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贤刚 《科学通报》1995,40(3):264-264
细胞核移植是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问题的最理想的方法之一.继代细胞核移植或称再克隆(recloning)可以了解同一胚胎分裂球或细胞经继代细胞核移植之后,它们全能性的功能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在第几代开始有变化,如没变化则能稳定几代.如果继代细胞核移植可行的话,将会成为获得大量基因型等同的无性繁殖系动物的理想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山羊胚胎的分裂球或细胞经继代核移植后仍具有全能性发育的可能性.本实验结果首先在国内外获得了一批继代核移植后的小羊羔.为我国优质家畜克隆动物的繁育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严绍颐 《科学通报》1964,9(2):167-167
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特征及其变化至少具有下述二方面的意义:(1)可以作为胚胎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卵黄蛋白质的分解和特异性蛋白质合成的指标之一;(2)也可以作为鉴别各类动物胚胎中不同遗传型蛋白质代谢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由于滤纸层析法的进步,这方面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开展。就两栖类方面来说,自Holtfreter等首先证实不论在有尾两栖类还是无尾两栖类的卵中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存在之后,不少学者都已在好几种两栖类卵中作出了不同的游离氨基酸图谱,其中陈培生等还进一步发现了它们在不同胚胎时期和胚胎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系间斑马鱼的细胞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炜  汪亚平  陈尚萍  朱作言 《科学通报》2001,46(24):2062-2065
以斑马鱼AB品系囊胚晚期胚胎细胞为细胞核供体,以斑马鱼长鳍品系未受精的去核卵为受体,进行不同品系间斑马鱼的细胞核移植,采用显微注射法,操作胚胎1119枚,获得克隆鱼14尾,RAPD分析显示,克隆鱼与细胞核供体鱼的DNA扩增带纹一致而与受体鱼不同,表明克隆鱼的遗传物质来源于供体细胞核,模式动物斑马鱼的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有望在研究动物发育过程的基因功能、细胞核的发育潜能及核质关系等重要问题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内瓦大学的伊尔曼斯(K. Illmensee)和美国杰克逊研究所的休伯(P. C. Hoppe)两博士首次应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育成实验鼠的细胞核移植系(遗传性完全相同的个体).实际上,这一细胞核移植实验的消息早在1979年7月已有报道.因此,这一实验在三年前就进行了。但是,其详细实验情况,这次还是第一次被弄清楚。  相似文献   

5.
鱼类细胞核的移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童第周 《科学通报》1963,8(7):60-60
細胞核的移植是研究細胞核与細胞貭的作用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关系的最好方法之一。自1952年Briggs和King在两栖类胚胎上进行細胞核移植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因为核的体积很小,而本身又很脆弱,要作好移植工作,同时不損害它,也不損害細胞貭,使卵子能正常发育,是一項十分精細的工作。十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少是牵涉到技术的建立問題。經过多年的尝試,現在这个技术关已基本克服,虽然还有許多操作方  相似文献   

6.
林礼堂 《科学通报》1990,35(10):800-800
童第周等用囊胚细胞核作供体进行鱼类细胞核移植。在不同属的鲤鱼(Cyprinus carpio)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之间,在不同亚科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之间,均曾获得核、质正反配合的杂种鱼。 由于池养鲮鱼(Cirrhinus molitovella)的产卵期短而集中,难以找到产卵同步的其他鱼作受体,因此用鲮鱼囊胚细胞核与其他鱼类的卵细胞质进行核、质杂交遇到了困难。我们改用鲮鱼的体细胞核作供体,用鲤鱼的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3,(6):30-30
美国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缺陷,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目前看来没有可能。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的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  相似文献   

8.
体细胞核移植牛肺脏中H19和Xist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洁  李冬杰  刘艳琴  张萃  戴蕴平  李世杰  李宁 《科学通报》2008,53(11):1305-1310
在体细胞核移植中, 体细胞的供体核要经过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才能获得发育的全能性, 目前认为不完全的表观重编程是导致克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DNA甲基化是基因组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 是调节基因组功能的重要手段. 为了探求核移植过程中DNA甲基化的表观重编程是否充分, 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了印记基因H19和Xist在出生48 h内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和正常对照牛肺脏中的DNA甲基化状态. 结果发现, 体细胞核移植牛中H19基因甲基化程度较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 并且 9C3个体有3个CpG (第1, 2, 3位)表现出完全非甲基化; Xist基因甲基化程度在体细胞核移植牛和正常对照牛中都较高, 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的生物学家内森·贝利(Nathan Bailey)发现,同性性行为在动物王国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蠕虫、青蛙到鸟类都有这种行为。事实上,同性性行为所涉及的动物,远不止那几个知名物种……前不久,美国一个科学网站邀请了众多动物学家,共同评选了"十大同性恋动物"。在我们的想象中,似乎只有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才具有同性恋现象。但事实上,在自然界中,有近500种动物存在同性恋行为。哺乳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最多,尤以灵长目动物为甚。此外,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同性恋现象。由此可见,同性恋在动物世界里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牛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电穿孔的方法, 将含有新霉素抗性(Neor)基因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双标记选择载体导入胎牛输卵管上皮细胞, 获得了转基因细胞株. 以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 进行了牛的体细胞核移植. 重构胚胎424枚, 其中208枚体外发育至囊胚, 囊胚发育率为49.1%. 选择第7天转基因囊胚17枚移入17头同期发情的受体牛子宫角内, 共有5头受体牛妊娠, 妊娠率为29.4%. 经过正常的体内发育, 有3头转基因克隆牛出生, 产犊率为17.6%. PCR和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 3头转基因克隆牛的基因组中都整合有外源目标基因. 并且, 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克隆牛的耳部皮肤组织以及从耳部皮肤组织分离出的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 上述结果显示,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有效生产转基因牛; 所构建的双标记选择载体可以有效筛选出转基因细胞和转基因克隆胚胎, 应用于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生产, 确保所培育的克隆动物均为转基因动物.  相似文献   

11.
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AChE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20):1571-1571
电生理研究表明,乙酰胆硷可能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一种神经递质,但对其水解酶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峡核内的分布却了解不多(两栖类)或一无所知(爬行类),而丰富的AChE又是鉴定胆硷能神经元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曾根据神  相似文献   

12.
非休眠期成年牛耳成纤维细胞用于核移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哺乳动物的自然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需要精子和卵子进行受精作用 .核移植技术为哺乳动物无性生殖提供手段 .以前 ,人们多采用未分化或分化不完全的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 .自Wilmut等人应用成年绵羊体细胞作为供核细胞进行核移植获得全程发育以来 ,体细胞核移植已在多种动物上获得成功 .Wilmut等人认为 ,应用G0 期成年体细胞作为供核细胞是核移植成功的关键 (“G0 期假定”) .为了验证“G0 期假定” ,我们用非休眠期成年牛耳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 ,以去核牛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作为受体进行核移植 .实验中核移植后电融合率达5 1 .6 % ,融合后重组卵卵裂率达 5 4.5 % ,并且有 9.1 %发育到 32细胞期 .这些结果表明 :处于非休眠期的成年牛供核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至少能进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3.
爬行动物     
《科学之友》2005,(19):56
与鱼类、两栖类、鸟类、人类以及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爬行动物也属于脊椎动物.那爬行动物与其他脊椎动物有何区别呢?与鱼类和两栖类不同,爬行动物的繁殖不需要在水中进行.它们身体上覆盖的鳞片有助于防止水分的散失.此外,大多数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繁殖后代.有些爬行动物是卵生的,有些则从体内直接产出后代.  相似文献   

14.
秦逸人 《自然杂志》2018,40(4):253-264
从第一例核移植动物到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灵长类动物,核移植研究恰好迎来90周年。在这近百年的研究历程中,核移植研究不仅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且在许多方面已投入到实际应用。文章详述了核移植研究的发展历程、实际应用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5.
正进化和生理上最接近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被复制出来了,你相信吗?科幻电影中克隆人的脚步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18年1月24日,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一项振奋人心的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组[1]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成功克隆出两只食蟹猴"中中"和"华华"."中中"、"华华"的诞生远非仅为克隆动物家族多添一位成员那么简  相似文献   

16.
1997年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英国罗斯林研究所Ⅰ.维尔莫特等人关于克隆羊的论文,在科学技术界引起强烈的振动,至今余波未息。论文宣布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Ⅰ.维尔莫特等人首先把一头成年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入另一只去掉细胞核的羊卵细胞中,然后让这个装配的卵细胞在代孕母羊的子宫里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就实现了动物的无性繁殖。这种克隆技术使用的是体细胞核移植,打破了生物学上所  相似文献   

17.
邹继超 《科学通报》1964,9(7):632-632
类固醇激素在两栖类和鱼类排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最近有过报道和讨论,孕酮及其结构类似的激素,在离体下都有诱导排卵的效能。但是若要确定这类激素在低等脊椎动物正常生理情况下是否参与排卵过程,则首先需要证明这一类动物的卵巢能够分泌孕酮或其类似物。根据Peronen和Rapola的报道,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他们在蟾蜍和南非有爪蟾蜍(Xenopus)的卵巢中未能发现有  相似文献   

18.
王宗舜 《科学通报》1979,24(3):124-124
染色体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分裂期人们才观察到它的出现,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分散成为各类染色质纤维。自从DuPraw(1965,1970)在蜜蜂胚胎细胞核和人的细胞核中,阐明染色质纤维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以来,在最近十年内,人们对于染色体组成部分——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日趋广泛而深入,所涉及到的动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也很广,  相似文献   

19.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12):941-941
一些研究表明,乙酰胆硷(ACh)是无尾两栖类视顶盖中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峡核是顶盖胆硷能活性的重要来源;峡核的乙酰胆硷酯酶(AChE)活性通过顶盖受眼摘除的影响。Felix和我们已在前文指出,ACh可能在蟾蜍峡核中起突触递质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两栖类峡核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我们采用微量离子电泳技术研究了ACh、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对蛙峡核神经元胞外记录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罗晓艳  黄秀英  孙方臻 《科学通报》2002,47(19):1489-1493
在受精过程中,哺乳动物卵子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呈现连续性反复升高,有证据表明;将受精的1-和2-细胞期的胚胎细胞核移植到未受精卵中能导致卵子产生钙升高并使该重构胚激活,然而,尚不清楚胚胎细胞核这种诱导卵子内钙升高的能力是如何获得的,是否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胚胎细胞核都具有这种能力,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将小鼠受精早期胚胎细胞核移植到成熟卵母细胞中,并测定该重构胚细胞内钙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受精1-和2-细胞期的细胞核具有诱导成熟卵子钙释放活性的功能,而4-和8-细胞期细胞核,融合的2或3个4-细胞期的细胞核及乙醇孤雌活化的原核均不具有这种能力,结果说明,胚胎细胞核诱导卵子细胞内钙升高的能力是受精过程中产生的,是受精胚特有的,它存在于早期受精胚的特殊发育阶段,这暗示早期受精胚这一特有的能力对胚胎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