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对"自然"和"技艺"的理解不同,柏拉图与自然哲人对诸神、灵魂和人类事务的看法截然相反。自然哲人将诸元素当作初始之物,并称之为"自然"。"技艺"因为出自凡人则是低级的。柏拉图却论证灵魂优先于物体,用灵魂学来构建自然观和神学,认为宇宙灵魂的"自然"在于自我运动、驱动万物,人的灵魂的"自然"在于:灵魂统治肉体,不同类型的灵魂具有自然差异。立法技艺应当遵循这一自然脉理。柏拉图批评自然哲学,主要是因为自然哲人秉持无神论,贬低灵魂、政治技艺和立法技艺,否弃自然法和神法,损害了社会的生存根本。  相似文献   

2.
自然哲人和智术师要么割裂自然与礼法,要么反讽性地连接两者,为弱肉强食的法则辩护。柏拉图扭转了对自然与礼法的理解,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首先是指灵魂的自然本性,"法"是灵魂的各种"安排和秩序"。"自然法"意味着将灵魂作为主要的质料,依据灵魂的自然构成给灵魂安排恰切的秩序,以使灵魂获得和谐与德性。由于灵魂的类型与政制的类型平行,为灵魂立法即是为政制立法,旨在培育优异的灵魂和政制。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所谓的"灵魂出窍"体验感到迷惑不解,不清楚它们是否只是心智对人的恶作剧,还是它们确实有某种精神意义。现在,科学家通过对一位自称灵魂能够随意出窍的加拿大学生的大脑活动研究,更加清晰地阐明了这种所谓的"灵魂出窍体验"的奥秘。科学家认为,与动觉表象有关的大脑左侧几个区域,是导致人们产生灵魂脱离躯体,并有飘浮感觉的原因,拥有类似体验的人可能比人们以前认为的更多。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4.
刘腾 《科学大观园》2011,(24):41-43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旁边好像有东西在走动;脊背发凉;后面有人呼气,但后面并没有人……从古至今,总有人相信死者的灵魂会在其丧生之地或葬身之所徘徊游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灵魂不朽"说的忠实信徒。我们总是怀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鬼魂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四处游荡。直到  相似文献   

5.
"技艺"是古希腊哲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其涵义对于研究者来说不甚明朗。本文选取古希腊"灵魂学"、"自然生成-存在论"及"神学"的视角阐释"技艺"概念之涵义,从哲学理论构思层面解说"技艺"概念之于理论体系的地位与被设置的意义,从而取得其涵义的整体性解说。古希腊哲学对"技艺"概念的构思,解决了多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联问题,即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关联、人类"制作"与自然"生成"的关联、人类"目的"与"善意义"的关联。同时,古希腊哲学也从"灵魂"、"自然"、"善"的角度分别阐释了"技艺"之于"人"的意义,通过"技艺"展示哲学家对"人"生存的"自由"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4,(13):64-65
<正>暂停生命一位资深医师最新研究出"紧急身体保存和复苏"程序,他承认这相当于暂停患者生命,患者的血液被非常冷的盐溶液代替,身体所有细胞活动性减缓,接近停止。也就是说,它非常像身体重要系统的减缓开关,医师利用生命暂停时间"修复身体故障"。记忆植入机器当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人类的灵魂将  相似文献   

8.
"神"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概念。现行中医术语英译对"神"的处理包括译为spirit(灵魂)、mental activity(精神活动)或vitality(生命力)。但这些译法未能全面准确传达这一概念的复杂内涵和哲学背景。以"神"的汉语拼音shen代替上述译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历史追溯海蓝宝石(Aquamarine)是指浅蓝色、绿蓝色至蓝绿色的由Fe2+致色的绿柱石(Beryl)。最初,人们相信这种晶莹剔透的浅蓝色宝石来自于深海,是小美人鱼眼泪的结晶,象征着纯洁的灵魂,因此赋予了它与海相关的名称。在拉丁语中"aqua"为水,"marine"为海,原意指海水,后人在译成中文的时候用"海蓝"让其名称更加鲜活生动并沿用至今。海蓝宝石的颜色淡雅,给人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光学思想史学者马克·史密斯指出,以光学、视觉为研究对象的中世纪透视学家虽然普遍采用了几何分析方法处理光线的传播问题,但是他们所关心的更多是以视知觉为代表的,关于灵魂认识的"抽象理论"。该理论主张在更为综合的基本概念图示和自然哲学背景中考察"光"或"形式"的传播问题。因此,一场旨在颠覆这个基本概念图示,将自然哲学转变为自然科学的概念变革和方法革命对于近代光学乃至近代科学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22,(2):54-57
<正>国内只有少数大城市的医疗机构设有缓和医疗的门诊或病房,但多数"隐藏"在肿瘤内科、姑息治疗科、老年医学科等里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缓和医疗特别考虑人在"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方面的需求,把濒死认作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只是在人的生命末期,提供疼痛的缓解服务,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并进行抚慰。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市场化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才能加快产业升级,变弱势产业为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3.
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叫魂"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使其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为己服务。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影响,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  相似文献   

14.
魂在何处     
向阳 《科学大观园》2005,(10):32-33
没有人否认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有灵魂的,换句话说是有意识和思想的。但是,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却可能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而且到今天仍无明确答案。好在随着一盏盏科学明灯的点亮,我们已经开始有了倾向性的看法。灵魂重约21克?人死后有灵魂的说法几乎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比如为死人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高屋建瓴的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但辩证法却常常被人的"美好动机"误用.从历史进程来看,辩证法的革命意义没有得到彰显,辩证法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被"悬搁",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容忽视的是,在"人本"、"实践"等等旗帜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仍然继续着被误用的命运.本文结合<辩证理性批判>,对人本的、理想化的辩证法进行反思,同时分析了<辨证理性批判>中的客观辨证逻辑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关系,旨在从时代的问题出发,重新理解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6):117-121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环节薄弱,是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突显出"理论优位"培养范式带来的困局。对"实践解蔽"成为工程硕士教育的诉求。构建"实践"在场路径,需教育范式从"理论优位"向"实践优位"转变。范式转换依赖于对工程实践本质的理解。"实践优位"范式,应实现教育价值取向由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变,教育重点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变,教育方式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将实践环节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构建有灵魂的工程硕士教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从"矿山经济"转向"生态经济",走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以农村微观样本呈现了"两山"重要思想的当代实践意义。转变发展观念是余村实践的灵魂,辨别两种"富起来"的价值内涵及境界是余村观念转变的关键;产业结构向生态经济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唯一正确的实践路径;提升发展能力和质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余村经验的理论启示在于科学评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全面剖析现代生产力结构、深刻反思"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的发展目的论。  相似文献   

19.
习惯成自然     
正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自此,无论居民还是单位,都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垃圾,违者将被依法予以处罚。这段时间,上海朋友圈的十二时辰无疑是在轮播垃圾分类。"你(扔的)是什么垃圾",这个"拷问灵魂"的句子,变身为段子满天飞。自嘲带来欢乐的同时,并没减轻垃圾分类带给市民的烦恼。有网友戏言,到了上海都不敢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提出:"创新是一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远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这一论断激励着无数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也呼唤着一些学者去进一步研究人类发展着的智慧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