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化肥施用对黑龙江省黑土区近50年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及其典型市县为代表,分析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近50年农田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化肥施用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其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增加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南到北(即由双城—海伦—克东)逐渐递减,据粗略统计,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后,其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以前平均增加为:黑龙江省104%,双城市242%,海伦市126%,克东县105%。近30年,黑龙江省和海伦市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也是递增的,化肥的施用能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是逐渐下降的,黑龙江省每千克化肥生产的粮食数量平均由20世纪70年代的15.7 kg下降到目前的9.3 kg,海伦市由70年代的34.7kg下降到目前的8.4k。图3,参5。  相似文献   

2.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1-2007年沈阳市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沈阳市近17 a来粮食生产的变化特征,选取影响沈阳市粮食生产的11个主要因素,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的粮食产量呈波动式的上升趋势;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看,沈阳市粮食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波动取决于玉米、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化;从灰色关联分析来看,单产与粮食总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居各因素之首,其次是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农业实有劳动力和化肥用量等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作物生长季的自然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联系数变化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为今后沈阳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对毕节地区1980-1995年粮食总产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出了农作物产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程度依次为玉米-水稻-大豆-小麦-薯类-其它作物,农业生产要素及单产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粮作面积-技术水平-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施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化肥施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各国专家的估计,粮食增产量中,30%~60%应归功于化肥的施用。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夫道等统计分析了我国解放后三十年农作物产量后指出,我国粮棉总产水平与化肥氮磷钾施用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另一方面,随着化肥等商品能投入的增加,使农业对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1987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达8377万吨,比1980年增加57.5%。化肥投入要占农作物生产物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和模型,分析了陕西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虽然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耕地面积大量持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多,1978~2005年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压力较大,并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区间耕地压力差异不显著,但区间1996~2005年耕地压力变化差异明显,陕北高原区>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区.通过预测,2015年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达到2.237,耕地压力非常大.针对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增大现状,为减缓耕地压力提出相应的建议.图6,参7.  相似文献   

7.
<正> 施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化肥施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各国专家的估计,粮食增产量中,30%~60%应归功于化肥的施用。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夫道等统计分析了我国解放后三十年农作物产量后指出,我国粮棉总产水平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总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40个地市(盟)为主要评价单元,从粮食单产水平、粮食单产增长率、主要作物单产水平3个角度,运用数理统计、GIS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了2004年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平均水平为4850kg/hm2,中部较高,东部和北部较低;大部分地市的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1997-2004年)集中在0-10%之间.阜新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40.31%;同一地市粮食产量、单产水平、单产增长率表现出严重的失衡发展状态;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单产分别在6000kg/hm2~7000kg/hm2、6000kg/hm2~8000kg/hm2、2000kg/hm2~3000kg/hm2水平上的地区较多.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从高至低依次为吉林、辽宁、黑龙江、蒙东.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9.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一位,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县域、市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二位,农药与其它5个因素相比,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同,都是最小.农用柴油、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药对县、市两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均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化肥和农药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都据第三和第四位.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区域尺度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表5.参11.  相似文献   

10.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浙江省十里丰农场1986年~1997年粮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季作物产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程度依次为早稻、晚稻、麦类、单季晚稻;各季作物面积、单产对粮食总产影响以早稻面积、早稻单产关联度最高;自然因素中以年积温关联度最高,年光照次之,由此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科学决策信息。表4,参4。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波动方程对粮食产量及气候和粮食生产物质资料投入要素波动性进行分离,对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气候因子进行时间序列波动变化特征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探求粮食产量波动形成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粮食产出波动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整体趋势与农业政策制度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物质资料投入因素年际间波动高于气候因素波动;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降水量波动以及政策制度变化是产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49~2006年商洛地区及所辖7个县的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压力变异系数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6年,①商洛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在1949~200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近年来,耕地压力指数波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期间个别年份自然灾害所致。且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严峻。②商洛地区的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尖锐,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③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但距人均粮食消费400kg(小康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耕地压力较大,各县耕地压力指数普遍都大于1。④各县间的同期耕地压力大小存在差异,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进一步探讨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运用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粮食的产量。图4,表1,参14。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根据1986~2002年福建省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并运用灰色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几年福建省的粮食总产量下降非常明显,8个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的3个最重要的因子,这可为今后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表4,参7。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时空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使部分耕地非农化,必将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以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城市圈为例,探索了1992—2007年间该区域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速度高于湖北省的整体水平;该区域大部分县域单元的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现减少态势。②各县域单元耕地非农化速度与区位有密切的联系;区位好的县域单元,耕地非农化速度相对较快,反之则反。③从等级划分角度分析,大部分县域单元的耕地非农化规模与耕地非农化速度相一致。④属于高、中产田的县域单元耕地非农化的数量相对较少。⑤耕地非农化不一定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减少,还取决于粮食单产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等因素。⑥因耕地非农化而造成的粮食减产规模与耕地非农化规模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每年武汉城市圈因耕地非农化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相当于147万人的粮食消费量。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同一品种水稻产量和节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Ⅱ技术较当地常规灌溉单产量提高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18%,节水64.04%;采用施肥量为B2水平、栽培密度为20穴·m-2的小区更容易获得较高产量,A3B:C2组合模式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达到了节水增产效果。图2,袁6,参5。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为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玉米型"经济。分析了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作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图3,参10。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事业,是黑龙江省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重大举措。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区引进了高油115等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生物产量、成熟期、抗病性、品质等多项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主要有高油115、龙辐208,此品种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表4,参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