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蓝雪花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析生根剂类型和浓度对蓝雪花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NAA和IBA都能显著提高蓝雪花的扦插生根率和平均生根体积。NAA浓度≤100mg/L时,生根率≥69.45%,平均根体积为6.71~6.98cm3;随着IBA浓度增加,生根率和平均根体积均随之下降;两种生根剂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两者相比较,IBA是一种更适合的生根剂。NAA 50mg/L与IBA 50mg/L组合在提高蓝雪花扦插生根率和平均根体积方面有较优良效果,分别为83.34%和11.40cm3。  相似文献   

2.
高效催根素     
高效催根素是与单纯以生长素类化合物配制的新型生根药剂.其采用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平衡配合,并添加适当的辅助因子,因而能加速不定根的分化,对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缩短生根的时间,促进根系发达,提高生根率和成活率有十分显著的功效,用于大田扦插,银白杨生根率为93%、葡萄为87%;在埋地热线的沙床内扦插龙桑,生根率达87%;在全光喷雾条件下进行玫、月季等嫩枝扦插,生根率在80%以上.经反复试验所推出的以下6种高效催根素系列产品可用于大部分苗木、农作物、中药材、蔬菜等植物的移栽、喷施和浸种.  相似文献   

3.
以沙棘优树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梢部做插穗,粗砂粒做基质,用生根粉质量浓度为0.000 05 mg/L~0.000 1 mg/L的溶液处理0.5 h~1.0 h,进行全光雾插育苗,沙棘嫩枝扦插生根率平均在94.0%。从根的数量和生根部位来看,平均根数在1.5~5.7条之间;生根部位80%的根集中生发在距插穗下端2.0 cm之内;沙棘嫩枝扦插不同处理的平均根长在6.6 cm~16.8cm之间,最长根长在8.7 cm~18.6 cm之间,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4.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野生资源保护压力巨大,同时又具有园林绿化和药用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研究红豆杉扦插等快速繁育技术是当前该物种保护和利用的关键任务之一。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方法,从扦插季节选择、插穗长度、生根剂使用方法、扦插床基质等方面对红豆杉扦插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宜的红豆杉扦插枝条顺利生根存活的关键环节:在3月份插枝条尚未萌动前,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将中国红豆杉剪成长度为5~10 cm的扦插枝条,用3 000 mg·kg-1的吲哚丁酸(IBA)浸泡插条处理。上述处理能够保障扦插枝条的愈伤组织形成率、须根数、根长度和根粗壮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生产实践上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野生资源保护压力巨大,同时又具有园林绿化和药用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研究红豆杉扦插等快速繁育技术是当前该物种保护和利用的关键任务之一。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方法,从扦插季节选择、插穗长度、生根剂使用方法、扦插床基质等方面对红豆杉扦插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宜的红豆杉扦插枝条顺利生根存活的关键环节:在3月份插枝条尚未萌动前,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将中国红豆杉剪成长度为5~10cm的扦插枝条,用3000mg·kg-1的吲哚丁酸(IBA)浸泡插条处理。上述处理能够保障扦插枝条的愈伤组织形成率、须根数、根长度和根粗壮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生产实践上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茶花类作物生根困难,种苗需求量大,为提高育苗效率和苗木质量,研究了其属下的日本雪椿扦插过程中不同处理对其生根情况的影响,为日本雪椿的快速繁殖提供参考.采用5~8 cm的插穗,将插穗插入圆形营养钵中进行培养,随着扦插时间调查每个处理的愈伤形成率、生根率和根长,进行扦插时间、扦插基质及剪接方式对日本雪椿扦插成活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其扦插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雪椿最适宜扦插时间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最适宜基质为V(珍珠岩)∶V(草炭土)∶V(细沙)=1∶1∶1,最适宜剪接方式为全叶插,且喷施生根液对扦插生根有促进作用.喷施生根液、全叶扦插处理可大幅度提高日本雪椿的生根率,实现其快速高效繁育.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最佳的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扦插繁殖方法,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扦插方式、插条径级和生根粉浓度3个因素,研究红背山麻秆扦插苗成活的影响因子以及最佳的扦插繁殖方法。结果表明,在插条长度为8.0cm左右时,采用斜插45°、插条直径10~15mm、生根粉浓度300mg/L,红背山麻杆的扦插繁育最为适宜,插后40d生根率为86.7%,平均根数为8.46条,平均根长为25.38mm,生根指数为186.13,每株平均叶片数为1.54。  相似文献   

8.
楸树嫩枝扦插生根发育及根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楸树大多自花不育,苗木主要通过营养繁殖获得,而高质量楸树苗木缺乏,扦插育苗存在繁殖系数低、质量参差不一等问题,影响了楸树的大面积推广利用。笔者探索不同处理方式下楸树嫩枝生根及不定根形成特点,初步筛选合适的楸树嫩枝生根方法,为揭示楸树嫩枝扦插生根机理并解决楸树扦插困难提供参考。【方法】以楸树品种‘861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生根剂类型、枝条部位)完全随机试验,观察插穗在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生根阶段划分;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生根阶段的插穗进行解剖结构分析;利用根系扫描仪测定根系的相关指标,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楸树最优生根处理,明确楸树生根类型及时间。【结果】楸树扦插生根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扦插3~7 d为愈伤组织的形成阶段;扦插7~18 d为不定根的诱导阶段;扦插18~20 d为不定根的发生阶段;扦插20 d以后为不定根的伸长阶段。不同生根剂及枝条不同部位的插穗对嫩枝扦插生根存在明显影响。穗条在不同部位间,枝条上部的插穗最易生根,但易腐烂;枝条中部制成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不同激素处理中,GGR-6处理的插穗最易生根,生根效果最佳。在不同激素处理下枝条不同部位的生根率表现为:1 000 mg/kg GGR-6处理的中部插穗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约92%。在形态解剖学观察中,未发现楸树‘8611’种存在潜伏根原基。【结论】楸树嫩枝扦插的生根时间约20 d,为诱导生根类型。采用嫩枝中部制成的插穗,通过1 000 mg/kg GGR-6处理时生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质和促根剂对灰木莲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灰木莲在我国自然状态下只开花很难结实,即使少量结实,种实畸形,芽苗质量较差,而引进的种子品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树种人工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用不同促根剂处理灰木莲嫩枝插穗扦插于不同基质,初步筛选合适的生根基质,以及适宜的促根剂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方法】以灰木莲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剪取中上部枝条做插穗,长8~10 cm,去除顶芽,每个插穗保留上部3个叶片,每片叶保留约1/4,用ABT-1号生根粉1 000 mg/L溶液处理插穗10 s,分别扦插于泥炭、蛭石、珍珠岩、黄泥土、河沙基质,以及V(珍珠岩):V(蛭石)=1:1、V(珍珠岩):V(泥炭)=1:1、V(珍珠岩):V(泥炭)=3:1、V(泥炭):V(蛭石)=1:1、V(泥炭):V(蛭石)=3:1等5种复合基质,共10种基质,研究不同类型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用ABT-1号、IBA和IAA 3种促根剂,每种促根剂设计500、1 000、1 500 mg/L 3个质量浓度梯度,处理时间为10 s、1 min、30 min,扦插在V(泥炭):V(蛭石)=3:1的复合基质中,研究促根剂种类、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灰木莲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扦插完成后,抽样观测插穗切口及形态变化,统计愈伤组织产生的时间、插穗开始生根及大量生根的时间; 4个月后进行移栽并同时调查统计生根率、生根数量、平均根长、最长根长,并结合根系效果指数法对生根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灰木莲插穗的生根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0~15 d,切口愈合,诱导及生成愈伤组织; ②≥15~40 d,愈伤组织逐渐增多; ③≥40~60 d,不定根从皮部或愈伤处生出; ④60 d以后,不定根大量增多。插穗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型为主,兼具愈伤组织生根型和混合生根型(即愈伤组织部位和皮部均有不定根生成)。以V(泥炭):V(蛭石)=3:1为最佳生根基质,插穗生根率为47.92%,生根数量为8.03,根长为5.20 cm,根系效果指数达到1.310,生根效果最好。正交试验表明:对生根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处理时间>促根剂种类>促根剂浓度; 用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IBA处理插穗基部10 s时,生根率达到51.07%,根长为5.53 cm,根数为5.6条,根系效果指数可达到0.972。【结论】用灰木莲当年生嫩枝作插穗可进行扦插繁殖; 复合基质促进插穗生根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基质; 综合考虑选用质量浓度为1 500 mg/L的IBA处理插穗基部10 s,得到的扦插生根效果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以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蛭石为基质,采用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生根剂种类、生根剂浓度及处理时间的不同水平和处理组合条件下对地菍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地菍扦插繁殖的方案,旨在高效培育地菍幼苗,为地菍的扦插繁殖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结果表明:地菍插穗以皮层生根和结上生根为主,不同处理组合的扦插生根率为40.00%~86.67%,平均根数为13.17~36.22条/株,平均根长为1.15~2.43 cm,最长根长为1.37~5.22 cm,生根效果指数为6.58~21.09,各处理间对地菍插穗生根影响均较大,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极差分析发现:生根剂浓度是影响地菍平均根长和最长根长的主要因素;生根剂种类是影响地菍平均生根数、生根效果指数的主要因素;影响地菍生根率的主导因子为生根剂处理时间。主成分分析联合生根效果指数指标极差分析结果得到,500 mg/L NAA处理0.5 min和100 mg/L IBA处理30 min是较适合地菍插穗生根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施用不同量沼液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为科学利用沼液、优化杨树人工林施肥技术,以及促进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沼液施用量(0、125、250和375 m3/hm2)的杨树人工林长期控制野外实验样地,采用连续土钻法钻取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和≥40~60 cm)土芯样品;从中分拣出杨树活细根,经清洗、分级、烘干、称量,比较不同处理下的各土层、各径级细根生物量。【结果】0~6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各层和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均随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液使总细根生物量减少了18.8%~28.6%,尤其是土壤表层(0~20 cm)细根生物量减少最多,为21.5%~34.8%;1~5级细根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7.7%~25.9%、8.5%~14.5%、17.6%~27.9%、10.9%~27.3%和24.4%~31.3%。【结论】长期施用沼液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细根垂直分布和径级分配有明显影响,但其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Fractal geometry was applied and box dimension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on the root growth of plant seedl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displayed different effects on root bran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3 and C4 plants. There was an obvious increase of root branches in spring wheat whi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s of sweet sorghum.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root branching of spring wheat was stimulated and this promotion was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second layer (10–20 cm), which denoted that elevated CO2 altered the root branching pattern. That means higher CO2 concentration influences not only root growth but also its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了解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能力,为筛选适宜地区发展的优良无性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苗圃地划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包含若干个小区。2015年11月将采自四川省宣汉县、恩阳区和金堂县的34株四川桤木优树穗条嫁接于长势基本一致的砧木上,每小区内约嫁接100株(重复3次)。2016年8月中旬测定小区内所有嫁接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根据测定结果在每个小区内选出3株平均株作为待测植株,测定待测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地上部分鲜质量表现为叶>主干>侧枝,叶片和主干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叶片和主干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中占比较大,侧枝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部分各根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粗根>细根>中根。生物聚类分析表明,34个四川桤木无性系嫁接幼苗可分为3类,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第1类次之,第3类最小。3类无性系幼苗之间生物量分配比较,第2类无性系植株分配给侧枝和细根的生物量最大;第1类无性系植株主干生物量占比较高,而叶片和细根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以第3类无性系植株叶片生物量占比最大,侧枝和主干生物量占比最小,粗根生物量占比最大。【结论】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且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较均匀,可能对光照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最强;第1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次之,可能对光照条件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不高;第3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最低,可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马尾松幼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马尾松苗木苗高、地径、根系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施肥对马尾松地上及根系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苗高、地径在单施磷肥时生长最好,到12个月时,分别为16.23、0.29 cm,高于对照67.5 %及155.1 %;根长最长为54.58 cm/株,高于对照69.2 %;主根长相对较短(20.67 cm/株),仅高于对照29.1 %;根表面积较大,为11.86 cm2/株,明显高于对照104.8 %;根尖数较多(239个/株),高于对照16.1 %,侧须根发达。其次是氮、磷、钾肥混施效果较好,而单施氮肥则效果不佳。因此,在马尾松苗木培育过程中,适当施用磷肥可促进大苗、壮苗培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防护林分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由于密度过大、树种单一,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加上该区域土壤类型大多为紫色土,土层瘠薄、肥力低下,能够适应的树种不多。探明川中丘陵区带状补植的4种乡土阔叶树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的细根性状特征,了解它们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种间差异,为该区域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的人工柏木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补植的林龄为7 a的4种乡土阔叶树——桤木、喜树、香樟、香椿,各选取5株长势均匀、良好的植株,采用“全株挖掘法”挖取其根系,研究其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形态以及分支结构等性状特征。【结果】①桤木细根的生物量密度为(0.156±0.030) kg/m3,分别是喜树、香樟和香椿的15.67、11.72和4.61倍。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细根表面积密度分别是0.99、0.45、0.68和1.13 m2/m3;根长密度分别是110.33、10.58、26.64和97.56 m/m3。②4种阔叶树细根的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喜树(1.67 mm)>香樟(1.06 mm)>香椿(0.77 mm) > 桤木(0.73 mm)。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分别是62.54、49.31、81.53、287.50 cm/g和13.58、25.61、27.35、83.15 cm2/g。桤木的根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df=3, F=360.726, P<0.05)。③桤木的比根尖数、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别为1 056个/g、2.37个/cm、2.65个/cm,均明显高于喜树、香樟、香椿3个阔叶树种(df=3,F=391.659,P<0.01;df=3,F=103.857, P<0.05;df=3,F=104.617, P<0.05)。④桤木细根中全氮含量分别比喜树、香樟、香椿高33.27%、88.65%、21.93%。香椿的全碳、全磷、全钾储量在4种树种中均最高。【结论】在带状采伐的前几年,由于采伐带内阳光充足,作为阳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细根生物量密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初期,由于土层瘠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作为浅根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通过增加水平根系的分支来获取更多的土壤空间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而香樟和喜树则通过增加细根直径和垂直深度来获取土壤空间,提高获取营养的能力。由此可见,川中丘陵区的4种阔叶树的细根性状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形态特征与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形态、分布与根系活力的影响,为构建高效根区交替滴灌方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当年扦插的葡萄幼苗为试材,通过在植株东西两侧安装滴灌设备,模拟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探讨树体两侧均采用地面滴灌方式(处理1),树体两侧均采用地下滴灌方式(处理2),树体东侧为地面滴灌方式,西侧为地下滴灌方式(处理3)3种交替滴灌方式根系直径、重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的分布规律及根系活力随灌水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以处理3最大,处理2次之,处理1最小;各处理西侧的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大于东侧;处理1葡萄根系长度在土层深度0~20 cm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55%,处理2在土层深度20~40cm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49%,处理3的根长分布规律东侧与处理1一致,西侧与处理2一致;不同交替滴灌方式对不同土层深度内根系活力的影响不同,处理1在0~20 cm处根系活力最大,处理2在20~40 cm处最大,处理3对东侧土层内根系活力的影响与处理1相同,西侧与处理2相同。由此可见,处理3和处理2对根系构型的建成诱导效应优于处理1,促进根系下扎,使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更加均匀,保持根系活力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无患子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形态差异,以及氮(N)、磷(P)、钾(K)对细根生长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中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生物质能源树种无患子的科学培育提供支撑。【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 8年生无患子原料林为研究对象,对N、P、K肥料各设置 3个水平,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进行配方施肥试验,共 14个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 3个区组,共 42个处理小区,每小区 5株作为重复。分别在2015年生长季末、2016年花期前、2016年果实迅速生长期按照配比开沟施 3次肥料,2016年12月在每个处理小区选取 4株平均标准木样株,在距树1 m处分 3层(0~20 cm、≥20~40 cm、≥40~60 cm)采集林地土柱样品,研究各处理 3层土壤内的细根分布规律及细根形态。【结果】无患子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呈各土层逐层递减的规律,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fine root biomass, FRB)及根长密度(fine root length density, FRLD)是 ≥20~40 cm土层的1.51~2.52倍和1.82~2.25倍,是 ≥40~60 cm土层的6.29~13.17倍和6.03~9.31倍。无患子FRB、FRLD、细根表面积(fine root surface area, FRSA)及细根平均直径(fine root average diameter, FRAD)均随着N、P、K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平缓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细根比根长(fine specific root length, SRL)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再急剧增加而后平稳降低的变化规律。对根系促进效果最佳的N2P2K2处理在0~20 cm土层的FRB及FRLD较不施肥(CK)分别显著提高了152%和164%,≥20~40 cm土层较不施肥(CK)分别显著提高了242%和161%,≥40~60 cm土层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385%和135%。【结论】无患子FRB、FRLD和FRSA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逐层递减,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在缺P条件下施用N肥和K肥对无患子根系生长影响效果较小,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以促进无患子细根生长及生物量积累。施肥量较为充足时,无患子能够根据 ≥40~60 cm土层土壤养分资源有效性调整细根分布结构,以充分吸收养分。N和P的交互作用对FRB、FRLD、FRAD和SRL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与无患子细根生长的相关性较大。在配方施肥处理下无患子细根生长的拟合模型分析基础上建议施N肥693 kg/hm2、施P肥321 kg/hm2、施K肥432 kg/hm2。  相似文献   

18.
杨树无性系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挖掘法,对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50cm土层中,根系以水平根为主,垂直根基本消失,不定根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基本保持水平。中驻1号、NL351、T26和中驻6号的不定根总长度较大,中驻1号、中驻6号、W07和1107的不定根总数量较多,基部直径在2cm以下的不定根占不定根总数量的60%~80%。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来看,树高、冠幅、地上部干重、根重和根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冠比在0.23~0.45的范围之内;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差异性较大,最大的为T26,最小的为中菏1号;根系生理吸收效率与根冠比、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呈负相关关系,即根系冗余现象。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3时,可将20个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6个亚类。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优良无性系的进一步选育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根系生长策略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草地植物根系周转对土壤碳的贡献, 在内蒙古荒漠草地、典型草地以及草甸草地设置17 个样点, 分析总根生物量、低级根生物量和低级根占总根生物量之比随草地类型与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低级根生物量与总根生物量正相关, 低级根生物量和总根生物量都与年均降水量、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与年均温为负相关; 2) 低级根占总根生物量之比总体上呈现荒漠草原(14%)<典型草原(20%)<草甸草原(39%)的趋势, 与年均降水量正相关, 与年均温负相关, 与土壤全碳和全氮不相关; 3) 低级根生物量随土层的垂直分布规律与总根生物量一致, 在草甸草地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 低级根主要分布在0~40 cm 表层土壤中(85%以上), 而在典型草地与荒漠草地则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草地植物根系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响应温度和降水这两个环境因子; 2) 植物在水分贫乏的生境中可能通过降低对快速周转的低级根的投入来减少碳支出, 而投入更多的高级根来存储水分养分, 同时表明干旱生境中植物细根的水分养分吸收效率可能高于湿润生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板栗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木本粮食树种,结合无机肥速效性与有机肥持久性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培肥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能起到重要作用。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板栗园土壤肥力及其根系功能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板栗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以河北迁西县8 年生板栗 ‘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 ‘Yanshanzaofeng’)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按质量占比设置6个处理: ①100%无机肥(C1),②75%无机肥+25%有机肥(C0.75O0.25),③50%无机肥+50%有机肥(C0.5O0.5),④25%无机肥+75%有机肥(C0.25O0.75),⑤100%有机肥(O1),⑥不施肥(CK),采用连续根钻法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样和根样,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功能性状等指标。【结果】 ①各处理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理化性状。O1处理0~4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最高(5.97 g/kg),0~20 cm土层C1处理全氮含量最大(1.33 g/kg),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C0.25O0.75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 C 0 . 25 O 0 . 75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土壤C/N值较C1和CK处理的分别提高38.81%、11.41%;与CK相比,平均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7.48%、47.49%、32.19%;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11.23%、13.85%;土壤容重降低11.23%。②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促进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体积密度、比根长(P<0.05),且0~1 mm细根增多,各处理大小总体表现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以C0.25O0.75处理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生物量密度最高(511.24 g/m3),较CK处理增加35.42%,较C1处理增加6.00%。高比例有机肥配施明显提高了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占比。③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及根系性状指标在3个主成分上均有较高的荷载值,不同处理下土壤肥力与根系指标优劣综合排序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O1>C1>CK。【结论】 有机-无机肥配施中的C0.25O0.75处理有效提高了土壤C/N、速效养分含量,0~1 mm细根增多,提高吸收根比例,是河北迁西县板栗园的较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