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受众新媒体科普信息接触、使用状况等进行了调查,了解到河南省农村新媒体科普工作存在科普信息传播主体对新媒体科普信息传播活动重视不足、科普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农村科普平台建设,拓展传播渠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科普语境;树立业务权威,打造科普品牌;提升农村受...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中国文化领域价值理念国际传播重要性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领域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重点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转变传播观念、有效整合传播手段,并强调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中的中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及传播过程大数据挖掘是未来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和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本文试从传播的五要素视角切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讨和分析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取得持续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城市交流日益频繁,凸显了城市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在翻译传播学视角下,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城市外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城市外宣翻译的原则和动态策略。就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而言,城市外宣翻译在语言层面以目标语受众理解为主,在文化层面以原语特色阐释为主兼顾受众的接受度;在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效果等方面,城市外宣翻译应改革传统理念,拓宽媒介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传播途径;深挖城市外宣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2-54
融媒体时代报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澎湃新闻"于2014年成功转型自《东方早报》。新媒体信息获取渠道和传受模式变化,过剩的信息环境使得受众能动性选择加强,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到互动模式。"澎湃新闻"在内容生产和受众主体之间不断调试,以内容为王的理念,形成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在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方面重点发力,加强信息的权威性以建立舆论导向的同时强化内容普适性以扩大用户群,"澎湃新闻"的运作经验为报业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怡 《科技信息》2011,(31):I0412-I0412,I0406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电视新闻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受众选择权和控制权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来阐述新媒体下受众消费模式的改变;然后就新媒体下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向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迁加以解释。作者在最后指出,电视新闻应顺应潮流,走与互联网结合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李硕  张楠 《科技资讯》2013,(18):204-204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媒体也逐渐崛起,并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的吸引的受众的眼球,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对传统的电视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开始推动了受众的控制权以及选择权的增加,促进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方面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因此,本文将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向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中医及张仲景文化在国内外的译介历史和效果做了回顾和梳理,对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的不足之处做了分析,以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张仲景文化译介模式,包括译介主体的多元化、译介内容的多样化、译介途径的多渠道化、译介受众的合理分类和译介效果的追踪反馈机制等;并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张仲景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举例分析了直译、音译、补译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运河文化传播,特别是运河村落民俗文化与校园美育教育相结合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形式和内容不深刻鲜活、传播手段保守、社会的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可从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架构、推进形式和内容创新、借力新媒体、注重传播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来提升运河村落民俗文化的校园美育教育的传播力,发掘大运河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越 《山西科技》2014,(4):10-12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媒市场的运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又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载体形态,使信息传播的渠道及方式更加广泛、多元,电视信息的传播与运作空间也更加广阔。阐述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体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媒体新格局下受众收视习惯的变化、传播新体系的形成以及受众收视的流动性,探讨了电视传播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播学视角,借助5W模型,实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强度、传播者专业能力、传播对象专业能力、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均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强度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果的影响最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创新并丰富传播内容,系统运用好现代社会化媒介,借助“课程思政”强化教育主体双方的关系,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原生广告凭借其独特的嵌入式宣传效果,在新媒体市场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媒体环境下原生广告能够实现广告主、受众以及媒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构,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对用户的定位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从内容来看,原生广告与新媒体信息之间的同质性较高,且其内容及传播过程难以被监管。原生广告可以从注重内容的精准性、严格内容把关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实现我国广告行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史诗作为蕴含中华多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集大成作品,承载了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具有承扬与传播的时代意义。融媒体时代,《格萨尔》史诗传播的前景更为广阔。文章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梳理《格萨尔》史诗当下传播的优劣势、外部机遇及挑战,并从传播主体、内容、受众、渠道、价值等多方面分析,进一步探求在融媒体背景下《格萨尔》史诗传播的优化策略,以推动《格萨尔》史诗有效传承与发展,有力回击反华势力所谓“西藏文化灭绝”等谬论,实现《格萨尔》史诗在新时代焕发民族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与科技期刊加速融合,改变着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为明显,内容质量提升成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推动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五大动力学要素及三大动力机制,指出可通过优化栏目设置,加强选题策划;加快内容审查,保障学术质量;体察读者需求,打造学者型编辑;加强新媒体素养,推出科学新闻;重视信息反馈,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措施,构建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传播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和方式。以"科普天津"微信公众号为例,探讨了新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即时传达,受众范围广;便捷易读,科学传播化整为零;互动广泛,效果可持续;内容丰富,传播精准化的优势。从未来科普工作的发展来看,新媒体具有优化科普内容,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吸引科普人才,提高平台编创水平;促进媒体融合,建立科普传播立体模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O2O将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有机结合,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沟通平台,吸引众多商家涉足。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媒介、传播效果五方面分析O2O电子商务的传播过程,可知,O2O电子商务的传播优势包括受众的媒体接触、多媒体的传播手段、通过"意见领袖"提升宣传效果及传播效果的针对性等。  相似文献   

18.
借助短视频传播甘肃红色文化,能够重构甘肃红色文化话语模式,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实效。但短视频传播也有弊端,为甘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创设甘肃红色文化短视频精品项目,打造立体媒介传播矩阵,营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空间,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树立创新意识,让短视频“为我所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传播必须高度重视受众体验,使受众获得难忘的参与文化活动经历。最佳的文化传播能够让受众获得愉悦性强、精神亢奋、有遁世感、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在文化传播及传承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体验不仅是文化传播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联接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中介。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体验传播,应选择感人文化精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受众参与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