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了红河断裂两侧、金沙江断裂两侧所选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运动速度;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红河断裂的运动速率为2.02mm/a,运动方向为南偏东76°,表明红河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小,把红河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红河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红河断裂的性质为右旋走滑,且有一定的拉张特征;用最小二乘法求得金沙江断裂的运动速率为2.49 mm/a,运动方向为正东,表明金沙江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小,把金沙江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金沙江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金沙江断裂几乎没有走滑,但有一定的拉张特征。  相似文献   

2.
依据野外调查成果, 研究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 该断裂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段, 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 玉水坪探槽 揭示的断错地层OSL年龄为5.1±0.6, 5.3±0.2, 7.5±0.5和10.3±0.9 ka, 属于全新世堆积。下太平某小河T2阶地上发育的多条断层断错现代土壤层之下的所有地层, 被错上部地层的OSL年龄为5.3±0.6 ka。上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造成上新统的强烈构造变形, 其运动性质由逆冲转变为右旋走滑。新民村和盖场等探槽揭露地震楔、砂脉和软沉积构造变形等地震现象, 垂直错距多在1 m左右, 属同一期地震事件所为, 其发生时间约为28000 aBP, 震级达到7级。  相似文献   

3.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 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 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 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 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 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 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 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阿尔金断裂因其巨大的规模及走滑量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具有显著的侧向效应,并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归结于此,然而这种推测的观点缺乏有力依据.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3组三维模型研究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影响的范围和方式,其结果表明:①不论阿尔金断裂平移走滑还是挤压型走滑,都对柴达木盆地产生挤压作用,但挤压应力作用范围及地体运动速率有差异:平移走滑影响范围的前缘边界为弧形,地体运动速率递减较慢,而挤压型走滑的前缘边界为直线形,地体运动速率快速减小;②柴达木盆地近南北向挤压收缩强度远大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引起的变形,使得紧邻断裂的地体因走滑牵引而发生的运动方向被盆地近南北向的收缩变形所改变;③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的影响集中于盆地西南部,与反S型褶皱-冲断带发育位置不符,不支持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受阿尔金断裂控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状构造冲起带;但弧形带内侧和外侧具有明显不一致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弧形吕德尔剪切模型中弧形带内侧和外侧走滑断层与基底断层走向夹角范围分别为4°~23°、6°~23°,内外侧走滑断层端点与基底断层间距离分别为1~6mm、4~5mm;弧形弥散性剪切走滑变形过程中弧形带内侧、外侧走向角分别为4°~30°、11°~25°,断层间距分别为1.1~5.7mm、1.6~4.7mm,且弧形带内侧断层倾角主要为~45°,而弧形带外侧断裂倾角主要为65°和75°,总体上揭示出弧形剪切带内侧走滑上冲构造特征显著强于外侧。同时,砂箱浅表物质PIV监测揭示弧形基底断层带外侧冲起构造带的地质体走向上水平走滑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揭示了走滑断层构造属性逐渐转变的过程,即由走滑断裂逐渐转变为(走滑)上冲断裂,断层沿走向的倾角逐渐减小、断距增大,空间上呈现为螺旋状断面特征。四川盆地周缘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带,即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构造带和大巴山城口弧形走滑上冲构造带,它们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与弧形(走滑)结构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运动控制下,埕岛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倾伏褶皱、拉张反转成山、差异走滑定型"3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NE-SW向挤压、北西向倾伏褶皱,形成西、中、东3个逆掩断块体,差异隆升作用造成古生界剥蚀程度不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经历NWW-SEE向→NW-SE向拉伸,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西、中、东三排山和"南敛北散"形态。晚白垩世-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埕岛3排山自西向东基底走滑剪切位移不断增大,中排山和东排山在基底剪切下发育的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样式和岩性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8.
选取鲜水河断裂西北段2008年8月30日-2009年7月11日8景Envisat ASAR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年平均形变速率图和7景时间序列图.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附近视线向最大隆升值为27.0 mm/a,最大沉降值为23.0 mm/a,形变值主要集中在-7.7~3.4 mm/a.主要的隆升区域位于道孚断裂的东北段,主要的沉降区域位于甘宁断裂的南段.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形变量值很小,变化缓慢,每个地区月变化基本都在毫米范围内,断裂带隆升过程中可能出现沉降,沉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隆升,隆升和沉降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断裂带总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渤海海域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与成果,在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辽东湾拗陷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古地质构造恢复、主干断层活动性和构造演化分析等综合研究,揭示辽东湾拗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拗陷发育诸多伸展走滑双重构造,多种构造样式相邻同存;研究区主要形成4种类型断裂:早期伸展断裂、中期伸展走滑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中,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新生代早期至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末(38 Ma),主要形成NE,NNE向伸展断裂;东营组沉积期,在NE向断裂伸展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右旋走滑活动;新近纪中晚期(12 Ma以来),因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和区域动力学调整过程的影响,NE向断裂表现为右旋走滑活动。研究后认为,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极大地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尤其是构造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构造改造作用,肢解和改造了前期的沉积-沉降格局,在富烃凹陷中新形成的断凸和与之相伴而生的良好储层,加上高角度断层对油气运移的直通道作用,构成了凹中隆油气赋存成藏的极好配置和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西藏喀喇昆仑断裂东段段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特征,通过对该段进行遥感影像、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断错地貌测量等方法和手段,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在扎西岗北东河流阶地中发现断裂切割全新世的阶地堆积物。同时,对断裂不同的地段进行断错测量,获得了定量的断层数据,反映了断层活动的幅度及期次。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以来右旋走滑量介于2~220 m,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活动方式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分量。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一条巨型的NEE断裂构造,也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它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中国大陆动力学演化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断裂活动的时间、方式、速度及规模等是阿尔金断裂问题争论的焦点.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柴达木盆地一些实际资料,认为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而至少在中新世时期开始阿尔金总体呈左行走滑的趋势;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及两侧盆地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恩开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开断裂带是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长约160km,由3条大致平行展布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其中苍城—海陵断裂(F1)、均安断裂(F2)倾向北西,鹤城—金鸡断裂(F3)倾向南东。这3条断裂在第三纪主要作张性正断层运动。约在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断裂带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北东向断裂转为压性活动。然而,约在中更新世开始,挤压力逐渐减弱,加之,华南沿海地区水平挤压力有从南往北减弱的趋势,断裂带南段,挤压力仍足以使断裂上盘逆冲上升,形成逆断层地貌;继续往北,水平挤压力与重力大小相近,两者平衡使断层两盘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差异升降弱;再往北,水平挤压力更弱,重力均衡使断裂再次发生正断层运动。约在晚更新世开始,区内的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形成或复活,由于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小,断裂面摩擦力小而比北东向断裂更易发生错动,使北东向断裂多处被切。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一方面限制了北东向断裂的平移,另一方面释放了部分应变能,最终使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云南小江断裂带密集地震台阵的区域地震波形观测资料, 对台阵覆盖区2016—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 获得674个地震的定位结果。通过P波初动极性与S/P振幅比方法(HASH)反演, 确定其中222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进而通过MSTASI程序反演小江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震以左旋走滑为主, 由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 与前人研究结果以及区域 GPS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初步分析显示, 与小江断裂带北段相比, 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受到的水平构造压应力略为减缓, 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胡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6):6420-6423
实测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位于距四平市区约30 km的303国道两侧。通过对该剖面登娄库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和细致研究,对其构造样式和动力学机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共识别出39条各类断层和多种类型的褶皱,其中断层以小型逆断层为主,少数为走滑断层,走向均为NNE向和SWW向,这与依兰-伊通断裂带走向大致相同。通过对剖面内各断层、断层组合及褶皱形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得出该剖面登娄库组构造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方向变化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早期(100Ma左右)左行走滑正断层运动和早第三纪右行走滑逆断层运动两个期次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5.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Lijiang Basin (NSLB) has the features of a zigzag fault, a kind of “tracing extension” in the shape. Fault slip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extension and sinistral shear. Average sinistral-shear and extensional displacements are respectively 1950 and 1730 m. This kind of movement began in middle Pleistocene, which is about 800 ka ago. Average sinistral and extensional slip-rates can be acquired, which are 2.44 and 2.16 mm/a. Geological evidence at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NSLB demonstrates results of geomorphic analysi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zigzag fault. Realization of sinistral shear and extension of the NSLB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model of clockwise rotation of northwest Sichuan active block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16.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