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船舶压载水可以提高船舶的稳性和保证船舶安全航行,但是压载水携带的外来入侵的生物给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要在船舶压载水排放前对其进行处理以减轻危害.通过介绍目前主要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分析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外来生物的入侵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控制船舶压载水的排放以及研究较为有效的压载水治理方法是解决外来物种通过压载水入侵的有效途径.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或正在研究中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等进行比较详细地阐述,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提出最有效可行的压载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有害生物入侵性方式及灾害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已被世界环保基金(GEF)认定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犤1犦。船舶排放压载水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有害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犤2—5犦。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亿吨,一艘载重10万吨货轮携带的压载水量达到5~6万吨,平均每立方米压载水有浮游动植物1.1亿个犤2,3犦,每天全球在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就有3000~4000种犤6犦,在一个压载水舱中就有存活腰鞭毛虫胞囊3亿个,舱底的沉积物中有22500个/cm3浮游植物孢子,到目前为止被确认约有500种生物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入侵传播的,它们…  相似文献   

4.
船舶压载水导致的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航运船舶,尤其是船舶装载的压载水是传播地理性隔离有害生物的主要途径,这类传播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生态环境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该文介绍了国际航运船舶压载水情况,压载水所携带生物种类,以及可能入侵的风险和危害.总结了目前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中的各种处理压载水的方法,提出了使用风险评估系统与动态生态模型相结合,应用计算机和数学的定量分析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对压载水的生物入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危害给出定性乃至定量的评价,为我国压载水处理和生物入侵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船舶压载水引发赤潮的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船舶压载水引入赤潮生物引发赤潮过程进行风险分析,设计专家问卷评分表,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风险进行评估,该法充分利用专家经验,调和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形成简单实用的压载水引发赤潮风险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羟基自由基杀灭压载水搭乘生物的中试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的给排过程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海洋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为安全有效治理船舶压载水,采用强电离放电方法制取羟基自由基溶液,进行了杀灭压载水搭乘生物的中试实验研究.在20t/h外排压载水流量条件下,羟基自由基溶液比值浓度达到0.45 mg/L时,可以完全杀灭异氧细菌;羟基自由基溶液比值浓度达到0.65 mg/L时,可以在4 m(反应时间约1 s)长的排放管道中杀灭海洋微生物,同时改善了压载水水质.结果表明采用强电离放电方法制取羟基自由基可以有效的治理船舶压载水.  相似文献   

7.
 船舶压载水中悬浮微藻的去除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minutissima)为压载水代表生物,研究了羟基自由基致死小新月菱形藻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当小新月菱形藻的浓度为1.2×106/mL时,致死小新月菱形藻的羟基溶液浓度范围为0.81~0.91mg/L。羟基自由基对小新月菱形藻的致死机制是对细胞蛋白质、藻糖和叶绿素等大分子的破坏,使其无法再生,从而达到压载水排放的生物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船舶压载水引发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浮游生物典型检测方法的分析,对比了不同压载水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基于不同使用环境下压载水检测要求,阐述了不同环境因素下选择压载水检测形式的方法和原则.结合目前船舶压载水检测的形势和需求,展望了压载水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建议今后实践应用中需要根据压载水类型和处理要求灵活选择检测...  相似文献   

9.
船舶压载水是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1].国际海事组织已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通过压载水的船舶入侵,包括全球压载水计划和2004年2月13日实施的国际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公约.介绍几种被证明有效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做一些简单对比.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船舶压载水携带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危害公众健康问题,介绍了防止压载水污染的各种压载水处理技术措施.根据厦门港面临的船舶压载水污染威胁,提出了制定有效的压载水管理条例、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