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资源丰裕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属凝聚型.(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西和陕西3省(自治区),这3省(自治区)高级别旅游景区数占总体的56.69%,而重庆、青海、宁夏3省(自治区、直辖市)仅占总体的12.29%,高级别旅游景区呈不均衡分布;并在陕西形成高密度核心,四川、重庆、广西3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次密度核心,其他省份密度较低.(3)从发展状况看,四川、陕西、广西3省(自治区)属于明星型省份;青海、宁夏、甘肃、云南4省(自治区)属于瘦狗型省份;重庆属于金牛型省份;新疆属于问题型省份.(4)旅游资源禀赋、自然因素和旅游市场条件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旅游地常住人口数、旅游接待人次数、交通网络通达度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决定力强.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1—2017年矿产资源开采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究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数量呈增长趋势,且开采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差异逐渐增大,主要集聚区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形成以贵州和江西为主要密度核心的连绵状空间分布;研究期内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主要在上、中游地区开展,开采重心位于贵州;矿产资源开采受到海拔高度、路网密度、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其效应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矿产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了解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健康干预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抽样原则,于2018年4-2018年7对336名教师进行超重肥胖判定及影响因素调查。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3.04%和10.12%,男教师超重率(47.59%)和肥胖率(16.27%)高于女教师超重率(18.82%)和肥胖率(4.12%)(P0.05);腹型肥胖检出率为40.77%,男教师检出率65.66%高于女教师16.4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缺乏锻炼、久坐、营养知识缺乏、配偶超重肥胖为重要影响因素。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尤其是男教师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久坐、营养知识缺乏、缺乏运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病因预防。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5年南京市旅行社空间位置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热点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手段,研究南京市旅行社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2006年南京国际旅行社零星聚集于中山北路沿线,国内旅行社的分布以新街口为核心并沿中山北路向西北方向延伸;2015年南京国际旅行社主要分布于新街口附近与中山北路中段地区,国内旅行社以新街口为中心呈放射式向四周延伸.(2)国际、国内旅行社在以上2个年份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国际旅行社的集聚特征要强于国内旅行社,但2015年较2006年的集聚程度有所减弱.(3)影响南京市旅行社空间分布的显著因素有:地区生产总值、土地价格、商业中心级别、旅游行政单位等级、旅游景区等级.且影响国际旅行社分布的因素要少于国内旅行社.  相似文献   

5.
以五大发展理念与职能三要素为支撑构建城市等级和职能结构的评价模型,并将两者纳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等级与职能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从城市等级与职能单指标来看,等级体系整体呈现出“自下而上”综合水平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子系统以上海为首,集聚程度高且强的反“C”形分布特征;职能结构综合指数三要素均衡发展(上海、成都等)、双要素支撑(武汉、苏州等)与单要素基底衬托的三级体系,空间分布上在流域东北部形成一片高水平集聚的“角形片区”;(2)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水平分布出现较大的反差,整个流域耦合协调性表现为86%的优质耦合与80%的轻度协调并存的分布差异,即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而协调度则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只有类似于上海、武汉、重庆等高水平、大规模的城市才具备“双高”的统筹能力;(3)从耦合协调度的组合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等级与职能的耦合协调类型都为高耦合低协调,处于非理想的发展状态,未能产生较好的“共振效应”;(4)从影响因素看,耦合协调度主要受发展阶段、战略规划、区域分工与对外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集...  相似文献   

6.
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β收敛回归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分析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的框架,对1993—2012年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时期建筑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6%,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则未有明显提升;TFP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增长速度在2004—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随后呈下降趋势;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TFP增长具有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敛性则不显著;经济环境、行业科技能力、行业市场结构等3类因素的变动与TFP增长存在关联,其中,外资建筑企业比例指数与TFP增长指数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数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借助ArcGIS 10.2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内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地区两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分布较不平均,表现为凝聚型,非均衡态势,形成了“东密西疏”“多核中心、次中心环绕、梯次布局”的空间分布特征。2)示范村的分布受坡度、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多聚集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小,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第一批示范村到最近公路的平均距离小于第二批,说明交通是乡村发展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综合实力对示范村建设具有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治理能力方面。4)根据地理探测器检测,目标层影响因素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农业因素>交通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引入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概念,对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人口外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其次为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2)2000-2015年,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北京、天津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迁移到辽宁、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南方大多省份迁移强度缓慢上升,其中海南省上升幅度最为明显.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对人口迁移起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起阻碍作用.4)迁移人口逐渐由重视就业转向更加重视良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到2015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黑龙江省人口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了“三生”岸线定量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探究长江重庆段沿线“三生”空间及“三生”岸线的时空特征与生态效应,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三生”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对长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9-2018年10年间,“三生”岸线中生态和生产岸线减小、生活岸线增加,增长率分别为-3.09%、-4.71%和19.89%;(3)总体上生态岸线保有率较高,但两岸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其中城市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乡镇地区则是岸线保护的薄弱环节;(4)地形地貌是岸线开发的限制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内岸线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开发活动是造成岸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因子分析、通径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等级运动员人数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影响因子可分为经济、人口、政策;近六年以来,人口、政策逐渐超越经济,成为影响各地区等级运动员人数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等级运动员人数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可以通过地区间的互帮扶持,减少地区之间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着力点.因此,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健康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标准差椭圆法以及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计算了2004年、2009年以及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份医疗服务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均呈现明显的东南-西北分化特征;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值区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四川、河南等人口众多的省份,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等西部地区.3)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一级医院数量、抚养比是影响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水平、二级医院数量、抚养比和传染病的发病率对于民营医院影响显著.该研究对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均衡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竹类病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查清南京地区竹类病害发生流行状况,笔者通过野外路线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于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对该地区主要散、混生竹种系统开展了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状况调查,并对竹类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共调查竹种18属107种(含种下等级),发现竹类病害15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3种、非侵染性病害1种和螨害1种。发生较严重的病害为竹丛枝病(Aciculosporium take)、竹叶枯型丛枝病(Phaeosphaeria bambusae)、刚竹秆褐腐病(Fusarium spp.)、竹叶锈病(Puccinia spp.,Uredo ignava)、竹叶锈褐斑病(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等,对竹类生产危害和影响较大。竹类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竹种、环境条件及经营管理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竹类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做到适地适竹,科学管理,加强优良竹种选育以及竹类病害研究和检疫等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5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及克里金插值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61个城市2010-2019年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各等级城市数量相对均匀,自高向低城市数量比为11∶11∶12∶15∶12;而2019年城市等级结构顶端优势明显,且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5个等级的城市数量比例为4∶10∶31∶12∶14.(2)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与2019年第一、二、三等级结构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国家或者区域中心城市,部分为区域次中心城市;第四、第五等级城市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较弱、区位条件较差的上游地区.(3)从空间结构来看,两个年份中,上游地区主要呈现低值集中分布,并在宁夏、甘肃一带形成低值连片区;中下游地区形成主核驱动、次核联动的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核心-外围”特征.(4)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次之,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最少,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空间集聚效应.(5)从影响因素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整体趋势、不同地区和不同等级三个方面考察了民国时期浙江农村土地价格的变动,并探讨了这种变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PM2.5逐渐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的首要大气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大气环境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该文从GDP、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PM2.5的可能影响因素入手,收集全国各省份143个城市2013年12月的PM2.5值和年总GDP以及产业结构比.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性的分析,以图表式的形式展现出来.分析图表,得到了不同省份的GDP与产业结构对PM2.5产生的影响的存在差异,从差异性入手,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中上游89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市场化测算模型测算2005—2019年各市(州)的土地市场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来揭示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9年,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中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明显的高-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域由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向湖北的态势演变;低-低集聚区域沿着云南—四川、贵州—云南演变;土地市场化水平受到多因素的共同驱动,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结构都是影响长江中上游土地市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各因素影响程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对地区间旅游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和对比,能够很好地兼顾地区差异与整体发展,推动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中部地区重要旅游省份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旅游经济为结果变量,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接待设施、开放程度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省域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皖南地市旅游经济相较皖北更为发达,且指向高旅游经济和低旅游经济的路径分别都有3条;(2)开放程度较高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资源禀赋缺乏是阻碍城市实现高旅游经济的关键因素.安徽省应继续从找准定位、深度开放、盘活资源等方向开展旅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