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张杨莉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5):71-73
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济慈《夜莺颂》的艺术技巧如措词、句法、修辞、意象以及象征等的分析发现,《夜莺颂》通过对歌手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的刻画,描绘了诗境与尘境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了理想与现实、永恒与死亡的对立,并由此揭示了理想的斑斓与现实的残酷。 相似文献
2.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从军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5):29-33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3.
针对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林徽因翻译活动所进行的研究之不足,着重探讨了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原著、林徽因所翻译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在外国文学汉译史上的意义,并分析了该译文的语言特征、归化倾向,以及误译、漏译等等,旨在抛砖引玉,争取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对林徽因翻译活动的研究中来,以期对其有更加全面、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杨义德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212-215
本文根据小说美学的人物、时空、情节、语言等要素,比较分析了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名著《围城》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译英译文的艺术成就。通过典型的实例分析,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以形象生动而简洁自然的笔触,符合人物地位与个性的贴切用词以及恰当的语篇布局,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要素。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在艺术风格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风颂》的两个汉译文本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原文的贴切程度入手,探讨各自的得失。具体分析了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误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修.阿诺德借助古希腊神话创作了《夜莺》一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在诗歌的道德使命、愉悦宗旨、题材选择等方面所一贯秉持的独特理念和重要主张;而且以古喻今、取譬言志,抒发出诗人面对社会转型与文明失落困境时内心郁结的孤独彷徨和精神苦闷,从而展现了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表达。 相似文献
7.
基于《杀手》的四种中译本,从信于内容、达于其分、切合风格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信、达、切的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洋味"和异域风情,使译文忠实通顺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思想,注重文化因素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晶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107-109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从思想内涵上都表现了王尔德童话唯美主义的特点:想象之美、精神之美、形式之美、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在跨文化传播中有效传达其美学效果尤为重要。一篇诗词翻译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被目标读者接受和欣赏。该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对比《红豆曲》的两个版本,讨论诗词翻英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源语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时宗玮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7):53-54
借助翻译目的论的分析视角,比较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的两个中文译本。从翻译活动发起人、目的语文本接收者(目标读者)及译者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且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译文的风格特点,同时指出不同翻译目的下的译文不能够进行平行对比,没有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1.
痴于情,是《聊斋志异》爱情世界中的第二境界,它炽诚感人,动及心魄。负情,是蒲松龄笔下爱情世界里最为深沉厚重的一个境界,于世人,犹觉愤然可悲,入鬼域,则更感其凄然可惨。揶揄有欲无情的衣冠禽兽,是蒲松龄所描绘的混混沌沌婚恋世界的又一领域。《聊斋》之为孤愤之书,具有着穿透时代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秦桂敏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7,22(4):53-54
近来于丹《心得》争议颇多,有反对的,有力荐的。引发了一场百家争鸣的论争,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于丹《心得》的艺术魅力,遮挡不住于丹《心得》的美学光环,阻挡不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学价值。重新探讨于丹《心得》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丹《心得》的正确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文学批评乃至文艺理论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本从我国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比较。作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故宫博物院<隋人书出师颂>与<文选·出师颂>对照,我们看到因字形辨识、同实异名以及汉字使用等原因造成的诸多异文现象.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区分字、词的异文对应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作品究竟能对原作忠实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真的有可能达到形神毕肖,天衣无缝的程度呢?这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重读拜伦《哀希腊》的几种译文,又想到了人们对翻译的种种论述和责难。翻译是困难的。这不仅关涉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而且关涉到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法,此外还得考虑完全不同的接受对象。而诗的翻译尤为困难,因为, 相似文献
19.
谭逸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216-218
语境与翻译密切相关.是理解源语篇和翻译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凤颂》一诗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来探讨语境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