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定娃 《甘肃科技》2016,(19):135-137
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性工程,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甘谷县梯田建设现状分析,阐述了甘谷县梯田建设治理模式、取得的建设成效和相关成功经验,从而为指导同类地区梯田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
田斌  谭宁  童富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697-2700,2707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省龙胜县,是一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研究龙脊梯田灌溉系统的功能及水循环与水补给特点,探明与总结龙脊梯田存在机制与保护的经验,对龙脊梯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梯田规划建设标准,推广梯田建设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梯田机耕路占地面积与总面积、梯田坡度与机耕路斜坡段长、机耕路修建与农作经济收益的关系模型,指出了梯田坡度的合理区间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根据模型和诸因素条件,对梯田机耕路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龙脊梯田     
桂林龙脊梯田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两处梯田都有鬼斧神工的造型,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其规模和气魄之大,立体感之强,线条和色彩之美,蕴含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保护的完整,为天下梯田所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5.
云南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云南元阳县金福庄和水卜村的实际调查,分析了哈尼梯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并对该生态系统中哈尼族和彝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梯田断面设计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断面的设计保证了梯田功能的实现和运行,学界对于梯田断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约束条件观点不一,加上各地需要和客观条件差异,在梯田断面设计和优化思路上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梯田的科学化修筑,坡改梯政策施行的效果埋下了隐患。本文综合分析各学者在梯田断面设计上的参考因素和计算方法,在分析优劣得失的基础上为梯田断面设计的优化思路建立科学、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土坎水平梯田最优断面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研究了影响水平梯田断面设计的各个因素及相互关系,提出了最优断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具有2000多年历史,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气势恢宏,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厚,有观赏、体验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旅游价值。通过对紫鹊界梯田景区现状的考察,客观分析了紫鹊界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紫鹊界梯田旅游开发的“增长极”、“点一轴”、“区域一体化”和“综合开发”等四种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古梯田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证实了坡改梯工程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得分辨率为0.1~0.5m的遥感影像,利用Arc 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景观软件Fragstats3.3计算特征指标,对贵州省黄平县4个古梯田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梯田景观和林地景观约占整个景观的80%,其中梯田约占30%,林地约占50%;单块田块平均面积多集中在100~200m2、高度0.7~1.7m、宽度0.5~0.6m;所在坡度为5~25°的梯田最多,约占总田块数的70%。运用古梯田中蕴含的水土保持思想,为坡改梯工程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赵钧阳  赖格英 《江西科学》2020,38(2):263-268
梯田是我国山区丘陵地带重要的农业用地,历史悠久,意义重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梯田具有明显且独特的纹理信息,基于对象的纹理特征提取梯田可以改善"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的现象。从空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入手,运用空间卷积滤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选取的小尺度且具有代表性的梯田纹理进行平滑去噪和边缘增强的处理,以克服干扰地物和无用信息的影响,充分保留梯田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梯田对象的提取。梯田纹理的增强提高了梯田提取的精度,但以小尺度的梯田作为研究对象对大范围的梯田提取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干旱地区提高新修梯田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海福 《甘肃科技》2006,22(1):178-179
新修梯田土地肥力下降,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必须采取经济、合理、科学的措施。进行深耕改土、保留表土、增施有机肥、选择适宜作物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引洪漫地是综合利用洪水中所含的水、土、肥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兴利除害的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治理黄河泥沙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态地貌——梯田的三维建模。方法以水平梯田为例提出了基于格网DEM的求值建模方法与基于剖面拟合的求值建模方法。结果以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试验区,基于ARC/VIEW及ERDAS软件平台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初步试验,成功地实现了梯田的三维建模,格网DEM求值法建模比基于剖面拟合的求值方法更准确、逼真地生成了水平梯田的三维模型。结论格网DEM求值法建模实现宏观地形与微观地貌的统一建模,真实表达和显示地形地貌。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结合梯田旅游开发的思路,探讨山区梯田开发规划设计的实现形式.以五指山市牙胡梯田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进行规划设计,主要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生态防护等方面.通过土地整治与梯田旅游开发相结合,达到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目的,为下一步梯田类型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是坡耕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梯田是一种山坡防护类的水土保持工程,对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林、田,发挥资源潜力,适应并融入脆弱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选取GIAHS评选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通过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这些梯田周边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合理截留、疏导与调蓄降雨,使得森林、垛田、民居、河流湖泊等客体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水资源供给循环系统,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服务梯田所在地的居民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梯田水资源调蓄过程,认为其水土保持与水土林田协调利用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科学地选地与布局、防水与用水的协调统一、敬畏思想与严格规则的双重约束,通过调控“人”与“水”两个关键要素,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兴修梯田是会宁县粮食稳产增产的有效途径张鉴宇,杨万忠(会宁县桃花山乡743200)(甘肃省农业厅73000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在缺少水利设施的于旱山区,作为“雨养农业”,如何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则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和根...  相似文献   

16.
梯田区传统村落及其梯田系统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瑰宝,分析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对梯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梯田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核密度估算和地形梯度方法对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数量关系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在地州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性,并在地州市内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梯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和安顺市呈现显著密集的分布密度;从垂直特征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缓坡和缓陡坡,其优势地形梯度等级为第2和第3等级,低地形梯度等级和高地形梯度等级上的梯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少,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表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马家峪沟流域梯田改造前后的产量、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的对比,汪明坡地改造可以提高产量,蓄水保土。  相似文献   

18.
王星乙  焦强  郭海  杨君芳  益彬 《科技咨询导报》2012,(31):113-113,115
该文对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反坡梯田整地的技术要求以及具体措施等做了全面阐述,从而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促进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本技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而坡面平整的山坡地及黄土丘陵沟壑区。  相似文献   

19.
莱库内 《科技潮》2000,(11):96-96
法国南部塞维内生物圈保护区以阶地景观著称,这个生物圈保护区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榜样,那就是人类可以适应大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塞维内生物圈保护区是“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山坡陡峭,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旱涝交错。然而多少世纪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了怎样利用极端不利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为了防止雨水漫流,冲刷宝贵的土壤,这里的农民一代接着一代苦干,把山坡改造成梯田。他们把石头一块、一块挖出来,垒成地堰。于是本来妨碍作物生长的石  相似文献   

20.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七星公园、龙脊梯田国内游客的动态信息进行了收集分析,对七星公园、龙脊梯田国内游客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在城乡旅游市场的差别,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开拓客源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