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油酸乙酯和正庚烷两种体系的固化液对相分离法所制备的醋酸奥曲肽微球体外性质的影响.固定相分离阶段处方工艺,改变2种固化液体系中乙醇含量,以形貌、粒径、载药量、溶剂残留及体外累计释放为指标,对比2种体系形成的微球体外性质差别.结果表明,增加乙醇的用量,微球载药量、药物突释量降低,且能够减少二氯甲烷在微球内的残留量.在乙醇加入量相同的情况下,油酸乙酯体系形成的微球体外释放快于正庚烷体系形成的微球.2种不同固化液的对比研究为更好地理解相分离法微球形成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载有溶菌酶微球的凝胶埋植剂的释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长期缓释,将药物制成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微球,再将微球分散于甲基纤维素反向温敏凝胶骨架中,制成微球-温敏凝胶复合埋植剂.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复合体系对模型药物溶菌酶的控释效果;通过凝胶色谱和扫描电镜,考察单独的微球以及在复合体系中的微球降解过程,分析凝胶介质对微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Peppas经验式来描述释放机制.结果表明: 在微球-凝胶复合体系中,溶菌酶可平稳释放30 d以上,无突释;药物释放是由载体溶蚀和药物扩散作用共同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为减轻盐酸二甲双胍对胃的刺激,实现其在肠道内的释放,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复合载体,筛选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pH敏感性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利用扫描电镜进行结构表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转篮法研究释放度。结果表明,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优选处方如下: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总浓度为2%(质量体积比),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1,药物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2∶5,氯化钙的交联浓度为3.5%(质量体积比);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在人工胃液中6 h累积释放度小于4%,在人工肠液中6 h累积释放度最大可达96.4%。所制备的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处方工艺稳定可靠,水凝胶微球机械强度高,生物降解性和稳定性好,是一种新型结构的盐酸二甲双胍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采用SPG膜乳化法,在PLGA微球的制备基础上,利用Sa与Ca~(2+)螯合形成难溶于水的CA-gel原理,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行为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制备载蛋白药物的CA-gel/PLGA复合微球的新工艺,并对比复合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差异。与PLGA微球相比,复合微球的载药量由6.94%增加至8.35%,包封率由62.47%增加至75.16%,突释率由42.32%下降至30.84%。复合微球在经历早期的突释之后以较为均匀的速度缓慢持续释放药物,与PLGA微球相比,2~40 d的累积释放量由31.76%增加至40.29%。两者的释药曲线均符合Peppas-Sahlin方程(R~20.99),表明释药机制是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复合微球的结构更为致密,表面孔洞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小,将其冷冻切片后观察到近表面的孔洞较少,平面孔隙率及孔隙数量均减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更多的蛋白药物被包裹在复合微球内部,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CA-gel/PLGA复合微球能有效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突释率,使微球后期释药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生长因子旨在结构与功能上模拟细胞外基质能.制备了一种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探讨其在体外对bFGF的释放性能.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微球,将微球与胶原海绵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的表面形态结构;利用ELISA法测试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中bFGF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球表面圆滑,载药量为0.059 9%±0.001 9%,包封率为79.9%±2.8%;载荷微球海绵的突释率为14.6%,低于微球本身20.0%的水平;而且载荷微球海绵的体外释放bFGF时间比微球本身更长.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在体外能够稳定地缓释bFGF,具有较小的突释率,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制剂,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载药微球形态、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和红外光谱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包封率可达到77.8%,平均粒径为6.4μm,30 min时体外突释为21.3%,48 h以内的累积释药率为77.0%,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醛基右旋糖酐与环氧氯丙烷反应交联制备醛基右旋糖酐凝胶微球,然后与高水溶性的异烟肼反应合成了右旋糖酐凝胶微球偶联异烟肼,借助IR、TEM和激光粒度测定仪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凝胶微球偶联异烟肼的体外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醛基右旋糖酐在水中能自组装成纳米凝胶粒;氧化度16.4%的醛基右旋糖酐粒径为500 nm左右,其与环氧氯丙烷反应交联团聚成粒径为2.5μm左右的凝胶微球;该微球的醛基与异烟肼反应成腙键,偶联的右旋糖酐凝胶微球偶联异烟肼,且粒径进一步增大,并集中在6~10μm,符合肺部靶向的粒径要求;右旋糖酐微凝胶偶联异烟肼在pH=4.5的酸性体系中的释放比pH=7.4的缓冲体系中的要快得多,该偶联物是酸敏感的,pH=4.5和pH=7.4的体系中的释药动力学方程分别为Rc=100t1.31/(24.8+1.4t1.21)和Rc=100t1.67/(248.6+4.01t1.48)。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法对奥曲肽PLGA微球中的有关物质进行检测,并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对奥曲肽PLGA微球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采用馏分收集器对奥曲肽PLGA微球中的7个杂质进行了收集,并使用LC-MS/MS成功地对7个杂质的结构进行了鉴定,解决了这些杂质在奥曲肽微球有关物质方法中的定位问题,对于完善奥曲肽微球的质量标准,加强药品的质量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LG607为载体, 采用S/W/O/W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微球, 对其性质进行表征, 并考察了处方中不同添加剂对BSA-PLG微球粒径、 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采用S/W/O/W法所得微球粒径为40~70 μm, 表面光滑圆整. 加入添加剂(m(羟丙基 β 环糊精) ∶m(牛血清白蛋白)=1 ∶1)后包封率可以从27.9%提高到46.3%, 加入添加剂羟丙基-β-环糊精和羟基磷灰石制备蛋白微球, 能减小突释, 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改善体外释放行为, 达到均匀释放.  相似文献   

10.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海藻酸-羧甲基壳聚糖(CMCS)/聚乙烯醇(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了海藻酸水凝胶微球的粒径和微球在水凝胶基质中的分散性,分析了复合水凝胶基质的结构、溶解分数以及水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溶胀率和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累积释放率(CR)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H值为1.2时CR为32%,当pH值为6.8时CR为53%,当pH值为8.0时CR达到70%,表明该复合水凝胶的释药性能受p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白蛋白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研究了复乳法制备聚乳酸-白蛋白复合微球和白蛋白的体外释放。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微球的大小、形态、负载率和体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微球外观圆整,粒径主要分布在10~40μm,白蛋白的包封率为(85.25±2.5)%,负载率为(14.52±0.42)%。该复合微球在体外缓释白蛋白达27 d以上,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缓释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12.
改良复乳法(W/O/W)制备聚乳酸载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乳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渗透压在制备微球过程中对微球形貌、突释效应和释药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PLA-CEZ呈现完整的球形.体外释药曲线显示,表面多孔的载药微球具有明显的突释效应,此后是缓慢释放阶段.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微球的结构来控制头孢唑啉钠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改良法在复乳法基础上结合了海藻酸钠与Ca2+螯合形成缓释凝胶的原理。分别用上述两法制备蛋白药物干扰素α-1b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指标,评价其理化性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软件计算其结构参数;用表面蛋白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在微球表面及骨架内的分布情况;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与复乳法相比,改良法所得微球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61.85%,0.724 3%),表面孔洞少、孔隙率低;内部孔洞大而少,孔隙率无显著差异;蛋白更多地分布在微球内部孔洞壁上而非表面;突释显著降低,缓释时间延长至20 d以上,30 d累积释药约70%。表明改良法所得微球载药释药性能较好,释药符合缓释制剂标准。  相似文献   

14.
水作为有机相添加剂对牛血清白蛋白聚己内酯微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油/水(S/O/W)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聚己内酯(PCL)微球,在BSA-PCL-CH2Cl2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水(2%~4%),以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BSA体外释放行为和稳定性为考察指标,考察水作为有机相添加剂对微球性质和药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SA-PCL-CH2Cl2体系中添加一定量水后,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提高,降低了突释,同时增加了微球内BSAα-螺旋含量,即提高微球内BSA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海藻酸-羧甲基壳聚糖(CMCS)/聚乙烯醇(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了海藻酸水凝胶微球的粒径和微球在水凝胶基质中的分散性,分析了复合水凝胶基质的结构、溶解分数以及水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溶胀率和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累积释放率(犆R)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H值为1.2时CR 为32%,当pH值为6.8时犆R 为53%,当pH值为8.0时CR 达到70%,表明该复合水凝胶的释药性能受p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硫酸庆大霉素为囊心物质,采用复乳法制备了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微球(gentamycin sulfate-polylactic acid-microspheres,GTMS-PLA-MS),比较了不同制备条件下所得微球的差异.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微球外观呈球形并且多孔,两种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6.67 μm和11.70μm,药物包封率分别为37.52%和49.19%.用差热分析法(DTA)分析微球得知,硫酸庆大霉素与聚乳酸两种物质相互融为一体.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为释药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微球在最初20 min有突释效应,此后是缓慢释药,最终累积释药量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透明质酸钠(HA)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利用碳二亚胺体系催化HA与己二酸二酰肼(ADH)发生化学交联,以及SA与Ca2+发生物理交联,并结合乳化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HA-SA复合微凝胶.通过形貌特征分析、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分析、溶胀测试等一系列表征对HA-SA复合微凝胶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能考察,并探索了复合微凝胶的最佳释药性能.结果表明:当HA和ADH的摩尔比为1∶1,HA浓度为2%、SA浓度为4%时,复合微凝胶溶胀率可达44;Ca2+浓度为2.5%,交联时间为12 h时,复合微凝胶有最优的释药性能,且对模型药物姜黄素的缓释效果要优于吲哚美辛和二甲双胍.该复合微凝胶具有明显pH敏感性且可控制药物于模拟肠液中持久释放,在药物递送和治疗肠道疾病领域上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口服药物控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以格列吡嗪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具有恒速释药性质的微球.通过考察微球的收率、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了载体材料、材料与药物比例以及药物释放环境对格列吡嗪控释微球释药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醋酸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选用合适的配方,可制得具有零级释药动力学的格列吡嗪控释微球制剂,并且该制剂可以根据需要的条件在12 h或24 h内释放完毕.不同条件下微球的药物释放曲线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在0.981~0.999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为基质,构建一种新型甲硝唑缓释微球,作为充填材料用于骨修复.利用乙醇为反应溶剂,聚丙烯酸为分散剂,在pH=11的条件下,制备针状纳米羟基磷灰石.采用W/O型反相乳化-交联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甲硝唑复合微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含量和体外累积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粒径主要集中在1~10 μm,壳聚糖对羟基磷灰石和甲硝唑形成了很好的包覆.复合微球平均载药量为38.23%,平均包封率为54.21%,3 d内对甲硝唑的释放达到82%左右.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对甲硝唑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优化水凝胶的性能,改善水凝胶的药物缓释作用,设计了一种由氧化海藻酸(OSA)交联的海藻酸/明胶(SA/Ge)pH敏感型复合水凝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XRD、TG分析,测定了水凝胶的溶胀率,探讨了该复合水凝胶体系的释药行为及机制,分析了四种模型方程对药物释放行为的拟合结果.结果表明:该水凝胶体系的溶胀率可达36倍,对大分子药物牛血清白蛋白具有一定的体外缓释效果,它在模拟胃肠液的释药机制属于骨架型扩散机制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