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景区游憩空间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其游憩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宏观上,通过实地调查与整体线段模型分析相结合,得出景区内游人最适宜步行距离为600 m,以此为整合度测算半径下,景区游憩空间活力较好;②微观上,景区各节点游憩空间活力与场地功能定位和周边道路等级有关,临水景观带主要与水系形态有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景区空间活力的因素为:地理、交通、植被与人文四大因素,由此可针对景区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判断待开发用地的周边空间形态,提出指向性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空间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交互作用的过程.利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割方法,借助AutoCAD和DeapthMap软件,构建轴线模型,对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具有以下特征:中心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偏移;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城市空间智能性水平在下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呈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模式.煤炭资源开采、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企业布局共同影响了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该研究可为平顶山市未来城市建设走向提供借鉴,亦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玥  张奕  田国行 《河南科学》2013,(12):2255-2260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量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整合度、整合度核心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郑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30---2012年,郑州城市形态由方格网状逐步向环网结合组团模式发展;城市形态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历史依赖路径;在拓展方向上,城市中心一直集中于主城区,并向东、西、南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为案例地,选择23个游憩空间作为分析对象,从本地居民视角切入,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兼顾周边设施,运用Python编程语言和ArcGIS软件,评价了上海市游憩空间可达性发展水平.各个游憩空间30 min以内可达区域占比为5.79%~7.12%,240 min以内可达区域面积占比为46.37%~56.95%.各个游憩空间可达性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圈层-树枝状、不对称圈层-树枝状、椭圆-轴向和多中心圈层4种结构类型.研究区范围内游憩者到达23个游憩空间的平均时间为127.05 min,有50%以上区域可在4 h内到达任一游憩空间.陆家嘴周边的游憩设施步行指数最高,外围地区的游憩空间周边尚未形成集聚的游憩设施,步行指数较低.兼顾周边设施的综合可达性差异明显,高分值游憩空间聚集于城市中心地区,低分值游憩空间分布于步行指数较低的外围地区.兼顾周边设施的城市游憩空间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深化了对游憩空间布局均衡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苏州市句法空间集成核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空间句法分析技术,构建了1995年和2004年2个时期苏州城市空间集成核.通过SPSS对不同时期集成核轴线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集成核形态、结构与增长中心等变化特征,分析集成核变化所隐含的城市空间中心性变化,从而为城市演变提供了空间系统的内在解释.建议新一轮空间规划遵循空间系统内在的句法法则,构建不同职能的主副多中心结构,充分利用环路与干道交接地带的集成效应,加强主集成核沿线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铁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太原市实际的旅游资源情况,以太原市主要核心城区以外的71处游憩地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Arc GIS软件,通过回转半径法等计量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现状.通过数据得出太原市周边的环城游憩地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递增,其数量随之减少,期间虽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趋势仍在下降.太原市环城游憩地类型主要以历史古迹类游憩地为主,由于人文历史的原因,该类型游憩地平均城市距离为32. 21 km;人工娱乐类游憩地因考虑到级差地租等的影响,分布在离城市中心较为远的地方,而自然景观类游憩地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受资源的约束性较大,所以其分布最为分散,二者游憩地的数量居中.休闲度假类游憩地的数量最少,占比仅为总量的6%,均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 km的距离范围内.根据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的分布现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多尺度描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空间拓扑关系是空间句法研究的基础.讨论了空间句法的系列变量,并以武汉市为例,提取武汉市的交通网络轴线地图,在GIS环境下讨论了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的空间句法变量,得出空间可达性是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子,而集成度是描述空间可达性的直接变量.利用空间句法变量可以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将空间句法的拓扑分析和GIS的定量分析结合,以上海市区为例,试图解释城市道路网结构对城市商业中心布局及等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道路网拓扑结构对城市商业中心的布局具有高度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布局都倾向于位于轴线的集成度较高(轴线颜色为红色系列)的地区;此外,商业中心的等级与各自范围内轴线的控制值、连接值和局部集成度成正比,即轴线控制程度高、连接值多、局部集成度高的商业中心其等级越高,而与全局集成度和总深度的关系则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再者,智能度散点图显示,五个等级商业中心的局部空间智能度高于全市智能度,即表明各级商业中心倾向于位于全市范围内可被感知性较高的“智能”区域。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在空间分析中利用句法模型挖掘和描述空间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从而使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文章以湖北通城县为例,分析了空间句法在城市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即建立轴线模型以进行整合度指标计算,分析通城县城市空间的可达性,并对存在问题予以归纳,提出相应的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空间网络的轴线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空间网络不易言表的复杂特性,提出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模型分析机制,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的拓扑关系及其功能属性的量化与图解式的定性描述,挖掘城市空间网络的内在结构逻辑——组构,进一步阐明自下而上的内在规则与自上而下的强制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整体性关联的研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城市设计者的设计成果在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性与自组织性的同时,发挥正向的、积极的、高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郊区为例,通过1995—2015年空间游憩节点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类,运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和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和空间分布曲线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大城市郊区游憩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20年间南京郊区游憩节点数量增长显著,人工娱乐类游憩资源的大力开发使得南京主城周边的江宁区游憩空间明显增大;(2)南京郊区游憩节点的空间分布受城市中心引力约束趋于增强,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近城分散型分布特征,其中自然景观类为资源主导的近城分散型,历史古迹、人工娱乐和休闲度假类节点分别表现为远城分散型、近城分散型和远城集中型空间分布特征;(3)南京郊区游憩节点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呈波浪式递减,期间有明显回升,游憩节点分布密度在20 km范围内最高,各类游憩节点分布密度随距离变化差异较大;(4)郊区游憩空间演化过程表现为"点—轴—面"扩张、"大聚集、大分散"的空间演化规律,各类游憩空间演化特征相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环城游憩带这一新的旅游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而环城游憩带中游憩地的空间拓展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以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5处游憩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MapInfo制图软件工具分析并建立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从游憩地空间拓展、类型与等级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大连市游憩地空间拓展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游憩地的空间拓展呈现以下4种规律:一是呈现出"广布+集聚"的特征;二是呈现"市内运动休闲,市郊观光游览"特征;三是游憩地建设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而运动休闲游憩地在北部腹地出现了"反距离"现象;四是游憩地分布受地理区位限制.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长,环城游憩带逐渐成为居民假日出游的热点区域。该文运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法、回转半径法、空间离散指数法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南宁市57处游憩地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游憩地距城市中心距离差异、分布空间的离散程度以及分布随距离的衰减程度,总结南宁市各类型游憩地空间分布不同的特征。得出随着距离增加,周边游憩地总数量随之减少。南宁市游憩地类型以自然观光型和人文观光型为主,其中,自然观光型游憩地空间分布呈近城和远城双集聚的形态,具有"双峰"现象,娱乐休闲型和度假休闲型两类游憩地数量比较少,在周边县分布相对缺乏。最后,基于相关分析结果,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福州市三环以内及周边范围的户籍人口数据为样本,探讨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建模方法与相关的数据处理流程.运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实际人口分布状况的可视表达;采用可能出现的7种函数表达式拟合实际的人口分布曲线、对比各函数表达式的拟合误差.结果表明,利用指数函数与加幂指数函数建立的福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多层面商业空间整合度与人流量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空间句法软件计算多层面商业空间轴线整合度,研究其与人流量分布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出入口、楼层转换、垂直交通等其他空间变量对多层面商业空间中人流分布的影响程度.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得出基于空间句法的对多层面商业空间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特色街区可以展现城市性格、打造城市名片,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特色街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升级改造和空间活化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市罍街的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对其更新前后进行视域和轴线空间对比分析,以期探寻街区升级在空间结构上产生的变化,并量化地解读街区更新在形态、视觉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福州市为例,在梳理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相关应用的实证研究、交通设施空间格局、集聚和扩散机理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高德地图采用Python自主获取的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POI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共交通设施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格局,“东进南下”的城市发展轴;(2)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呈现出“核心-外围”从高到低的圈层式结构,其中核密度最大集中于福州市中心鼓楼区、台江区,并以其为核心向外逐渐扩散呈点状分布;(3)公共交通设施热点区域集聚于福州市中心,冷点区域则集聚于新城区滨海城市—长乐区;(4)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地形条件、规划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居民与日俱增的生态游憩需求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空间正义视角,从居民生态游憩服务的“需求导向”为逻辑起点,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主城为例,选取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半径覆盖率、居民交通耗时、出行距离及居民游憩满意度四个指标,采用GIS网络分析及问卷调查探讨其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1)曲靖市麒麟区主城生态游憩空间“供需不匹配”,呈现出缘过剩而中心不足;(2)交通通达性较差限制了居民到访生态游憩空间的频率,影响其服务功能的辐射及释放;(3)游憩行为与生态游憩空间类型供给相关,呈现出游憩行为差异受到生态游憩空间类型供给的限制;(4)居民对生态游憩空间内部的基本服务及设施满意度达70%,但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满意度高达82%;(5)各生态游憩空间所提供的服务类型较为单一,且存在游憩空间服务重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蒋冠林 《科技信息》2008,(3):201-202
城市游憩商务区(RBD)是以城市自身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城市的重要发展核心。本文讨论我国旅游城市RBD空间形态类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功能、空间结构、市场细分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旅游城市RBD空间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旅游城市RBD的发展将呈现多核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城市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句法从空间认知角度定量描述城市结构形态,GIS具有卓越的数据分析功能和高效的地理建模能力,两者的结合将有利于增强GIS空间分析能力和深化空间句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量化研究.从功能和数据角度探讨GIS和空间句法的集成,并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为例,剖析了校园空间结构布局特征,解析了形态结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