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人类的同伴——灵长类动物已陷入困境。在一项史无前例大规模的研究中,由31位灵长类动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所有已知的灵长类物种,判断它们的生存现状。这些与人类最接近的物种状况堪忧。研究者发现:3/4的灵长类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大约60%的灵长类物种正濒临灭绝。由于农业、狩猎和采矿,从大猩猩到长臂猿,各种灵长类动物近几十年的生存状况明显恶化。安东尼·赖兰兹(Anthony B.Rylands)是保护国际  相似文献   

2.
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极高的多样性,但其演化历程,特别是几种最复杂的社会组织的起源尚未得到阐明。近百年来,为回答该问题,社会生态学和行为学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出了众多理论,但它们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对基因组等微观机制的阐述。近日发表于《科学》的一项工作中,由西北大学齐晓光教授等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聚焦于独特珍稀的亚洲叶猴类,综合了来自比较基因组学、生态学、古生物学、行为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领域的证据,全面地还原了该类群的自然史,尝试回答什么是社会组织演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亚洲叶猴类的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系统发育信号,且受到历史上环境事件的深刻影响。其中,群体的复杂化可能与寒冷驱动的多巴胺通路和催产素通路的快速演化有关。该研究开创了“行为-生态-基因组”综合分析的范式,为灵长类社会演化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黑猩猩是灵长类中最接近人类的类人猿动物,通过对黑猩猩的基因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自己,以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未解之谜——当1991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组织决定为人类基因组研究立项时,规划者曾有远见地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照动物的基因测序。但在当时,列入基因组计划的非人  相似文献   

4.
人们长期来就对灵长类的智能感到兴趣、加以猜测。猴子和猿究竟有多灵巧?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除了灵长类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笨拙的模仿以外,还没有见到过其它动物也能如此。只有灵长类和人类(人类也属于灵长类)有类同处,体形大小相似,有真正的手足和双目视觉,哺乳期长,使得亲代和子代关系密切以及复杂的等级制的社会存在单位等。人们甚至经常把灵长类想象得具有超人的  相似文献   

5.
王永 《大自然探索》2011,(10):50-56
在东南亚大大小小的海岛上,生活着全世界体形最小的灵长类动物——眼镜猴。面对凶猛的捕食动物和残酷的种间斗争,小小的眼镜猴是如何依靠群体的力量得以延续至今?眼镜猴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是否能让我们一窥灵长类高度社会化生活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根据进化论学说,人的身体结构基本类似于猩猩和古代猿类,因而早就有过答案:我们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然而,最新的一些研究却对此提出质疑,我们的祖先可能是鱼,是怪物,是果蝇,是老鼠……你会相信吗?是4亿年前的鱼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研究员和该所的客座研究员于小波教授。他们在云南曲靖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一种生活在4亿年前的原始肉鳍鱼,命名为张氏蝶柱鱼,被认为是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类共同的祖先。早先的化石记录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  相似文献   

7.
叶剑 《自然杂志》2014,36(2):155-156
正我们有"面子",在演化上拜谁所赐?中国古生物学家朱敏研究员带领的跨国研究团队,2013年9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来自云南曲靖4.19亿年前的志留纪盾皮鱼类——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揭开了"面子"起源的面纱[1]。颌骨是构成面部骨骼的主体,长着上下颌骨的脊椎动物称为有颌类,种类数占现生脊椎动物的99.7%。从骨骼结构上来说,有颌类似乎就应该是有"嘴脸"或"面子"的动物。探寻我们"面子"的起源之谜,自然要  相似文献   

8.
《自然杂志》2016,(4):232
<正>兰州大学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旨在研究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演化、人群流动、东西方交流、农业起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现已发展成"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由董广辉教授担任主任。中心有教授、副教授6人(含院士1人),在读研究生10余人。研究团队已发表SCI、SSCI和AHCI论文近百篇,包括第一作者单位的《Science》论文3篇、《PNAS》论文1篇,部分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高  相似文献   

9.
霍金 《科学之友》2006,(8):40-44
蜚声国际,被视为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教授,6月15日下午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讲座,讲题为《宇宙的起源》。这位有“现代爱因斯坦”之称的科学者宣告: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这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1800多名现场观众和数以十万计的香港人在电视机屏幕前倾听了霍金透过语音合成器的演说。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底,美同科学家运用人造双胞胎技术克隆出了灵长类动物──恒河猴。这表明复制(即克隆)人类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成。此前,人造双胞胎技术已被用来制造出双胞胎小牛,但从未被用于复制灵长类动物。该技术是指通过分裂早期胚胎细胞来制造多个完全相同的动物个体科学家们希望运用该技术来制造在遗传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动物,供研究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等人类疾病用。完成克隆猴工作的是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杰拉德·夏顿教授等科学家。研究人员首先让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胚胎,并允许胚胎发育成包含2个、接着4个、最后8个细胞。然后…  相似文献   

11.
宿兵  王银秋 《科学》2006,58(6):16-20
人类起源是生命演化的奇迹。也是长期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作为目前已知的唯一高级智慧生物,人类对自身的起源问题一直十分关心。了解自身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的故事、海猿说、杂交说、外星人说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自达尔文发表划时代的进化论以来,“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从一个远古的似猿祖先进化而来”的思想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2.
人和谁相近     
如今,基因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与动物的对比以及生理和心理的对比。沿着这两个方向,产生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结果。人与灵长类的基因差异研究人员要测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因为他们是人类已经消失了的表亲。但是,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与美国、欧洲454家生命科学公司合作,计划启动检测尼安德特人(Homoneanderthalensis,20万年至3万年前生活于中东、欧洲的智人)的基因组,预计在两年内完成。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现代人和其他灵长类的基因组相比较,有助于确认在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进化联系。而且,这项研究也…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处于古北界(the Palaeartic)和东洋界(the Oriental)两个动物区系的交叉地区,中国可能是东亚非人灵长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灵长类的研究将成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某些领域的发展或突破,如人类疾病模型、药物开发、神经科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干细胞,以及治疗性克隆研究等。然而,中国要在生命科学的相关领域取得重要发展或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老海 《科学之友》2004,(9):34-35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世界上一切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来自浩瀚的海洋世界,这是被越来越多探索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家所承认的。既然人类是从海洋里爬上来的,是否还有另外一支留在海洋深处?  相似文献   

15.
猕猴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维智 《科学通报》1992,37(22):2090-2090
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机制,胚胎的发育与分化是生殖机理研究中最重要而尚不够清楚的问题。自Pincus和Enzmann首次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成功以来,体外受精已在家畜和人类的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尽管世界上已有超过5000名“试管婴儿”诞生,但进一步的研究受伦理、法律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基于非人灵长类在生理上与人类的极其相似的特征,非人灵长类的体外受精的研究不仅是解决人类的不育,也是解决受精机制(包括精、卵的成熟调控)、胚胎发育、植入和遗传病理最有效的工具。卵母细胞的成熟是体外受精的首要问题,它可能受到  相似文献   

16.
“最古老的记录”相继更新探索各种事物的起源,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事,而且,在这一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时,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是其乐无穷的。何况,作为人类而生存的我们,当然对人类本身的起源问题就越发深感兴趣了。对那些以彻底解释人类进化问题为研究目的人类学家来说,问题更为深刻,有时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探索和寻求人类的祖先。荷兰解剖学者E.杜布哇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把寻找出存在于人和猿中间的人类祖先这一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他在放弃了崇高的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7.
陈淳 《科学》2006,58(4):8-12
自1871年达尔文提出人类可能起源于旧大陆一种古猿之后.探究人类起源的摇篮和远祖成为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战略性课题之一。一个多世纪来,这一探索过程充满了传奇、轰动和曲折。虽然目前对早期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过程的了解要比达尔文时代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一个新的发现往往不是有助于解开原有的谜团,而是带来更多的迷惑和更大的挑战。最近几年来许多早期人科化石的发现.使得人类起源的图像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8.
龚静 《世界科学》2001,(1):42-43
生命是什么?看来不是一个问题。鲜花、树木、昆虫、动物、人类,乃至细菌等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形态。然而,这一切我们现在感受得到的生命现象的前身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在最初最初的最初,有一种什么样的启示,生命开始启程。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恐怕我们大多数人是茫然的,我们也许能把握现在的生命,但我们不能把握生命起点。 长期以来,关于生命起源在科学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它是科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20世纪前苏联生物化学家、科学院院士奥巴林提出生命起源的假说以后,才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有助于揭示“人类起源”的“奥林匹克”分子历时10年的实验研究后,英国一化学家小组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分子,该分子由5个连锁的原子环组成,外观酷似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五环标志.这一分子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意义,但构建这一分子的技术却有助于阐明,生命何以从一些简单的...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期特组织了四篇相关的文章以飨读者。开卷第一篇研究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随后的三篇专题文章首先探讨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扩张过程及其动力,有助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接着介绍了源于西亚的小麦如何与面条在中国完美结合并造就了今天的许多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