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含油气泥质砂岩薄膜电位理论及其在测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水电阻率是测井解释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目前以纯地层条件推导的用于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自然电位理论模型不适于含油气泥质砂岩地层。根据电化学原理,并结合泥质砂岩导电特性,以实验测量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含油气泥质砂岩薄膜电位理论,并建立了改进的自然电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泥质砂岩薄膜电位与岩石阳离子交换容量、含油气饱和度、接触溶液浓度差密切相关。在浓度差一定的条件下,薄膜电位随岩石阳离子交换容量、含油气饱和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含油气饱和度的影响相当于平衡离子浓度的变化。利用自然电位测井资料确定含油气泥质砂岩地层水电阻率时,必须考虑阳离子交换容量和含油气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改进的自然电位模型进行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确定泥质砂岩地层的地层水电阻率。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泥质砂岩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矿化度的含泥质岩石电阻率进行了实验测量,以Waxman-Smits模型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泥质砂岩的导电特性,同时讨论了地层温度,泥质含量,地层水矿化度对阿尔奇参数和Waxman-Smits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泥质砂岩电导率与地层水电导率不完全呈线性关系,当地层水矿化度较低时,两者呈非线性关系;当地层水矿化度较高时,两者为线性关系。泥质岩石电导率与地层水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阳离子交换容量越大,不同温度下电导率曲线分开度越大,对于Waxman-Smits模型,地层因素,胶结指数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视电阻率增大系数I*、视饱和度指数n*基本不受泥质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其关键是要准确地确定与粘土有关的平衡离子的当量电导B以及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Qv和地层水电阻率Rw。阿尔奇参数是受温度、泥质含量,地质水电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泥质砂岩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矿化度的含泥质岩石电阻率进行了实验测量 ,以Waxman Smits模型为依据 ,系统地研究了泥质砂岩的导电特性 ,同时讨论了地层温度、泥质含量、地层水矿化度对阿尔奇参数和Waxman Smits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泥质砂岩电导率与地层水电导率不完全呈线性关系。当地层水矿化度较低时 ,两者呈非线性关系 ;当地层水矿化度较高时 ,两者为线性关系。泥质岩石电导率与地层水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阳离子交换容量越大 ,不同温度下电导率曲线分开度越大。对于Waxman Smits模型 ,地层因素、胶结指数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视电阻率增大系数I 、视饱和度指数n 基本不受泥质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其关键是要准确地确定与粘土有关的平衡离子的当量电导B以及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QV 和地层水电阻率Rw。阿尔奇参数是受温度、泥质含量、地层水电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的地区测井解释难度大,易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以测井响应机理研究为基础,依托阿尔奇公式中的电性、物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水层底部包络线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和自然电位与电阻率乘积法。分别以水系相对集中的A井考查水层底部包络线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识别水系的准确性,以水系相对变化大的B井区考查自然电位与电阻率乘积法直接识别流体性质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当水系相对集中为两套时,水层底部包络线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可以很好地识别不同水系,为在同一套水系中进行流体识别奠定了基础。当水系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自然电位与电阻率乘积法不受水系的干扰,直接识别流体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0.9%,对于其他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的地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岩石孔隙内的含水饱和度分布受测量方法和精度的限制,而CT、核磁图像等方法具有实验费用高、不适合频繁使用等特点,比较了电阻率测井原理及实验测量结果,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电阻值与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油藏条件下,岩石电阻值与探针间距离呈线性关系,岩石内的含水饱和度值可以由测量的岩石电阻值计算得到。研究认为:为提高测量精度,实验前必须进行溶液浓度与电阻值关系和CT图像饱和度值与电阻值关系的两项校正。进行了平板模型的驱替实验,证实了这种方法能清晰反映出不同阶段的平面含水变化情况;相对于其他测量方法而言,该方法具有方便易行、安全等优点而适合实验室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自然电位在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把自然电位的影响因素与水文地质测井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自然电位测井中干扰的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形理论在油气水多相流流型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分形的特征参数--关联维数来表征油气水多相流流动的分形性质,对水平管内 气水氏相流流动的瞬态压差信号序列运用相空间重构法进行处理,计算出各种流型的压关联维数,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流型的信号序列在重构的伪相空间中具有不同的关联维数,反映了各个流型的动力学形成机制的不同,所以关联维数可用于上流流型的识别,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要用分形理论对多相流流型进行识别的新颖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胜利采油厂生产现场油泥砂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调节土壤的pH值、含氧量、含水量、温度、有效的营养物质等参数的实验,考察油泥砂中含油的降解情况。实验证明,该方法用于治理石油污染土壤是快捷、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油势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用流体势场预测油气运移、聚集的方法.根据油势场对油气流动方向的控制作用及对油气富集与成藏过程的决定作用,确定了油势场分割槽与油气运移的基本关系,并对歧口凹陷石油资源的聚集与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沙二段以及沙一段下部均存在3个继承性油气汇聚流指向区,以及沙一段上部的3个高势区间的2个低势鞍部地带,都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这是深入进行油气勘探时应特别重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研究陕西靖边地区延长组长2 油层组成藏的特征对指导油田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作用 .对区内石油富集条件和油层“四性”关系的研究表明 :其油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区内局部隆起是石油的富集部位 ,其油藏规模为中—小型 ,其产油量较高、含水率亦较高 .区内油层“四性”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油藏开发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边底水稠油油藏含水上升快的开发难题,胜利油田采用了控水防砂技术,利用控水砂和清洁携砂液结合实施高压充填防砂施工。从抗剪切性、携砂能力、抗细菌稳定性、岩石伤害等几个方面对清洁携砂液和支撑剂进行筛选,利用渗流机理及实验模拟对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增油效果明显,有效地起到了稳油控水的作用,研究成为边底水稠油油藏的控水防砂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剩余油“势控论”的初步构建及再生潜力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潜力区的新类型与新领域.由此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剩余油的“势控论”理论,摆脱了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富集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的束缚,同时,建立了“动态富集再生油藏成藏模式”,为目前油田剩余油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油田的挖潜领域与方向.这将对我国老油田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二次采油期的延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揭示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动用条件,在冀东油田非均质性强的不同区块中,通过改进电阻率测试含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开展了在不同非均质性岩心中水驱后聚合物驱的不同位置含油饱和度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渗流速度对饱和水的岩心电阻率曲线影响不大;地层水矿化度对水驱中岩心电阻率影响较大,矿化度从1 629 mg/L增加到3 847 mg/L时,岩心电阻率下降了10~10~2数量级;在矿化度一定条件下,渗透率越低,喉道间彼此连通的概率越小,宏观上的岩心电阻率越高;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开采潜力区域为正韵律分布下中渗层的远井地带和低渗层;且随非均质程度的增强,水驱后该区域开采潜力越大;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水驱后聚合物驱,使高渗层的含油饱和度从0.55~0.58降低到0.28~0.38,使中渗层含油饱和度从0.87降低到0.58~0.63,降低幅度为33.33%~49.09%;使低渗层的含油饱和度从0.92~0.95降低到0.66~0.83,聚合物驱能很好的携带中高渗层的残余油滴,对低渗层远井地带动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酸/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固沙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化学固沙剂固沙层水渗透速率低和吸水率高的缺点,本文设计合成一类新的化学固沙剂——丙烯酸(AA)与1H,1H,2H,2H-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PFOMA)的共聚物。研究了不同单体用量比(nAA/nPFOMA=9/1, 8/2, 7/3, 5/5)的共聚物对聚丙烯酸(PAA)固沙剂保水性能的影响。用该共聚物溶液浸润PAA固化的沙柱,在固化的沙粒表层形成含氟共聚物的包覆层。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层能显著降低PAA固化沙柱的表面能,提高固沙层的渗水速率,降低吸水率。当共聚物的单体比为nAA/nPFOMA=7/3时,水无法渗入沙柱;共聚物的单体比为nAA/nPFOMA=9/1和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了南鄱阳凹陷生、储、盖等基本油气地质条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地震解释剖面、钻井剖面,建立64个一维虚拟点,以盆地模拟为手段,按照动态、正演方式,进行油气系统研究.依据油气聚集区-主力烃源岩-主要储层-主要成藏期(可靠级别)的系统命名原则,认为存在南鄱阳凹陷—P1,P2—P,K3—K3~E(潜在的)再生烃油气系统.并对系统中的油气生成、运聚、保持、破坏过程进行了阐述,辅以相应的油气显示佐证,并分别计算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生烃量.在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钻探井失利原因分析,进行勘探评价.  相似文献   

19.
In the viewpoint of heat transfer,heat transport potential capacity and its dissipation are defined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heat transport phenomenon,Rspectively,their physical menings are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apability and the dissipation rate of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Then the least dissipation principle of heat transport potential cpacity is presented to enhance the heat con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heat conduction optimization .The principle is, for a conduction process with the constant integral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ver the region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highest heat conduction ef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east dissipation of heat transport potential capacity .Finally the principle is applied to some cases in heat conduction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