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了一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三种分析方法,对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材料(PET)和太空杯材料(PC)进行了剖析与认知,确定了两种材料的组成,解释了矿泉水瓶盛装沸水变形,而太空杯仍保持原有形状的原因。该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分析测试能力的提高,该实验己经多年应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大量PET材料回收难的问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本文介绍了有色废弃PET聚酯材料的来源及分类,并详细探讨了废PET聚酯的物理和化学循环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综述了用聚酯废料制备增塑剂、不饱和聚酯、粘合剂、涂料等,所得产品的性能及制备方法,提供了一些适合国情的废料综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结合高分子化学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作者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  孙荣欣 《科技信息》2010,(21):151-151,128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广泛,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关系,课程内容更新快。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掌握功能高分子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和制备策略,只能让学生从枯燥的概念和想象中认识和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融入最新的功能高分子研究成果,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应挤出加工工艺,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改性乙烯-辛烯共聚物(mPOE)为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与线性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物进行增容增韧改性,考察了增容剂mPOE用量对R-PET/LLDPE/mPOE共混物的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粒径和粒间距随着mPOE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而当增容剂的添加质量分数大于5%后,分散相粒径大小与粒间距的变化趋于减小.力学性能测试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随着mPOE含量的增大先迅速增大,后变化趋缓.DSC结果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随着mPOE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粒子对R-PET结晶的成核效果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铝酸酯偶联剂对埃洛石纳米管(HNTs)表面改性,并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埃洛石(PET/m-HNTs)复合膜,研究了不同含量的m-HNTs对PET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分析(SEM)、热失重分析(TG)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酸酯偶联剂对HNTs改性成功;加入1%m-HNTs使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提高约12%;m-HNTs使PET的结晶速率和热稳定性明显提高;m-HNTs能够以纳米尺度均匀地分散于基体中。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特色、课程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模式等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聚磷酸酯(EFR8601)和聚碳酸酯(PC)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复配阻燃剂,制备了PET/EFR8601/PC复合材料,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试验、热失重分析(TGA)、流变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泡倍率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EFR8601与PC复配对PET阻燃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FR8601与PC复配对PET具有协同阻燃作用,与纯PET和加入10%(质量分数)EFR8601的PET相比,同时添加10%EFR8601和5%~15%(质量分数)PC后PET的垂直燃烧时间大幅缩短至10 s以内,LOI增加到27%以上,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2级;随着PC含量的增加,PET的LOI逐渐提高,垂直燃烧时间缩短。EFR8601与PC复配对PET的发泡性能有一定影响,与纯PET和加入10%EFR8601的PET相比,同时加入10%EFR8601和15%PC后PET在230℃时的发泡倍率显著减小,但仍可达到20以上;随着PC含量增加,PET的可发泡温区变窄,但最佳发泡温度(230℃)没有变化;与加入10%EFR8601的PET...  相似文献   

11.
工科非高分子材料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衍生 《科技信息》2010,(15):111-111,63
通过在非高分子材料专业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积极性的方法,强调了上好第一堂课、利用网络和实验教学部分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分析和总结了实践教学现状、存在的困难和改革措施,提出一些新的尝试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中加入4种具有不同溶解度参数的聚合物,利用流延拉伸法制备了PET反射膜;利用扫描电镜、光学偏光显微镜对拉伸后的薄膜表面及内部形态进行观察,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拉伸前后的薄膜进行反射率测定,研究了溶解度参数、折射率对薄膜拉伸前后反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与PET溶解度参数差值的增大,拉伸后薄膜内部孔隙结构逐渐增加;在一定范围内,经相同拉伸工艺制备的聚合物/PET薄膜的反射率随聚合物与PET溶解度参数差值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进 《科技信息》2012,(11):234-234
结合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基本特点,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育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探讨了《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索式教学法的一般理论及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和总结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等规律,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南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教材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化纤产品开发及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有机溴/氧化锑体系对PBT、PE类材料阻燃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共混改性,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乙烯(PE)类聚合物材料,研究了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匀复合体系的阻燃协同作用及最佳配比,并对不同阻燃要求的添加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型阻燃剂可减少对材料强度的不利影响。为降低材料成本,对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铝三元体系在PE中的阻燃效果进行了进一步探讨,10%的氢氧化铝可替3%的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复合阻燃剂。  相似文献   

18.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AN)接枝膜的阻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透氧率(P)下降,P从4.25mL·mm/(m2·d)下降到2.49mL·mm/(m2·d)。接枝率相同时,低温下得到的接枝膜的阻氧性能更好。在PET膜表面接枝AN前后,其结晶度均为36%左右。聚合温度为90℃时,接枝链颗粒小、分布均匀;聚合温度为95℃时,接枝链颗粒大、分布不均匀。此外,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接枝膜的阻氧性能均好于空白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γ-聚谷氨酸的性质及其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国内γ-聚谷氨酸生产成本高及发酵中试放大难的问题,介绍了本研究所如何实现微生物发酵工业化生产γ-聚谷氨酸.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分析了200L规模下γ-聚谷氨酸的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螺杆熔融挤出工艺制备了碳纳米管(CN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复合材料,研究了CNT含量对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T含量为0.5 wt%时复合材料表面电阻急降至10~5ohm/sq以下,达到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CNT在基体塑料中形成了均匀分散的网络,构建了良好的导电通道;碳纳米管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并随着CNT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CNT添加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当添加0.5 wt%的CNT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到最大的42.28 MPa,相比于未添加CNT的PET提高15.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