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荐书     
正它揭露了一个举世震惊,连最严苛的科学家都要折服的真相。它关乎我们自己能否掌控自身命运、主宰自我人生、获得幸福美满生活,甚至隐隐决定着人类历史和世界趋势的走向。它就是震撼世界的"意识能量层级图谱"!本书就如同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掀开了我们认识生老病死全新的一页。本书作者为全球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治疗师大卫·R·霍金斯博士,他以近30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证实了意识作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外星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很感兴趣。大家都很关心外星人在哪儿,长啥样,如何联系到它们。我们该如何与之交流?是像《三体》中那样"不要回答",还是友好地"say hello"?外星人不仅在科幻作品中大量出现,也是科学家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地球上为何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生命?是否与地球生命息息相关?为了探究这些未解之谜,我们努力寻找宇宙中的各种生命,以及生命的组成物质。寻找外星生命,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宇宙。遥望太阳系中那些色彩斑斓的星球,人们曾经认为,太阳系也许是一个遍布生命的伊甸园。他们坚信,火星人在火星上修筑了运河,建立了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常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客观世界。本文借助语料库,分析了英语中"眼睛"隐喻的分类及特点,并证实人类认识自身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科学对人类认识的研究逐渐显示出,人的生物特性是个人意识的根基所在,人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涉及到生命整体的体验.这一结果带来了对"科学方法"的质疑,即科学家作为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是否真的可以获得对世界的客观理解.事实上,对真实的认识是一种"缘身认知",人在通往知识的进程中已把生命的整体投入其中,而不是独立于其之外.由此,人类认识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艰苦旅程.只有扩展意识,才可能体验到更真实的世界.而这种深奥的认识正是中国圣贤老子和孔子的智慧核心.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他坚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盛年被贬,壮志难酬,仍坚持追求理想;面对衰老和死亡,乐观达生。刘禹锡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意识,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6.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认识。“四谛”在借鉴了“四善知”的思想后建立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又成为佛教医学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药师佛信仰是以崇拜药师佛为特点的一种佛教特有的崇拜形式。东方药师佛旨在解决人生在世时出现的生老病之三大苦,药师佛对人间的疾病有深入洞察,旨在为人类解除痛苦。药师佛信仰由于契合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及人类生存的最低欲望,就具有了无尽的生命力,也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永远诉求,是人们延续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直接愿望。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感是人类对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欣赏 ,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是美感的更高级的层次 ;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认识和欣赏 ,是美感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俞彦  张朝霞 《大自然》2013,(4):20-22
地球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舞台上,曾经有无数生物闪亮登场,其中绝大部分先后出现并相继绝灭了。如果以直立行走作为人类出现的标志,最早的人类大约出现在400万年前,因此,人类与地球生命大家庭的绝大多数"前辈"无缘相识。然而,这些"前辈"生物并非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总有一些生物的遗体或遗物因为偶然的机会,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通过研究化石,人类逐渐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前辈"。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积累,古  相似文献   

9.
在简介数字虚拟人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对"数字人"技术进行反思,讨论了数字虚拟人的本体论地位、数字虚拟人的认识论维度问题。从本体论上讲,数字虚拟人是以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和电磁状态的硅为物质基础的生命实体;从认识论上讲,数字虚拟人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生命的形式与物质的统一体,是人类再探索、再实践、再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技术过程,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值得我们研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10.
宛风 《创新科技》2014,(23):1-1
对科技心生畏惧的观念,离不开三个前提:首先,科技和人类相互分离,自给自足,这符合古老的人类/机器二分法。其次,科技具有自己的特性--它能主宰人类生活,传奇的传播学家Marshall McLuhan曾说过,我们被自己制造的工具重塑着。第三,自然能够指挥科技与人类为敌。  相似文献   

11.
闫红霞  葛桂贤 《科技信息》2010,(21):138-138
生命的起源与生长方式一直是人类追随的问题,物理学家根据自己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严谨的科学论证提出了自己对生命的解释。尼耳斯·玻尔的互补理论,薛定谔的生命量子性,普利高津生命的自组织理论,这些解释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加了人们研究生命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陈鹰 《前沿科学》2021,15(4):77-81
一位著名的海洋学者曾说过:"人类对太空的认识,远远超过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上海洋的认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研究,至今只进行了很小的一部分.海洋观测技术就是致力于支撑人类认识海洋的一项专门技术.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过程中,海洋观测技术不可或缺[1].  相似文献   

13.
化石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让后人认识生物及自身演化规律的宝贵财富。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生物体,它们虽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却依然蕴含着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秘密。人类认识生物和自身演化  相似文献   

14.
"法轮大法"的炮制者李洪志借助人们的种种不平衡心理,大肆贬低人类的智慧、能力(当然不包括他自己),他极力鼓吹目前还毫无科学依据能证明存在着的"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并且宣扬惟有他能和这些"外星人"沟通。天文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距离社会活动和国民生产活动都很远,但实际上它的社会效益还是非常重要的。为澄清李洪志的歪理邪说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混乱,我来从天文学角度讲一讲我们对于"地外文明"的认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地外文明",我们已从猜测阶段进入了真正科学的研究。我们首先看太阳系有没有"地外生命"呢?非常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关于太阳系内有  相似文献   

15.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合成生物学作为学科汇聚的代表性新兴学科,它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融合了工程学研究范式,重编改造天然的、设计合成新的生物体系,以揭示生命规律和构筑新一代生物工程体系,被喻为认识生命的"钥匙"及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其核心为通过研究以期最终实现理解生命机制并回馈人类社会[1](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在人地关系认识史上,人类最先把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看成人类一切活动的主宰;随着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人类认识到,人是可以战胜自然、利用自然的,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最终找到了既不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生存需要,又能满足我们这代人需要的生存模式--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刘攀 《世界博览》2014,(18):76-79
正人类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似乎已经习惯了俯视众生的角度。而猩猩作为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之一,也并没有得到和人类平起平坐的地位。无论是被人赶进马戏团进行表演,还是在野外被人猎杀,猩猩其实从未摆脱人类的控制和影响,也从未享受过真正的自由。当然,"真猩真事"部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被彻底颠覆——高智商猩猩成了地球的主宰,成功逆袭人类,是对自由的渴望引导着猿族和作为入侵者的人类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该系列的最新一部电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中,人类与猩猩这两个种族在互相猜忌中探索着和谐  相似文献   

19.
邢晓珊 《科技信息》2010,(9):335-336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论据,阐述了科学、科学技术的定义和两者的辨证统一的内在关系,人的本性的善与恶和主宰的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及其以活生生的事实论证了天灾与人祸所造成的地球变暖、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命财产蒙受直接的威胁,从而得出了保护人类生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的警示性的终极目标,因为地球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20.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诗人萨迪的代表作品,它通过散文诗的形式体现了诗人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对善良品行的高度颂扬,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而伊斯兰哲学家沙比对生命的体验也正在于此,他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作以梳理和认识,揭示了伊斯兰生命哲学的"真"、"善"、"美",并力图挖掘作品蕴含的审美意识,从中透视萨迪《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