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经纬度坐标变换及其在防空C3I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地心坐标完成从雷达站球面坐标到指挥中心直角坐标的转换,给出一种变换公式,使转换一步到位,克服了可能引入的误差,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变换方法,在考虑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下,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和补偿,对同步测量数据进行了融合,并给出了几种解决偏差估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纬度坐标变换及其在防空C~3I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心坐标完成从雷达站球面坐标到指挥中心直角坐标的转换 ,给出一种变换公式 ,使转换一步到位 ,克服了可能引入的误差 ,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变换方法 ,在考虑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下 ,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和补偿 ,对同步测量数据进行了融合 ,并给出了几种解决偏差估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基于编码识别的电子白板系统坐标转换中偏差产生的原因,针对平移、缩放、旋转三类主要因素,讨论了系统校准及坐标转化的方法。借鉴触摸屏的校准思想,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讨论了两点及三点校准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步骤,给出了求解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定量讨论了系统误差,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该方法完成校准及坐标转换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赫尔默特相似变换常用于进行2种坐标系间的平面坐标转换,转换模型中包括4个参数,分别用于表示2种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尺度缩放.在具体模型解算时,控制点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分布对所建模型转换精度会有一定影响.如何定量评价具体影响规律,以便指导实际工作,进而合理选择控制点来建立转换模型,具有实际研究价值.结合具体实例,根据某煤矿实测的若干地面和井下控制点坐标信息,通过数学仿真计算,对建模控制点分布均匀、分布不均匀、建模控制点中有个别点存在较大点位误差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试验,通过计算所建模型的纵横坐标残差中误差和对未参与建模点的预报偏差中误差,详细探讨了控制点数量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对所建模型转换精度的影响规律,所得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工程实际测量时,工程部门得到当前测绘点的GPS坐标数值,它是基于协议地球坐标系即WGS-84坐标系统,而工程设计中使用的图纸要求的是基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BJ-54)的数据或者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C80)的数据。不同的坐标系统对测量得到的数据是不同的,必须进行相应的模型转换即坐标转换。详细了解坐标转换的有关问题对于工程测量很重要,下面就坐标转换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GPS实时动态定位海上打桩定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PS的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进行打桩定位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相对于船体固定的船固坐标系统,并研究船固坐标与工程坐标相互转换的方法来实时计算设计高程面上桩中心的坐标,以及桩身的方位,采用在桩架上安装测距仪,建立桩架三维坐标系统并与船固坐标进行转换来测定桩与桩架的相对移动,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同一坐标系下多区域内重合点坐标转换结果不统一,限制测量成果的综合利用问题,根据反距离权重法原理,提出一种多区域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并采用实际坐标数据进行验证计算。首先给出了进行坐标转换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探究了坐标分布与其转换精度的特殊关系,引入了移动窗口提取区域内坐标,并对重合点的坐标转换参数进行插值计算,最后利用实际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对比直接进行坐标转换的传统算法,引入移动窗口的新的坐标转换方法提高了坐标转换计算的精度,减小了冗余数据对坐标转换结果的影响,保证了多区域中重合点坐标转换结果的唯一性,坐标转换结果在X方向、Y方向的位置误差分别减小了30.45%和20.52%。  相似文献   

8.
通过公共点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如果公共坐标含有粗差,将会影响参数的求解,进而导致坐标转换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通过对比分析含粗差时的坐标中误差与验前中误差之间的比例关系,探究了坐标转换中利用离散的阈值函数与各点位较差的对比关系,判断是否含粗差,以及观测数据含粗差时,各个点位坐标较差与最大点位坐标较差的关系,并且通过权变换避免了有效坐标的权误置零的情况,通过大量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同一坐标系下多区域内重合点坐标转换结果不统一,限制测量成果综合利用问题,根据反距离权重法原理,提出一种多区域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并采用实际坐标数据进行验证计算。首先给出了进行坐标转换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探究了坐标分布与其转换精度的特殊关系,引入了移动窗口提取区域内坐标,并对重合点的坐标转换参数进行插值计算,最后利用实际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对比直接进行坐标转换的传统算法,引入移动窗口的分区系数加权转换法提高了坐标转换计算的精度,减小了冗余数据对坐标转换结果的影响,保证了多区域中重合点坐标转换结果的唯一性,坐标转换结果在X方向、Y方向的位置误差分别减小了30.45%和20.52%。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不同的坐标系统测量得到的数据是不同的,必须进行相应的模型转换即坐标转换.笔者通过对国内外转换模型成果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解决坐标转换问题的方法,总结了转换参数的求解方法.该论文重点研究了现有坐标系向CGCS2000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54坐标和80坐标进行坐标转换的方法.并且编制了相应的坐标转换软件,实现了坐标转换的电算.  相似文献   

11.
地球椭球面上另一种形式的测地坐标系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提出了地球椭球面上另一种形式的测地坐标系,定义了两族互为正交的坐标曲线的参数,推导出测地平行线长度归化因子的计算公式,与习用的测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相比较,由此来表述地球椭球面上的点位,有其特有的优点,有利于在较大的局部地区中建立三维GIS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12.
坐标参数为长度量的一种新型的大地坐标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地坐标系,它仍以经纬线为坐标曲线,但其坐标参数则由大地经纬度改为以长度量来表示的新大地坐标;导出了以新大地坐标来表述的地球椭球面的第一基本形式并确定其系数;推证出按新大地纵坐标表示的随纬度变化的长度归化因子的表示式,以此算得的结果与由大地纬度所得的标准值精确相符,且适用于南北跨距达440 km的测量范围.这就为建立以新大地坐标为坐标参数的大地线微分方程和微分关系式创造了前提,从而能在这种新型大地坐标系中进行便捷而又精确的椭球面上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工程测量中经常遇到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成果转换问题 ,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成果换算成实际的距离与方位 ,然后利用这实际的距离与方位计算在另一坐标系中的成果。论文最后给出了一实例说明这种转换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三种方式深入探讨了带属性的MapInfo数据的坐标转换方法:一种通过VC和MapX编程调入“.tab”文件,实现WINDOWS窗口界面化的输入和显示方式,通过输入七参数或四参数,快速实现了坐标系之间的一系列转换;一种通过AutoCAD Map 3D软件导入和导出“.tab”文件,利用平移、旋转、缩放命令实现四参数转换;一种在.prj文件中定义坐标系,通过改变投影来进行转换.这三种方式最终都以WGS-84坐标转换为BJ54坐标为例子进行了验证,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流体力学中Navier-Stokes方程的坐标表示一般都比较复杂,计算过程十分烦琐,因此众多的书刊上都没有求解过程.本文利用过渡矩阵,先把Navier-Stokes方程中的粘滞应力张量由笛卡儿坐标系变换到球坐标系,然后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球坐标列矢量变换.推导结果和经典方法相同,证明了此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顾及2套坐标误差的三维坐标变换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顾及2套坐标误差改正数的三维坐标转换模型,以2套坐标改正数的加权平方和最小为准则导出了转换参数的解算公式;并根据公共点的坐标改正数以及公共点与待转换点间的协方差阵计算待转换点的坐标改正数并对其改正,从而求得近似无缝的坐标转换结果.试验表明:当公共点与转换点坐标相关性较大时,该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坐标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三种方式深入探讨了带属性的MapInfo数据的坐标转换方法:一种通过VC和MapX编程调入“.tab”文件,实现WINDOWS窗口界面化的输入和显示方式,通过输入七参数或四参数,快速实现了坐标系之间的一系列转换;一种通过AutoCAD Map 3D软-导入和导出“.tab”文件,利用平移、旋转、缩放命令实现四参数转换;一种在.prj文件中定义坐标系,通过改变投影来进行转换.这三种方式最终都以WGS-84坐标转换为BJ54坐标为例子进行了验证,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8.
常规的测量坐标转换模型因采用确定的变换参数而导致坐标换算误差。将转换区域内各新旧坐标公共点视为精度均匀的离散点,通过计算区域重心坐标和坐标转换的初始参数,求取各公共点的坐标换算近似值及其改正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点旧坐标与其改正数的对应关系,利用常规数字成图软件的离散函数插值功能,获取任意点的坐标换算改正数,实现新、旧坐标转换。实例应用表明,该法简便可行,换算精度高,是新旧测量坐标转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