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热带雨林的概况,指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物种、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多样性,列举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一些观赏植物,并提出维护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热带雨林冠层树木和藤本之间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的藤本是热带雨林的一个典型特征,但对藤本丰富发育的原因众说纷纭.季节性干旱假说认为干旱条件下藤本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热带雨林树木高大,冠层浓密,对叶片光合能力的测定往往选取幼苗,或采用离体方式,而且采样过程中极难采集到冠上的阳生叶片.这些局限性降低了前期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有鉴于此,我们选择干湿季分明的热带季节雨林为研究对象,在旱季的中期,通过在热带雨林中搭建的大型冠层监测平台,原位测定了热带季节雨林代表乔木绒毛番龙眼成年株及其上缠绕的典型藤本扁担藤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木本绒毛番龙眼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电子传输速率(Jmax)、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方面皆较藤本植物扁担藤高,但是木本植物的暗呼吸则明显低于藤本植物.据此推测,旱季中期木本植物净碳吸收和物质积累明显优于藤本植物.这些结果与前期离体或幼苗测定的结果相反,暗示回答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海南热带雨林原生植被以及槟榔树种植基地发现:在原有热带雨林山坡地上改种经济作物槟榔树之后,滑坡发生的规模及频率在近几年显著增加,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不利于热带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热带雨林原生植被和经济作物槟榔树在林冠层、树干以及地表落叶、植株密度和根系分布等在生态固土护坡方面的差异,简要阐述了槟榔树种植基地频繁发生滑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热带雨林的定义及特征,描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板根、空中花园、独树成林、绞杀、老茎生花结果等植物景观,指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拥有独特而又神奇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加强热带雨林的研究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地区位于云南省的南部边缘,由于纬度偏北(已接近北回归线)和海拔偏高,长期以来许多外国专家都断定这里没有真正的热带雨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经过艰苦考察否定了上述论断,发现了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它们集中分布在勐腊县低海拔盆地低丘、沟谷及山坡下部.这类热带森林植物种类组成极其丰富,层次结构复杂,上层乔木高达55-60米,林内常见大板根、老茎生花现象,附生植物、木质大藤本十分丰富,在结构上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它们不仅是真正的热带雨林,而且发育典型.另一方面,本地区毕竟纬度偏北和海拔偏高,与世界其它地区热带雨林相比,热量和降雨略偏低,所以,本区的热带雨林又带有热带北缘性质和过渡性.这种热带雨林在学术上被称为在极限条件下的"中国类型的热带季节雨林".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热带雨林的定义及特征,描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板根、空中花园、独树成林、绞杀、老茎生花结果等植物景观,指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拥有独特而又神奇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加强热带雨林的研究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采集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人工橡胶林2种代表群落中82个土样,通过测定其潜在和实际斥水性,比较了2种林型土壤斥水性在不同温度和季节间的变化,并探讨了土壤斥水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种林型下土壤大部分表现出较弱的斥水性,且橡胶林下土壤实际斥水性明显高于热带雨林,而土壤潜在斥水性则橡胶林显著低于热带雨林;②温度可以明显降低土壤斥水性强度,但两种林型间温度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别;③在干季,热带雨林和橡胶林下土壤斥水性无差异,在雨季则橡胶林显著高于热带雨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斥水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2=0.33),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2=0.64);土壤质地对土壤实际斥水性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是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土壤斥水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恢复地表植被存在困难的前提下,解决西双版纳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土壤含水量以及改善土壤质地条件.  相似文献   

8.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及残留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产量和地表残留物累积及其动态.结果表明;该雨林年凋落物量为755.43g/m2(年变率为1.17),其中叶为517,35g/m2,枝为191.75g/m2,花为21.76g/m2和果为24.57g/m2.影响凋落物月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及植物的物候期.月凋落物量(y)与月降雨量(1)呈正相关(y=46.2894+0.1206y,,r=0.5104,df=34,p<0.01).林地残留物现存累积量随季节的不同而异,平均为426.20g/m2(年分解常数K=1.87),其中叶307.64g/m2,枝106.77g/m2,花0.60g/m2和果11.19g/m2.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南热带雨林林分特征,提出了新的测度指标体系,对热带雨林树木生长及其竞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生长竞争测度指标能客观地反映林木生长势态,较大地提高了生长模型的估计精度。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热带雨林生长规律,研究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福建秋茄红树林凋落物和凋落叶的能流的季节动态,1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红树林春、夏、秋冬4个季节凋落物量分别为199.6、335.1、214.9、113.3(g/m^2),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1年中月凋落物量变化与群落环境温度波动趋势相似,月凋落物量(Y,g/m^2)与月均气温(x,℃)的回归公式为Y=4.797x-29.140(r=0。612^**,df=130),相关极显著;落叶  相似文献   

11.
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量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贮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年凋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年均凋落物量为2.86 t/hm2,与其他类型的森林相比,年均凋落物量较低。凋落物量各组分中,叶凋落量占绝大部分,常绿叶凋落量仅为落叶叶凋落量的1/2。在凋落量季节动态中,秋季(8至10月)为凋落量的高峰,且大多为落叶种类;而常绿种类叶凋落量全年较为平稳。这些规律是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对非地带性的喀斯特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甜菜叶片的CO2 和H2O 汽交换变化动态情况. 结果表明,水分处理的甜菜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之对照高,说明土壤湿度过大不是甜菜生长的最适条件,轻度适宜的土壤水分亏缺将有利于甜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主要林型冠层球蛛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不同林型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差异,2007年7-8月,采用冠层喷雾法收集冠层蜘蛛,并以冠层球蛛科蜘蛛为代表进行多样性分析,并以球蛛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关系.选择西双版纳勐仑镇5种主要林型(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人工纯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每种林型设置4个样方,共计20个样方.共采集成熟球蛛标本944头121种,其中热带季节雨林66种,石灰山季节雨林63种,山地常绿阔叶林48种,人工纯林39种,橡胶林27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冠层球蛛物种数量随植被受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着植被群落结构的简化和人为干扰的加强而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说明森林简单化和严重的人为干扰会降低冠层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我国热带地区橡胶林的快速增长将阻碍冠层蜘蛛物种扩散与基因交流,增加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适当增加橡胶林的植被群落结构(如:橡胶林种植茶树),保留地表植被,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持冠层蜘蛛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森林冠层导致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离子通量的季节变化,能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物候变化明显的温带落叶林的影响更为突出。探究不同物候期(展叶期、盛叶期和落叶期)森林水化学过程,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循环过程,为温带落叶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观测样地的中心位置十字交叉布设13个直径20 cm自制雨量筒,并选择5株落叶松安装树干茎流收集器,同时在林外布置1台翻斗式雨量计和3个自制雨量筒。在前期观察期(2015年5月1日—10月31日)每次降雨事件后,对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观测、取样,水样过滤酸化处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Na+和K+质量浓度,探索冠层的物候变化对降雨分配过程中Na+和K+的质量浓度和净输入量的影响。结果 整个观测期间,林外降雨中Na+、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5 和1.89 mg/L,穿透雨中分别为0.44 和2.48 mg/L,树干茎流中分别为1.98和18.63 mg/L;大气降雨中Na+质量浓度在落叶期最高,盛叶期最低,K+质量浓度则在落叶期最高,展叶期最低;各时期穿透雨中Na+和K+质量浓度大小均为落叶期>盛叶期>展叶期;树干茎流中Na+和K+质量浓度大小均为展叶期>盛叶期>落叶期;生长季内林冠对降雨中Na+的截留量为0.252 kg/hm2,其中展叶期和落叶期的截留量分别为0.143和0.193 kg/hm2,截留率分别为30.63%和48.22%,盛叶期则表现为淋溶,淋溶量为0.083 kg/hm2;生长季内降雨对林冠中K+的淋溶量为0.903 kg/hm2,其中展叶期和盛叶期的淋溶量分别为0.999和0.157 kg/hm2,落叶期则为截留,截留量为0.254 kg/hm2,截留率为20.25%。结论 大气降雨经过森林冠层后离子质量浓度发生明显改变,且不同物候期、不同离子的变化强度不同。生长季内,兴安落叶松林对Na+总体表现为截留作用,对K+总体表现为淋溶作用。即落叶松叶片的物候变化能够影响大气降雨中Na+和K+的迁移。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明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伴随水文过程的养分循环过程及促进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慈秀芹  李捷 《大自然》2009,(4):42-43
思茅木姜子是樟科家族中的一个小成员,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是当地的特有树种。樟科植物多为高大的乔木,但作为研究其系统演化重要器官的花却非常小,寻找和采集样本都很困难。由于思茅木姜子在系统演化上具有较为特殊的假伞形花序(即3~5个伞形花序生于短枝上呈总状花序排列),因此它是解决和认识木姜子属群系统发育极为重要的材料;同时,作为热带雨林演替后期的树种,思茅木姜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思茅木姜子木材细致、美观,是良好的家具和建筑用材;种子含油和月桂酸,可提取芳香油,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凋落物是物质和养分从绿色植物流动和归还到无机环境的主要载体,因此凋落物生物量是反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2003-2020年的MODIS卫星遥感数字产品,构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逐月凋落物生物量指数。随后分析发现,在锡林郭勒草原区域水平上,降水、绿色植物生物量对凋落物生物量年际间变异的解释度较低,表明本区域凋落物生物量的波动并不由这些自然因素主导。逐像元趋势分析发现,在2003-2020年间,关键物候期(当年10月和次年4月)的凋落物生物量仅在本区域10.1%和15.1%的像元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其它像元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因此,我们认为本地区的植被恢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和大气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甜瓜壮龄叶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下,气孔因素是导致甜瓜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使甜瓜叶肉光合能力降低,引起胞间CO2积累,叶片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同步下降.在土壤湿度极低时,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助于诱导气孔开张.土壤水分充足时,过高的空气湿度导致甜瓜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叶肉细胞CO2供应不足,光合速率降低.甜瓜生产中土壤湿度应不低于最大持水量的50%,空气湿度宜控制在70%以下.  相似文献   

19.
木荷与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1ture plantations of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年生)枯枝落叶层(包括Oi、Oe和Oa层)DOC浓度及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木荷人工林枯枝落叶层DOC浓度高于杉木人工林;两种群落枯枝落叶层中,Oi层的DOC浓度均高于Oe和Oa层;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不同分解层次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均在秋季出现最大值;枯枝落叶层DOC浓度及季节变化与温度、湿度、生物活性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数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分别对秦岭南坡油松和锐齿栎群落内凋落叶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分解试验.研究了凋落叶C释放过程及其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释放和C/N、C/P比值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群落凋落层(11265.58kg/hm2)C密度显著大于锐齿栎群落凋落层C密度(3047.31kg/hm2)(P<0.01),达到了3.7倍;(2)在凋落叶分解初期,2个群落凋落叶中碳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锐齿栎凋落叶C释放速率大于油松凋落叶C释放速率(P<0.01);(3)在两种群落类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剩余百分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符合Olson分解指数模型(R>0.81);(4)凋落叶C剩余百分率与凋落叶和N、P剩余百分率之间具有显著的二项式回归关系(锐齿栎凋落叶P剩余百分率除外),与凋落叶C/N、C/P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凋落叶的C释放对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元素的释放以及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