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睛进化中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就出现了能感受光线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机体。1亿年之后,即奥陶纪时期,这些有机体身上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器官——“原始眼”。不过,这种“原始眼”也只是生物表皮上的一块感光细胞而已。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生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眼睛,是否都是由这种“原始眼”进化来的呢?这个看来并不复杂的问题却让生物学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是一个女子,有个男人非礼于你。怎么办?”哲学家为难了;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逻辑问题,反映的是对立统一原理:“你也非礼于他。”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密码     
UUU,CUU,AUU,GCU,AUG,CAU…当看到由U、C、A、G四个大写字母中任意三个组合成的不同“单词”时,你一定会说这是密码。不错,这确实是密码,但它不是间谍和特务用的密码,而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遗传密码,当然也存在于人体细胞内。你也许还会问,三个字母组合成的“单词”有意义吗,就像英语单词eat表示吃一样? U、 C、 A、 G这四个字母又表示什么?为什么是三个字母组成一个密码,而不是二个或四个? 其实,科学家在几十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疑问。在逐步弄清生物的所有遗传信息就储存在染色体里的D…  相似文献   

4.
如果没有水,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不能生存,但有些却能在没水的情况下生存。这些生物无水时,表面上象是干枯死亡了,但一旦获得水份,它们就会复活,而且丝毫没有损伤的痕迹。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是一种糖“特利赫罗”的缘故。科学家在这些干枯的生物身上发现这种糖的含量很高。他们认为这种糖起了不使这些生物的细胞完全干枯的作用。一旦接触到水,水份就逐渐渗入细胞,并使细胞恢复生机。这个研究小组对一种小蚯蚓进行了研究。无水时它会变得十分干瘪,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有水时又能复活。它在逐渐变干时会产生大量的这种糖。由于这种蚯蚓太小,科学家无法直接研究这种  相似文献   

5.
人体"噬菌"病毒酷似外星生物这张图片看起来可能像外星人登月或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世界,但其实它显示了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事情。这些只是寄居在我们人体内或身体部位的100万亿左右的非人类有机体,它们对我们没有伤害,甚至还帮助我们生存下去。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毒到天花,都是病毒惹的祸。然而,有些病毒可能是天然的医务人员,它们就是噬菌体。不像那些破坏人体细胞的讨厌病毒,噬菌体看起来像小型月球着陆器,攻击细菌。它们把自己的DNA注入细菌,把它作为一个宿主产生更多的病毒,在这过程中摧毁细菌。  相似文献   

6.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2,(5):40-41
人体"噬菌"病毒酷似外星生物这张图片看起来可能像外星人登月或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世界,但其实它显示了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事情。这些只是寄居在我们人体内或身体部位的100万亿左右的非人类有机体,它们对我们没有伤害,甚至还帮助我们生存下去。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毒到天花,都是病毒惹的祸。然而,有些病毒可能是天然的医务人员,它们就是噬菌体。不像那些破坏人体细胞的讨厌病毒,噬菌体看起来像小型月球着陆器,攻击细菌。它们把自己的DNA注入细菌,把它作为一个宿主产生更多的病毒,在这过程中摧毁细菌。  相似文献   

7.
人体"噬菌"病毒酷似外星生物这张图片看起来可能像外星人登月或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世界,但其实它显示了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事情。这些只是寄居在我们人体内或身体部位的100万亿左右的非人类有机体,它们对我们没有伤害,甚至还帮助我们生存下去。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毒到天花,都是病毒惹的祸。然而,有些病毒可能是天然的医务人员,它们就是噬菌体。不像那些破坏人体细胞的讨厌病毒,噬菌体看起来像小型月球着陆器,攻击细菌。它们把自己的DNA注入细菌,把它作为一个宿主产生更多的病毒,在这过程中摧毁细菌。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盛顿特区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戴维·卡尔内尔多年致力于洞穴生物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4.5万多个幽暗的洞穴中,栖息着很多生物,这些隐身在不同暗洞中的生物各不相同,一个洞通常只适宜某些特殊的生物生存。所以,如果某一个暗洞中的生物被彻底消灭,我们的地球就会永远地失去这些生物种类。 笼中的“金丝雀” 卡尔内尔最近对美国1000多个暗洞中的生物进行了普查,他指出,“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 与卡尔内尔一道进行此项研究的专家有:波士顿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劳伦…  相似文献   

9.
也许我们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高矮、大小的个体?通常我们都喜欢个子长得高一点,我们都认为“大的就是好的”。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事实吧。 因小而幸存 一个13个月大的女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遗失了,身上仅有尿片包裹。待有人发现时,她的心跳已经停止,脚趾和嘴唇已被冻僵,经过几小时的抢救她终于脱险。一个2岁大的男孩在冰冻的水中漂流了半个小时,找到时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但经过抢救还是活过来了。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成人身上会结果怎样呢?恐怕就…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在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后,别人会开玩笑地说他是"单细胞生物"。其实,生命都是不简单的。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了一些单细胞硅藻的显微图片。我们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发现,这些单细胞生物不但结构复杂,而且看上去特别漂亮,就如同一件件天然的工艺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其中有一些生物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它们被称为  相似文献   

11.
Word中一些常用的功能没能显示在工具栏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把它们请到工具栏上,选择“工具”“自定义”命令,选择“命令”标签,秘密就在这里。“全部关闭”和“全部保存”我们在进行Word编辑时,有时候需要打开多个文档进行编辑。编辑完成后,只能一个一个地进行保存或关闭,这给操作带来了不便。其实我们只要按住Shift键,单击“文件”菜单,这时就会出现“全部关闭”和“全部保存”命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工具”→“自定义”命令,选择“命令”标签,在“文件”中选“全部关闭”和“全部保存”(图1),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把它们拖…  相似文献   

12.
德国一位微生物学家指出 ,单细胞生物有可能成为利他主义者。他发现 ,单个的酵母菌细胞可以自杀 ,以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的邻近细胞从它们身上吸取营养。不过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科研人员凯·U·伏洛赫里奇认为 ,就单细胞生物来说 ,是没有从自杀者细胞那里得到明显的更大利益的。但是 ,当研究人员将激活“凋亡”的哺乳动物基因放入啤酒酿造者的酵母菌中时 ,酵母菌即明显地通过“凋亡”而消失了。酵母菌基因在这里面似乎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一过程可以被来自哺乳动物的抗“凋亡”基因所停止。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单细胞生物中也被发现过…  相似文献   

13.
平面几何中有著名的三大难题:“角三等分问题”、“倍立方问题”及“方圆问题”。初学者往往以为这些问题尚有待解决,于是竭尽全力去探求这些问题的解法。其实这三个问题都是不可能有解的。作者首先以通俗的语言澄清了“不可能有解法”与“目前尚不能解出”两类问题之间的区别,然后以比较初等的方法清晰而简明地证明了角三等分问题和倍立方问题都不能有解。本文对那些有兴趣于此类问题的同志来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克隆植物     
说起“克隆”,不由令人想到1998年2月22日在美国爱丁堡大学出生的克隆羊羔“多莉”。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动物克隆的成功。其实,生物的克隆并非在动物克隆上首先成功。早在1960年由美国采用组织培养法就克隆出了的小苗,这是第一批克隆植物。科技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确立,为植物克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条件。科学家们确信,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可以分裂和生长,生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全功能性一一带有母体所有遗传基因信息。因此,只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可以用取自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15.
人类始终为一件事所烦恼——死亡。但如果你观察一下自然界,就会发现死亡不会降临到每一个生物身上的。我们能从直觉的本能感到死亡不是一件绝对的自然现象。有些人梦寐以求的是永葆青春,而对于水螅来讲,这不是个梦想。这种淡水管状生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每两个星期就会把全身各个细胞更换一次。因此,从理论上讲,水螅永远不会老化。某些冷  相似文献   

16.
从最微小的分子细节来研究活细胞,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清”这些活生生的生物分子,仅仅靠我们的一双肉眼是不行的,最近科学家研制的“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让我们走进了纳米世界。他们的这一突破性工作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7.
<正>挺直腰杆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是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梦想。在我所在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一群迫切想要站直的脊柱侧弯患者。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他们为“天线宝宝”,这个称呼来自于他们身上的4根类似天线的长长的牵引杆。脊柱侧弯是三维方向的弯脊柱侧弯的字面意思是脊柱发生侧向弯曲,但它的定义其实是脊柱在三维方向发生倾斜和扭转。民间俗称的“驼背”就包括了各种“脊柱侧弯后凸畸形”。在我所在的骨科正在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中,大多数患者的脊柱侧弯幅度都在1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刘林森 《世界科学》2001,(10):39-41
比特的魅力人类已进入 2 1世纪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化正在渗透各个领域。在数字化世界里 ,没有电影、杂志和音乐 ,只有“1”和“0” ,但人们一直到1 946年前还没有给这一现象取个名。这一年 ,普林斯顿大学的统计学家约翰·图基将“二进位制”和“数字”这两个单词缩略成了一个术语 :“比特”。然而 ,在随后的 2 5年里 ,只有科技圈子内的少数专家对比特感兴趣。但如今比特对每个人都变得重要起来 ,因为我们可以用比特来代表任何东西 ,或完成任何服务。不久 ,科学家们将在一种“数字人”身上进行数字式的药物测试。今天 ,我们能够做一…  相似文献   

19.
游遍银河系     
叶曦 《大自然探索》2005,(11):26-39
直到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才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太阳和其周围的恒星构成了一个“宇宙岛”,而在宇宙中像这样的“岛”多得难计其数。如今,随着过去几十年中天文观测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自己所在的“宇宙岛”——银河系的地理状况越来越热悉。我们已经知道,在银河系中,至少有1万亿个星球、数十亿个奇异的行星系统、100万个黑洞和一个喜怒无常、独霸整个银河系的超级黑洞。现在,就让我们用想象力来做一次银河系的“大自然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20.
人身上的静电哪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气干爽的秋冬季里,早晨起床梳头,却越梳越乱,甚至弄得“怒发冲冠”;晚上熄灯脱衣就寝,黑暗中“噼噼啪啪”的响声伴着美丽的蓝色闪光,这都是静电在和我们开玩笑。那么,人体身上的静电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静电无处不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均匀的电磁场,只是由于人体内电解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