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6年6月20日潍坊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乡镇出现了冰雹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角度综合诊断分析了该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具有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降温、低湿的特征,弱冷空气南下入侵,造成了较强的系统性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产生了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和2006年6月两次相似的强对流天气给浙江省带来了强烈的雷雨大风和短时冰雹天气,这两次过程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中高层蕴含深厚的冷空气条件,而低层存在浅薄的暖湿气流.综合运用雷达卫星及NCEP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强对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云图及回波特征,进而揭示出此类天气的主要特点和可预报性.分析发现,925 hPa的切变线形成中尺度触发机制,对预报雷暴的发展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冷暖平流交汇是触发对流的主要原因;云图上,云系移动前方形成较大的亮温梯度,后方形成干涌边界;雷达回波中表现出阵风锋的影响,这些都是地面灾害性大风产生的主要征兆.另外,强回波对应较大的风向切变区和悬挂回波是冰雹产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尺度自动站、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两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风变化,阐述了多普勒雷达拼图的水平结构特点,并对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第1次强对流过程8~10级大风的站点数远小于第2次的站点数;第1次过程在沿淮淮北多数地区出现大风,分布范围较小;第2次过程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之外的全省多数地区出现大风,分布范围大得多。② 第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风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个峰值,第2次过程却在北部地区有2个峰值。③ 第1次过程主要由一次雷达回波过境造成,第2次过程则由两次雷达回波过境造成;第1次过程有一次回波单体合并现象,第2次过程有两次回波单体合并现象,合并之后对流单体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相似文献   

5.
马鸿青  张会  黄鹤  王志超 《山西科技》2010,25(5):11-12,14
利用1999—2006年全省142个基本站的强对流观测资料(5~8月)和2.5°×2.5°分辨率,间隔6 h 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对河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统计,结果表明:雷暴、雷雨大风和冰雹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5月最少;午后到傍晚为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日高峰期,冰雹和雷雨大风稍滞后于雷暴。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雷达回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产生的,强对流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Qse高能区和Qse密集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展,850hPa以下为较强散度辐合,800~600hPa为高空散度辐散和600hPa以下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根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对流活动在河北境内生成,移动过程中发展,影响河南安阳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径向速度图上存在中尺度辐合。  相似文献   

7.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对流天气常常漏报和错报。为了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2007—2016年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以及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南地区56例副高型强对流的天气特征和环境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型强对流主要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雷暴大风和强降水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出现频率最高(66%),雨强在30~79.9 mm/h的短时强降水频率(68%)最高,雷暴大风的风力多为8~9级(61%);强对流触发时间峰值在12:00—14:00时。静力稳定度方面,850与500 hPa的温差ΔT_(85)和沙氏指数S_I的中位值分别为25℃和-1℃左右,3种类型强对流的差异不大;混合型强对流的对流有效位能C_(APE)的中位值(2 510 J/kg),远大于短时强降水(1 570 J/kg)和雷暴大风(1 220 J/kg);而对流抑制有效位能C_(IN)的中位值则是雷暴大风(160 J/kg)的最高。3种类型强对流低层水汽条件相似,1 000 hPa露点T_d的中位值均在25℃左右;水汽条件差异主要在中层,中层大气越干、露点垂直递减率越大,越利于雷暴大风的发生,反之,则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混合型强对流介于两者。K指数的中位值,雷暴大风(32℃)、混合型(34℃)到短时强降水(36℃)是逐渐增大的。自由对流高度L_(FC)和抬升凝结高度T_(CL),雷暴大风的25%值分别为650、910 hPa,远小于短时强降水的900、970 hPa,混合型强对流则位于两者。差异明显的环境参数,对副高型强对流天气的分类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美耗  荆梁 《汉中科技》2011,(2):55-55,67
通过对2010年8月1日西乡县出现的短时雷暴及短时暴雨过程分析,表明前期大环流形势是处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中、低层有低值系统发展,同时具备大气层结不稳定以及能量不稳定条件是强天气发生的充分条件。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雷暴云经历了一个生成、移动、发展、消散的过程,并在移动、发展、消散过程中地面出现强降水天气,符合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2021年8月23日天津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与低空切变线密切配合下产生的,强盛的上升运动、不稳定层结能量的释放与中低层充沛的水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6年到2011年丽江市境内发生的76个强对流暴雨和冰雹个例,从影响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结构、能量条件和中尺度水汽、急流特征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一是对流层中层偏北气流、中低层切变低涡、地面冷空气是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夏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或东退过程中,在其边缘也有可能出现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天气;二是大部分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形成前,气层无明显不稳定特征,08时的对流不稳定度对其指示作用不显著;三是强对流暴雨形成前,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度层,而且有较好的水汽输送,而冰雹形成前,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四是对流层急流对丽江境内强对流暴雨或冰雹的形成作用不大,指示性较差;五是要重视更高层次垂直风切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With water as working medium,a numerical study on liquid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accompanied by cavitating flow in a circular tube wa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mixture model and Schnerr–Sauer cavitation mode in the commercial code,Ansys Fluent.Cavitation is instigated by setting a restriction orifice in the circular tub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avitation occurs around the wall of the restriction orifice and disappears at the downstream regions.The comparis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under the same mass flow rate indicates that,heat transfer is significantly augmented at the downstream regions of the restriction orifice because of the occurrence of cavitation.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vitating and noncavitating flows confirm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avitation can increase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under the same mass flow rate,which is the origin for heat transfer to be enhanced.Based on it,the effects of such factors as inlet pressure and ratio of orifice to pipe diameter on cavitatio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江西省丰城市汉族372例(男为233例,女为139例)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江西汉族卷舌率为65.10%,叠舌率为3.00%,翻舌率为19.40%,尖舌率为77.20%,三叶舌率为7.80%,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中国族群中,江西汉族叠舌率、翻舌率、三叶舌率低,卷舌率、尖舌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低于北亚类型族群.(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布依族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基本特征.(4)卷舌与翻舌、卷舌与三叶舌、翻舌与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三叶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矿井进入深部开采后,围岩发生大范围塑性变形,给巷道支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以某矿深部开采条件为背景,研究了开采对邻近巷道的影响规律。总结出了动压影响条件下巷道失稳原因,并对其影响范围进行分析,为动压影响条件下巷道的合理布置、支护设计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兔和牛角膜上皮、基质及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和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和牛角膜上皮、基质及内皮细胞等3种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和改进这3种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角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兔和牛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观察细胞贴壁生长情况,同时对生长良好的原代细胞进行消化传代,进一步观察传代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结果: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均在培养48~72h贴壁生长,培养6~9d能形成良好单层,细胞形态典型,进行多次传代后细胞仍维持原有形态和功能,获得的细胞能进行长期培养。结论:为兔和牛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提供了简单高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叠加红外辐射亮温(TBB)、雷达资料,分析了山东连续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出现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飑线、超级单体的闪电特征,结果表明:两个MCS正地闪比重很大,强盛阶段能达一半左右。地闪多分布在TBB小于220 K、对流发展旺盛且TBB梯度大的地带,地闪的分布可以很好地指示对流区;总地闪的变化与TBB极值和降水量有对应关系;对流云合并促进2016年6月14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强烈发展,使其在初生发展阶段正闪居多并降雹。飑线中地闪多位于强回波区附近35~45 d Bz中;初生发展阶段地闪多集中于对流区,正闪多分布于云体倾斜度大的区域;成熟阶段地闪向层云区转移,多集中在低层入流边界后部,后侧入流急流上。超级单体在降雹前及降雹初期以正地闪为主,降雹前地闪频次迅速降低;降雹后,单体下沉气流增强且质心下降引发地闪猛增,最大反射率与地闪频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反射率和回波顶高维持大值与地闪频数的骤减可以作为冰雹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轮藻科(Characeae)三个属无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iemsa常规染色法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法对轮藻科(Characeae)3个属:乳突丽藻(Nitella papillata)、钝节拟丽藻(Nitellopsis obtusa)和弧枝轮藻(Chara connivens)进行了细胞核无丝分裂研究.结果发现无丝分裂是这几种藻体的主要分裂方式;同种藻不同部位,不同种藻之间,无丝分裂形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现代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发展慈善机构等.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技术进步有赖于R&D经费的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且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不可能承受超过国力的R&D经费的投入,必然的选择是提高有限的R&D经费的效率。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R&D经费资源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始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R&D经费的合理配置,最基本的是要在三大研发主体、三大研发活动以及各主体内部间进行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现代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发展慈善机构等.  相似文献   

20.
NiO-SnO2 composite nanofibers were synthesized via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ree types of sensor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ng properties of these nanofibers.Sensors A were fabricated by mixing the nanofibers with deionized water,and then grinding and coating them on ceramic tubes to form indirect heated gas sensors.Microsensors B(with an area of 600 μm×200 μm) were formed by spinning nanofibers on Si substrates with Pt signal electrodes and Pt heaters.Sensors C were fabricated by spinning nanofibers on plane ceramic substrates(with a large area of 13.4 mm×7 mm) with Ag-Pd signal electrodes only.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s of sensors A and B were controlled by adjusting heater currents,and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s of sensors C were controlled by adjusting an external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sensors C possess the highest sensing properties,such as high response values(about 42 to 100 μL/L ethanol),quick response/recovery speeds(the response and recovery times were 4 and 7 s,respectively),and excellent consistencies.These phenomena were explained by the retained fiber morphology and suitable sensor area.The presented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one-dimensional nanomaterial-based gas sens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