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汉族士人与北魏政权合作关系的建立经历了四个阶段:北魏建立之前汉族士人与鲜卑拓跋部的合作为其最初阶段,北魏建立之初汉族士人正式登上北魏的政治舞台,道武帝平定河北之后汉族士人与北魏的合作关系初步建立,而太武帝神[鹿加]四年征士则标志着汉族士人与北魏全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在鲜卑、汉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北魏王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沮渠牧犍,北凉第三任凉王,沮渠蒙逊第三子.他曾任酒泉太守,后转任敦煌太守,433年继位凉王.他在位期间,遣使称臣北魏、刘宋,获封"河西王",并积极发展与柔然、吐谷浑的关系.由于牧犍荒于政务,加之北魏转略河西,439年北魏灭凉,牧犍被掠平城,卒于447年.沮渠牧犍统治北凉时期支持佛教发展,进行文化建设,北凉典籍、史著倍出,儒学和教育也得到发展.北凉的文化和宗教也对北魏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帝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交往秩序,确定和维系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并对朝贡国家采取了"厚往薄来"、"无关税"、"怀柔怀远"以及优抚朝贡使节、抚慰东王后人的政策。苏禄国对明清两朝的朝贡活动持续了三百五十多年,接受中国对苏禄国王的承认和册封,在朝贡体系下前去中国朝见,以举行臣服于明清中原中央政府的各种活动,并以此作为维系苏禄国与中原明清王朝臣服关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初唐中原移民入闽与闽台文化之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唐时期,为平定岭南地区的蛮獠之乱,唐王朝派遣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中原移民入闽,开发漳潮地区,这一事件意义十分深远。在稳定闽南粤东北的同时,经多年的播迁,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台化。闽台化根在中原,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魏书》是北齐著名史学家魏收所著的一部关于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其中的《食货志》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史著的篇章当中唯一以"食货志"命名的,它在继承和发扬《汉书·食货志》所奠定的传统"食货志"编撰内容和体例的基础上,详细客观地记载和介绍了北魏时期鲜卑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接触融合,逐渐接受中原汉族的农业和社会生产方式,逐步汉化并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这一历史进程。因此,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经济财政制度、社会生产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魏初期的皇帝宗庙祭祖制度在粗略仿照以往中原汉族政权礼制的同时,羼杂大量鲜卑民族.习俗。北魏孝文帝在对汉以来相关制度及历代儒生对儒家经典的诠释的长短、优劣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传统既有沿袭之处,也不乏创新之举:遵循儒家经典记载及汉以来传统礼制,于每季孟月举行时祭;关于椅、袷祭祖制度,孝文帝在比较郑玄、王肃有关学说基础上,舍弃郑学,遵循王学。宣武帝、孝明帝时,逐渐改变孝文帝取王舍郑的成法,改而遵循郑学。  相似文献   

7.
北魏京师洛阳与河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北魏在洛阳建都历41个春秋,以北魏京师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在复苏和发展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吸收鲜卑族和其他少娄绵优秀成分,吸收宗教及其他外来文化的数理化形成了以儒学为基础的多元经费五大以柱在河洛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8.
狮子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东汉汉章帝年间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直到清代康熙年间,西域各族向中原王朝贡献狮子的活动一直持续存在。中原王朝基本上把狮子看做瑞兽,把贡狮活动看作上天给予王朝合法性的兆示。但是,由于中原王朝在贡狮活动的经济亏损、有些国家贡狮不遵朝贡制度、士大夫"不贵异物"或"不宝远物"及"夷夏之防"的心态和不和谐的民族关系,中原王朝有时对贡狮活动采取了却贡措施。却贡措施维护了中原王朝的经济利益和权威,但也一定程度上有碍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西突厥汗国与中原诸王朝的关系应该追朔到突厥人建国以前。因此,在考察西突厥与中原工朝的关系时,仍然以突厥人开始出现于中国史书的542年为起点,以西突厥被唐所灭的659年为终点,其间是118年。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一、西突厥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第一阶段从突厥人出现在中国史书的542年起,到西突厥汗室点密576年逝世止。在这期间突厥汗国经历了土门、科罗、木杆、佗钵四位可汗。中国史书把这一时期突厥的活动都记在这四位可汗名下。然而根据突厥人自己的记录,土门之弟室点密对突厥汗国的创建是与土门齐名的。在鄂尔浑…  相似文献   

10.
吴俊平 《科技信息》2007,(24):120-121
北魏官学教育是拓跋鲜卑统治者适应中原文物制度推行汉化的重要手段,为加快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论述了北魏官学的文教政策、体制、学官与教学活动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咏洛赋"为个案,从内容主题的改变、艺术手法的改变、审美方式的改变等3个层面上分析了汉代到魏晋赋的风格的变化.以此来说明一种文体的变革和衰落是必然的趋势,后代对前代的因革才是一种文体生命得以保存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面考察唐末五代词人心态与词风的嬗变轨迹,揭示出儒道传统的丧失、家国观念的淡漠以及无可奈何的乱世心态,为五代词创作的初兴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契机。通过多角度考察认为"花间词风"早在王建时代就已完全成熟,王衍、孟昶虽不免豪侈淫逸,却与"花间词风"关系不大。南唐一代是词体创作产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雅逸好学的社会风气,词人群体的学者化,以君臣欢会、高朋宴集为主的创作氛围,共同造就了南唐词从容淡雅的诗化景象。针对前人关于五代词创作与乱世君臣荒淫生活关系的论述,明确指出:放诞荒淫本身绝难造就五代词创作的初步繁荣。  相似文献   

14.
六朝文学因其对形式美的过分执着追求,曾受到当时以及后世长达千余年的非难,但六朝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秀句"创作热潮,而六朝秀句这一文学现象,六朝文人的这种秀句创作精神对唐朝和历代中国诗歌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5.
儒学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以此为标志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儒学发展的每一段落,甚至包括其分化和遭到叛逆的段落,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或推动,导致其时古代文学思潮、热潮或特定创作倾向的产生。这种情况可大致归纳为:孟、荀尚气劝学与宏辩文学思潮;两汉经学与大赋高潮;魏晋玄学与文学尚简嗜奇热潮;两宋理学与文学尚理倾向;明代理学发展与文学思潮的演变,具体为阳明心学与小说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世俗化倾向;乾嘉学风与小说炫耀才学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两个系统,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特定联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刘秉忠及其词进行探索,认为刘秉忠想出人头地,但未必是想以为蒙古统治者服务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他为蒙古统治者服务有出于不得已的一面。刘秉忠为蒙古统治者服务与那些投降蒙古统治者的南宋官员不同,他祖籍为汉族人,他出生地为蒙古统治者占领地。刘秉忠随忽必烈征战云南、鄂州等地,保护了南宋许多臣民。刘秉忠向蒙古统治者建言,保存了汉族儒家的许多文化传统。刘秉忠的词内容丰富,他被《元名儒草堂诗余》编辑者作为此书的第一人,这似乎反映此书编辑者以蒙古高官和颂扬蒙古王朝的词掩盖追悼宋王朝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北宋学者徐积一生积极用世,身后却被赐谥处士。宋代类似赐处士号的数量明显增加,不少致仕官员与任学官者也被认定为隐士,体现出唐宋问隐逸文化的深刻变化。它表明宋廷开始改造传统隐逸文化内涵,实质是将隐逸文化的不合作内涵替换以合作,这是一种被隐逸,可称之为“赐隐”,是宋以下集权化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历东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广西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有了较大发展。隋唐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广西各民族与中原的关系,唐文化直接传播到了广西地区,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与经济的发展;边疆各族人民为丰富盛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天命思想和佛教慈悲思想影响,统治者秉承汉代遗风,以政府行为为主,通过安置流民、赈灾济荒、医疗救恤、社会养老、军人优抚等手段来实现社会保障。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社会弱势群体,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