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92-1994年进行了松树害虫黑足树蜂及寄生天敌黑色枝跗瘿蜂生物学特性的砚察研究、黑足树蜂的为害程度测定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发现黑色枝跗瘿蜂成虫羽化高蜂的出现迟于黑足树蜂二周左右,并经黑足树蜂在树皮上的产卵也产卵于寄主的卵或初孵幼虫内寄生,寄生率高达46%以上。是寄生黑足树蜂并控制其种群的关键性天敌。  相似文献   

2.
<正>黑足凹眼姬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江苏、安徽两省,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3.4~50%。该蜂在南京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3~4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卵~幼虫期28d,蛹期10~20d,成虫在白天交尾、产卵。成虫寿命2.8~13.6d。无趋光性。雌蜂的平均怀卵量67~207。黑足凹眼姬蜂的茧蛹重寄生天敌有8种,平均重寄生率27.9%,最高重寄生率29.5%(越冬代),其中以次生大腿小蜂为主。  相似文献   

3.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 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 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 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 d龄蛹,不能寄生6 d龄蛹。1 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盐析,柱层析和分子筛层析,从松毛虫雌蛾附腺中分离到一种SP-I组份,经生化方法检测鉴定,此组份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35×10^-5,等电点为4.2,蛋白质含量92%,糖含量8%。它能引衣松毛虫黑卵蜂和松茸毒蛾黑卵蜂在非天然寄主上的产卵检查,刺探行为,是一种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  相似文献   

5.
栗瘿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栗瘿蜂对板栗树的危害特征.栗瘿蜂是板栗树的寄生昆虫,以取食栗树嫩芽为生。栗树嫩芽受害形成虫瘿,不能开花结实,直接影响板栗产量。栗瘿蜂的数量变动主要与降雨、天敌、寄主种类等有关。调查表明,在滇中地区,栗瘿长尾小蜂是栗瘿蜂的主要天敌,对栗瘿蜂种群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7.
对条毒蛾Lymantria dissluta Swinhoe发生林内的4种卵寄生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dasychiri Chen*Wu是优势种,地三代毒蛾卵的平均寄生率为40.79%,另外3种卵蜂的寄生率明显低于毒蛾黑卵蜂,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条毒蛾和松毛虫时应注意保护这些卵蜂。  相似文献   

8.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我国杨树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蛹期的一种内寄生性天敌。笔者对该蜂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羽化1~2 d爬出蛹壳进行交配、产卵的时间分别为0.5~2 min、1~3 min。每头寄主蛹出蜂量平均为(70.2±34.2)头,雌雄比为(6.1±5.1)∶1。在温度(20±2)℃、相对湿度RH(75±10)%、光周期L∶D=12∶12时,发育一代需37.0 d;而在(28±2)℃、RH(75±10)%、L∶D=12∶12时,发育一代仅需19.5 d。雌成蜂每侧卵巢由10~12根卵巢管组成,每根卵巢管含卵3~8粒。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有效地延长其成蜂寿命,并能显著提高其怀卵量和寄生率,其中以取食蜂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孙守慧  高其康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11):1331-1335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胶体金定位和ELISA检测技术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传递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在野桑蚕和家蚕雌蛾性附腺分泌部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上合成,在Golgi体上修饰后,经过分泌颗粒的浓缩与传递,被贮液囊周围的微绒毛吸收,通过分泌细胞腺腔分枝到分泌部腺腔中,再由分泌部腺腔逐渐汇聚到管状的贮存部腺腔中,在雌蛾产卵时,分泌到中输卵管,涂布于卵的表面,随之产出体外.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的部位,建立了相应的生测方法。通过用化学方法使不同器官上的感器失活后,了解生测处理的试虫在生物碱处理的杨树叶上和对照叶上的产卵偏好,确定其感知生物碱的感器部位。生测结果表明: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的化学感器主要位于柳蓝叶甲成虫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而触角上感器对产卵选择无任何影响。在生测基础上对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的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柳蓝叶甲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都只有单一感器存在。可推断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可能就是下颚须、下唇须顶端的栓锥感器和足跗节顶端的毛状感器。  相似文献   

11.
栗瘿蜂与中华长尾小蜂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瘿蜂在定区域内呈周期性发生,十年左右暴发一次,大发生持续2~3年,可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发生的计导因素是奇生性天敌,中华长尾小蜂是最主要的天故种群,两者相辅助相承、相互制约。它们之比称益害比,益害比低时,栗瘿蜂虫直线上升,址对大发生;益害比1ⅱ:5左右时,可抑制栗瘿蜂大发生,仍造成一定的为害;益害比在1:5以上时,可控制栗瘿蜂的发生。益害比可作为栗瘿蜂发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栗瘿蜂在一定区域内呈周期性发生,十年左右暴发一次,大发生持续2-3年,可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发生的主导因素是寄生性天敌,中华长层小蜂是最主要的天敌种群,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制约。它们之比称益害比,益害比低时,栗瘿蜂虫口直线上升,直至大发生;益害比1:5左右时,可抑制栗瘿蜂大发生,仍造成一定的为害;益害比在1:5以上时,可控制栗瘿蜂的发生。益害比可作为栗瘿蜂发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18种茧蜂记述(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我国茧蜂18种,指出有些种类在我国所用学名的错误及学名变化情况。茶枝镰蛾茧蜂和黑翅前眼茧蜂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应用松墨天牛繁育管氏肿腿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温度范围为25—30℃,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比。在28℃、相对湿度70%、虫蜂比1:3的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的发育历期较短,为24d,且子代蜂发育较好,寄生成功率达70%,单管最高出蜂量为143只,平均单管出蜂量为84.4只,平均每雌产蜂量(产卵量)为28.1只,雌雄比例为16:1。  相似文献   

15.
对黑豚体表毛虱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黑豚体表有寄生有大量的毛虱,在显微镜下对黑豚毛虱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用显微测量法测量其头、胸、腹等有关结构的长度,经鉴定为黑豚毛虱(Damalinia black),属食毛目(Mallophasa)、毛虱科(Trichodectidae)、毛虱属(Damalinia).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人工模拟宿主可成功地使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从卵发育至成蜂,但对其能否在离体培育中产卵尚未见报导,如能诱使该蜂在人工模拟宿主上直接产卵繁蜂,在红铃虫生物防治应用中将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通常金小蜂在自然宿主上产卵寄生时,对宿主及其结茧物均有一定的选择,因而在利用金小蜂防治棉仓红铃虫时常以天然宿主诱虫结茧,或用人造假茧以提高繁蜂量,鉴于此,我们在  相似文献   

17.
黑盾胡蜂的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盾胡蜂( Vesp a bicolor ) 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出蛰雌蜂5 月中旬觅址筑巢, 单母建群, 历时36 d 建成具34 个巢房的小巢, 此时雌蜂兼备职蜂和后蜂职能; 该蜂卵期3. 5~ 5. 5 d, 幼虫期10~ 12 d, 蛹期10. 5~ 12. 5 d, 完成发育需24~ 30 d, 并与气温密切相关; 雌蜂日外勤晴天多达42 次, 每次捕食外勤费时6~ 22 min; 职蜂出房后第3 天开始外勤, 雌蜂随即停止外勤专司产卵, 1 a 仅一世代, 12 月中旬弃巢结团越冬. 黑盾胡蜂亲代个体群居分工合作有利于生存和种族繁衍.  相似文献   

18.
这种寄生峰,蜂体很小,体长仅5.5毫米,体色深黄色,复眼黑褐色。头顶有三个单眼(如图2),触角黄色,鞭节35节,雌虫33节(如图1),口器明显,上腭发达,下腭须长(如图2),胸腹节和1、2腹节的背板上有一纵脊(如图1),故称脊茧蜂。足黄褐色,跗节5节,爪黑褐色。雌雄外生殖器发达而明显(如图3),卵为筒状,长径约0.52毫米,横径0.105毫米(如图4)。幼虫椭圆形,乳白色,背面有纵走点刻多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皱纹盘鲍、黑足鲍及其杂交F1腹足部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质元素及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鲍的粗蛋白含量最高(17.97%),黑足鲍的粗脂(1%)和粗糖(9.29%)含量最高;杂交鲍氨基酸总含量(58.91%)和呈味氨基酸含量(28.77%)最高,黑足鲍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21.33%),皱纹盘鲍氨基酸总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最低;黑足鲍与杂交鲍脂肪酸种类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皱纹盘鲍。实验共测定9种矿物质元素,除了黑足鲍腹足部肌肉Mn、Cu含量明显高于皱纹盘鲍和杂交鲍外,3种鲍其他7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别不大;黑足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皱纹盘鲍最低。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种间杂交,亲本某些遗传性状缺陷在子代中得以改良,并且获得的杂交F1代部分性状优于双亲,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20.
薜荔延腹榕小蜂是寄生于薜荔榕果内的非传粉小蜂,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过程可分为搜索产卵位点、产卵针刺入榕果及产卵与收回产卵针三个阶段.薜荔延腹榕小蜂的产卵针远长于榕果果壁(花序托)厚度,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插入果托,但在果壁层的行进路线并不一定是笔直的.产卵针在榕果果腔内可横向行进.小蜂各足的发达程度与其在产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关,小蜂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配合有序才能完成产卵行为.薜荔延腹榕小蜂的复寄生繁殖特性,以及薜荔果托的特殊结构,可能是造成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