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区内印支运动以前的若干古老构造体系稍微固结之后又发生的非联合复合构造体系,即是经印支运动对古老体系扭动、位错、旋转所造成的一系列有其成生联系的陆梁、陆槽及其更次级的凹陷沉积盆地、穹隆、莲花状、涡轮状、“S”型、多字型等构造,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多金属矿化带、矿床、矿体等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统一的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反“歹”字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区内印支运动以前的若干古老构造体系稍微固结之后又发生的非联合复合构造体系,即是经印支运动对古老体系扭动、位借、旋转所造成的一系列有其成生联系的陆梁、陆槽及其更次级的凹陷沉积盆地、穹隆、莲花状、涡轮状、“S”型、多字型等构造,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多金属矿化带、矿床矿体号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统一的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反“歹”字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面状构造任意两点的产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一点的产状不能代表整个面状构造任意一点的产状,对传统的赤平投影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的赤平投影方法,依据面状构造一点实测的产状研究面状构造的走向变化规律,并对发育于地球上的面状构造进行赤平投影解析.研究发现:改进的赤平投影方法能够确定面状构造的走向变化,其走向变化率与面状构造的倾角有关:倾角越小,走向变化率越高;因此,可根据实测规模较大的面状构造的走向,客观地进行构造应力场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江油、北川一带地区出露的石炭系中下统所谓瘤状灰岩进行了构造成因与变形机理分析,并通过对岩石中变形体所进行的有限应变测量及显微构造分析,阐述了该区域内的构造变形特征,初步确定了这类位于特殊部位上的构造岩的变形机制,同时为进行龙门山断褶带的构造特征研究。提供了部分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初等方法,对Cantor集的构造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构造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所给闭区间进行奇数次对称划分.去掉中央开区间后,对留存的每个闭子区间作同样处理的无限构作过程.通过构造过程,给出了它的一般化叙述及具体构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帚状构造,往往视为旋扭构造局部发育的一种构造型式,对其构造应力场,前人多有研究。黄庆华同志用薄板失稳理论分析了变形规律;王维襄同志用摩尔国理论推导了应力分布;王连捷、范雪玲同志用有限元法作了数值模拟计算;阎恩德同志用弹性平面理  相似文献   

8.
车镇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利用对涡轮增压器进行调节来改进车用增压机低速性能的几种方案及实验结果,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对改善增压柴油机的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只有从柴油可整体出发,对涡轮增压柴油机的各子系统作相应的电控调节,才能更好地满足涡轮增压柴油机的车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沉积叠瓦状构造的一般定义,指出了该种沉积构造是同沉积构造的重要类型之一.在对其沉积特征描述基础上,划分出了沉积叠瓦状构造的主要成因类型,并初步探讨了沉积叠瓦状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在盆地分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金属结核在形成过程中因环境不同而产生显微构造与物质成分的差异.选取采自南海北部陆缘的多金属结核,运用高倍率偏反光显微镜对其显微构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显微构造呈现:层纹状、叠层状、柱状、颗粒状、掌状、斑状、条带状、裂隙充填状及脉状等丰富的形态,反映了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生长过程中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Cantor三分集的构造过程,剖析了其构造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所给闭区间进行奇数次对称划分,去掉中央开区间后对留存的每个闭子区间作同样处理的无限构作过程。由此给出了它的一般化叙述及具体构作方法,为初学领会其构造思想并运用它来解题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Morrow修正公式中的疲劳强度系数和疲劳强度指数进行修正,建立了涡轮叶片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涡轮叶片进行热力耦合计算,得到了涡轮叶片在离心、温度及气动三种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应用所提出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和蠕变持久方程,对在叶身上选取的5个考核点进行了疲劳/蠕变寿命预测.结果表明:叶片寿命为13 114次工作循环,叶片进气面根部的寿命最小,应为涡轮叶片检查和维修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煤田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工作的发展,煤层中的滑动构造,退渐被人们认识,并引起一部分煤田地质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笔者在甜水煤矿勘探中,发现有此种滑动构造,对所积累的资料,作了初步研究,并对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有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对涡轮流量计涡轮叶片受到的流体粘性阻力矩作了较详尽的理论分析,得到了粘性阻力矩的计算公式。公式表明,在层流流动时,粘性阻力矩与流量的3/2次方成正比;在湍流流动时与流量成13/7次方关系。从而导出了全新的涡轮流量计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数学模型计算的涡轮流量计的特性曲线与实验结果甚为吻合。文中还提出了关于涡轮流量计临界雷诺数Re_(c1)的新概念。认为可以用Re_(c1)的值作为判别涡轮流量计特性曲线优劣的准则数,对仪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扩大仪表的量程比。  相似文献   

16.
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结构比较复杂,无法直接获得极限状态方程的显示表达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涡轮盘可靠性灵敏度设计的Monte Carlo-随机有限元法与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了涡轮盘结构的几何尺寸、材料性能特性和环境载荷的随机性,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模拟得到随机响应与随机参数的关系表达式,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性设计;通过对涡轮盘的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得到了各参数均值和方差对涡轮盘可靠性的影响情况.利用结构可靠性分析软件NESSUS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为涡轮盘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晓毅  吴虎  杨金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5):4463-4469,4474
基于Aungier的环形扩压器性能分析模型,发展了大涵道比高低压涡轮间过渡流道的一维性能分析方法,并与等角直壁环形扩压器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发展方法以某涡轮过渡流道为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分别分析了涡轮过渡流道中线形式、进口Ma、进口堵塞和进口预旋等因素对涡轮过渡流道压力恢复、损失以及堵塞发展等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某闭式向心涡轮,设计不同截面尺寸的矩形截面有叶蜗壳,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es)方法对带蜗壳的向心涡轮进行整级全周数值计算,研究蜗壳截面尺寸对向心涡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蜗壳无量纲气动尺寸S1小于0.2时,随着S1的增加向心涡轮性能得到提高并且性能提高的速率逐渐减小;当S1大于0.2后,随着S1的增大向心涡轮的性能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与所研究用向心涡轮相匹配的蜗壳最优无量纲气动尺寸接近0.2,而蜗壳截面宽度B的变化对向心涡轮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对向心涡轮压力损失及内部流场的详细对比分析,揭示了S1及B对向心涡轮影响的机理,为向心涡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某闭式向心涡轮,设计不同截面尺寸的矩形截面有叶蜗壳,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带蜗壳的向心涡轮进行整级全周数值计算,研究蜗壳截面尺寸对向心涡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蜗壳无量纲气动尺寸S1小于0.2时,随着S1的增加向心涡轮性能得到提高并且性能提高的速率逐渐减小;当S1大于0.2后,随着S1的增大向心涡轮的性能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与所研究用向心涡轮相匹配的蜗壳最优无量纲气动尺寸接近0.2,而蜗壳截面宽度B的变化对向心涡轮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对向心涡轮压力损失及内部流场的详细对比分析,揭示了S1及B对向心涡轮影响的机理,为向心涡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固体推进剂涡轮火箭发动机高负荷、高效率、低展弦比涡轮设计要求,对发动机涡轮进行初步设计.采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编制的叶型编辑程序,设计单级膨胀近似为4的涡轮动静叶叶型,采用NUMECA软件对所设计的涡轮动静叶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膨胀比涡轮动静叶整个流道内均出现超音速流动,采用缩放通道可减小激波损失;静叶出口马赫数较高,产生的尾缘激波与相邻叶栅吸力面相交,使吸力面马赫数波动,产生逆压梯度,增大了流动损失;在动叶中,端壁附面层内二次流沿壁面汇聚到吸力面中部,使吸力面中部损失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