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滇中城市圈42个县市区人口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Arg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对2000~2008年滇中城市圈人口增长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人口增长率存在空间集聚性,人口增长空间正相关多于负相关,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集聚,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县域,人口有反向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武汉城市罔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与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的空间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形态转型,区域竞争加剧、地区合作需求上升,基于创新的特色产业发展将主导区域竞争格局.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创新和空间基础.以钢铁及新材料等8个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网络兼容的空间组织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加速区域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将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揭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发展至均衡网络型空间结构是其必然趋势,并指出经济发展、交通诱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是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解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活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选取29个具体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SPSS的Factor过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基本一致,武汉市的综合优势及其突出地位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周边8市则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方面各具特色.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现状基础上,重点从政策制度、经济基础、信息化建设、文化环境四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该文讨论适合具体应用的工业部门的空间集聚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属性,并运用空间集聚指数来度量上海某一工业部门和整个上海工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在近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上海工业分布正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建设深刻影响着河南省区域人口的集聚及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是促进产业集聚区有序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目前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五规合一"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在产业引导、空间统筹引导和政策措施引导3个层面破解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供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长度一半径分维理论模型,分析了武汉三镇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交通网络等级结构内部差异明显,形成环状放射型结构的基本骨架,并呈多核心一边缘结构的圈层式分布;(2)武汉市交通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长度一半径维数值约1.75。但武汉三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的内部差异明显,汉口最低,武昌次之,汉阳最高。这表明汉阳的交通网络密度和复杂度由核心向外围下降得最慢,汉口则下降得最侠,这说明汉阳交通网络密度本身不高,网络发育程度不够,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中等城市,重庆市万州区近年来一直加快城市化建设,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对万州的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万州的经济发展也反作用于万州产业的聚集。文章分析了万州经开区产业聚集和万州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希望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找到一条科学捷径。  相似文献   

16.
应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引文数据库"中《中国肿瘤》2001—2010年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了高被引论文,对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情况、研究主题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相继成立。贫困县应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途径,破解脱贫难题。互联网+连接一切,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动力。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互联网+创新驱动主要着力点有,互联网+创新形成县域内部生态圈;创新形成集聚区企业群体智慧;创新变革集聚区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形成县域外部生态圈。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4—2013年我国省级工业部门的数据,对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计算我国工业发展的Moran’s I指数,确定了工业发展呈现显著空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2013年省级截面数据建立SLM,SEM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大气污染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认为:1当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提升时,周边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会更加严重;2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有助于改善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的特征包括该群组的时间尺度、空间分布、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本文从城市群特征与关中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城市群发展方向及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学》2016,(6):979-985
以县域为研究尺度,选择4个研究时间节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48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高水平区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中部(郑州市域和许昌的禹州市);较高水平区分布在高水平区外围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北部零星分布;一般水平区分布在较高水平区的外围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四周边界;低水平区分布在其他3个区域的外围北部和南部,南北连绵.2显著HH区域分布变化不大,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区域中部;显著LL区分布变化波动大,分布的地区随着时间截点选取的不同而逐年发生变化,舞钢市4年中有3年在其中;显著LH区主要紧邻显著HH区的西部分布;显著HL区未出现.基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结果,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政策原因、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