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肢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疾病参与研究,行3DCE MRA 与DSA检查.这些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和显示满意程度分级和分类.以DSA图像为金标准来比较3DCE MRA图像.结果本组中3DCE MRA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DSA略高,但二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E 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四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 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8层CT的不同扫描技术在下肢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选出最具优势的检查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的PAOD患者共43例(患肢50侧)的下肢动脉血管CTA图像,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CTA对动脉狭窄50%病例的明确诊断。并按不同的CTA检查技术方法进行分组,分析其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节段数,进行组间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以下肢动脉管腔径狭窄50%为阈值,C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31%、98.10%、96.51%、100%。结论对于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PAOD的血管狭窄度的判断,CTA具有高度敏感性及准确性,可为PAOD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指导。对于FontaineⅡa期及以下分期的PAOD采用腘动脉团注触发技术扫描即可获得满意图像;而对于FontaineⅡb及以上分期的PAOD血管狭窄度的判断,采用经验值扫描可以获得更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分割腹主动脉图像,提出了基于适度空间约束的高斯混合模型分割算法.该算法将三维空间邻域信息融入高斯混合模型中,利用最大期望算法(EM)获取腹部血管灰度图像的估计参数,从而分割出血管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准确地分割腹主动脉的血管分支图像,而且对于图像噪声的抑制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对腹部血管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157例按正常组、肝癌组、肝功能差组及腹主动脉瘤组进行不同时相的CTA、CTP扫描,根据三维容积重建影像质量分为1、2、3级血管影像。结果:CTA 18~22 s,CTP 42~47 s扫描一级影像高达75%~85%,主动脉瘤组在18 s时扫描影像质量最好,正常组与肝功能差组无区别。肌腱韧带重建窗重建影像达一级影像者最多。结论:双排螺旋CT的CTA、CTP腹部血管检查对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器官移植科的术前、术后评价及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筛选恰当的扫描延迟时间,选择合适的准直器厚度和螺距,使用相应的三维容积重建技术从而得到了优质影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多序列(TOF、T1WI、T2WI、PDWI)技术显示正常兔颈总动脉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肌注麻醉后分别对颈总动脉行多序列MRI扫描,完成扫描后以过量注射麻醉药的方法处死兔子取大体血管标本,测量其血管直径作为对照,即选取兔第三颈椎水平同一层面的血管标本及MRI图像,分别测量同一侧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将T1WI、T2WI及TOF原始图像传人工作站,用MIP及MP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结果MRI及病理标本测量血管直径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37±0.11)和(2.41±0.12)mm,两者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T1WI、T2WI及TOF的MIP及MPR重建图像质量佳,重复性好。结论联合运用MRI的多种序列成像技术及血管重建技术,可以准确及无创地评价新西兰兔的颈总动脉的直径,血管壁信号,为进一步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7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手段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27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5例,叶外型2例。所有病例都摄有胸部正侧位片,23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6例行磁共振成像删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21例)及囊性病变(6例)。CT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5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83%)高于普通CT检查(59%)。MRI中4例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为含气囊肿,3例显示出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CT(尤其是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可取代血管造影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探讨增强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体会。对2533例增强CT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经高压静脉留置针将对比剂快速注入静脉血管内配合完成CT检查,增强CT检查过程中全程给予悉心、周到的护理。2512例增强CT检查患者静脉穿刺、高压团注一次性成功,顺利完成增强CT检查并获得符合影像诊断的高质量图像;21例患者因穿刺点对比剂外渗停止团注并终止检查,经再次静脉穿刺后继续行增强CT检查,同样获得了高质量的影像图像。做好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既能提高患者对增强CT检查的认知度,很好的配合完成增强CT检查,又能确保增强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增强CT检查的护理是整个检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112眼)AMD的患者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发病年龄为(62.0±8.4)岁;FFA图像显示112眼中,萎缩型85眼,占75.89%;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退;渗出型27眼,占24.11%,渗出型中有典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眼,隐匿型CNV3眼,瘢痕期4眼。结论:对A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清雅 《甘肃科技》2014,(13):147-148
对宫外孕早期经腹部和阴道2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00例病例术前均分别先后作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100例宫外孕中,经腹部超声扫查出58例,诊断符合率为58.0%;经阴道超声检出86例,诊断符合率为86.0%,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外孕的诊断正确率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9,P〈0.05)。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有明显优越性,阴道超声分辨率高,图像显示比腹部超声更清晰,而且不受腹壁及肠管的影响,能清晰分辨出卵巢回声及包块轮廓,对输卵管妊娠包块的显示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研究在诊断大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主动脉夹层包括范围、破口位置、内膜病变,主动脉瘤及有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及并发的相关疾病、主动脉瘤及先天性疾病等)的影像表现在图像上显示清楚,能够确切显示微小病变结构,克服了搏动伪影等多种干扰因素。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清晰显示血管壁、管腔以及病变波及的范围等,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对临床抢救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程度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疑似脑梗死且发病在72h以内的99例患者,全部行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实施核磁共振常规(MRI)成像,弥散加权(DWI)成像及脑血管(MRA)成像检查。对每位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予以计算。并且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计算出MRA对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为90.48%(19/21)、灵敏度为94.87%(74/78)、准确率为93.94%(93/99)。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计算分别是:轻度狭窄90.91%、中度狭窄92.31%、重度狭窄93.75%、血管闭塞85.71%,与CTA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良好,(K值≥0.75)。DWI能够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则显示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原始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30%、ASIR 60%、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L、DLIR-M、DLIR-H共6种算法重建图像,测量并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的CT值、SD值和信噪比,两位放射科医生进行主观图像评价。结果:6种算法重建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IR-H,DLIR-M、ASIR60%、DLIR-L、ASIR30%、FBP图像噪声依次增加,信噪比依次降低;3种DLIR的CT值无明显差异,但DLIR的CT值高于FBP和ASIR;主观评分显示DLIR重建图像血管锐利度增强。结论:DLIR改善了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并且能提高血管锐利度,但也存在改变原始信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全部进行128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炜  赵连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86-4090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和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以及血管中层厚度的变化的影响。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模型组和替米沙坦组。对照组分离腹主动脉,但不行狭窄术;模型组行腹主动脉狭窄术(TAC);替米沙坦组行腹主动脉狭窄术并给予每天替米沙坦1.5 mg/kg。喂养6周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动脉压(MAP);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中层的厚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GRP94和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手术模型组大鼠的MAP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模型组的GRP94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模型组的CHOP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手术模型组大鼠血管平滑肌中层厚度厚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主动脉狭窄致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GRP94表达及CHOP表达的增加。替米沙坦可能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逆转高血压所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及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患者行1.5T磁共振检查,扫描常规T1WI、T2WI、T2FLAIR、DWI及SWI,脑血管疾病患者中5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SWI与其它序列在显示病变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SWI能清晰显示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中的出血灶,病变范围、边缘及边界的显示都较其它常规序列清晰.结论: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显示静脉的解剖结构、隐蔽性血管疾病、出血、脑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