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地质遗迹十分丰富,主要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将河南省地质遗迹划分为太行山地质遗迹分布区、黄河地质遗迹分布区、嵩山地质遗迹分布区、伏牛—桐柏—大别山地质遗迹分布区等4个区域;在对河南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河南省地质公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质公园作为特殊的景区载体,其空间分布与整合优化影响着公园的长远发展和市场效益.以甘肃省地质遗迹点和32处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甘肃省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整合优化.结果表明,甘肃省地质公园的最邻近距离指数为0.527 529,变异系数CV=94.32%,不平衡指数S=0.376 3,表明地质公园分布呈现不平衡和集聚态势;Voronoi图和点密度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集聚在兰州、天水、临夏、甘南等地区;甘肃省地质公园建设区域差异大,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议申报敦煌雅丹、张掖丹霞、黄河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并设计丝路丹霞之旅、冰川之旅、黄河沿岸地质之旅及七彩地质之旅等地质公园专题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度量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9个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ARCGIS 10.2软件将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视化表达,对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人均非农业经济密度、人均信息化经济密度和人均农业经济密度是影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2)按照人口经济密度的差异对其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通过对其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经济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据河南省面积的2/3,且不同区域单元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4.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区域的协同、综合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整合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地促进区域系统中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基于扩展断裂点、分形、城市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具有不均衡性;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不够强;城镇点在空间上随机、均匀分布;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5.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熵权法对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GIS技术,探讨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对应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分析,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呈现全局性显著的相似区域间"趋同"的集聚特征;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划分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南省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时间演变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类居多,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团状分布,表现出非均衡性.团状分布主要在豫西北和豫中地区及豫南地区,西部呈线状、离散分布态势.在河南境内的海河、黄河流域,遗产分布密度较大,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分布较少.影响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非遗的评定标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充分认识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空间规划集约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黑龙江省城镇土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密度指数、变异系数、信息熵模型,依据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组合划分城镇类型,并阐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镇级城镇共396个,可划分为基础功能性、多功能性和综合性城镇,分别占总量的9.34%、55.56%、35.10%;(2)依据区域城镇密度,全省可划分为城镇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和微密度区;(3)不同城镇密度区的城镇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镇高密度区以多功能性城镇为主,城镇类型相对多样;中、低密度区以多功能性或综合性城镇为主,城镇类型多样;微密度区,城镇类型较为单一;(4)多功能性、综合性、基础功能性城镇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依次降低,均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其中综合性城镇在大兴安岭分布较多。该研究能够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完善城镇功能提供依据,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GIS的支持下,构建河南省贫困人口空间数据库,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特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贫困区域划分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河南省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特点;(2)河南省贫困人口在周口市、南阳市分布最为集中,新乡市分布最为分散;(3)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在总体上趋向集中;(4)豫中、豫西、豫北、豫南、豫东五大地理区域的贫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豫南和豫东地区贫困程度最为深刻;(5)根据各地市的贫困程度状况,可以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将河南省划分成4个贫困类型区:基本脱贫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高度贫困区.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