小文章在大时代中的文学回声,向周围的艺术空间潜入。同时也指出了他创作小品文的一种忽略——载道重于言志。  相似文献   

13.
就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民族艺术运动进行了反思,探讨了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表达了文化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师范院校两门公共必修课;如何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教育心理学素养的形成,本文试从笔者的教学体会谈谈两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原始艺术充满神秘美的魅力。现代艺术从造型到审美都融合了原始艺术的内蕴,从而扩展了现代艺术的创造力,促进艺术风格的形成。随着现代艺术向原始艺术回归,现代艺术开始以抽象形式突破了以具体形象表现思想与感情的传统艺术的窠臼,否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成了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域广袤,孕育了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民歌体裁和品种,在音乐不断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词同曲异、曲同词异、词曲大同小异等民歌的变体形式,尽管变化多端,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歌族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族文化的初步研究,是对民歌传播演变规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时代,随着科学思维的进入艺术领域,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向,它们合力解构着传统的艺术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的精神与表现形态。一种趋向是,当代艺术活动已经由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活动嬗变为哲学上的解析活动,即对精神气韵的传递、人格理念的寄托,转而为对“观念”的追求,哲理性成分日趋增强;另一种趋向是,以电视艺术为代表,艺术领域内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它所张扬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它那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生产方式、经营网络,同样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9.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