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从孝文化的历史实践、文本义理、现代价值及弘扬等层面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了孝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急迫性,彰显了孝文化所表征的原典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感师专学报》2008,(1):F0002-F0002
2007年10月19日,“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韩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绝大多数长期从事孝文化研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1):F0003-F0003
2006年12月20日,由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与孝感市《孝文化研究》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暨“中华孝文化研究征文评奖活动”颁奖大会在孝感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孝感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
时贤聚孝乡,宏论扬孝道。2009年10月16—17日,“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孝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孝感学院承办。这是自2007年以来在我校召开的第三届孝文化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问题:应该怎样继承、创新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从创造哲学的角度看,孝文化的创新,应包括孝文化内涵的创新,孝文化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的创新,孝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经济条件下,城市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城市竞争的战略重点。孝感市具有浓厚的孝文化底蕴,以孝文化为基点,培育孝感市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孝感市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育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应以孝文化为基础,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形象;发掘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产业;弘扬孝道,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城市;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文化保护机制等方面为重点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沂蒙精神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卓越继承;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群体意识的结晶,也是沂蒙人民对民族精神的系统总结.在新时代如何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需要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尤其是沂蒙地区孝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解析.以"天人感应"、"至德要道"、"扬名显亲"为主体的孝文化理论对沂蒙精神的涵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祀祖先——孝文化实践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身体力行——孝文化实践形成的社会风尚、树立榜样——孝文化中孝子孝女的孝道实践夯实了孝文化实践根基,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孝文化鲜活且系统的实践总结与实践支撑;沂蒙精神的形成实现了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完成对传统孝文化的重塑并在新时代引领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沂蒙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9.
先秦孝文化漫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尊老爱幼的感情、习惯、事实,对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殷商时代有了孝的概念,但还没有孝的具体内容。周时孝的观念已基本完备,对后世影响巨大。孔子继承前代孝的观念并加以发挥,具体提出了九条规范,并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先秦思想家们虽然不是一致同意以孝治理天下的理论,但对孝,却是共同赞美的。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其巨大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衰减,承载孝文化的载体却可能在其间丧失,以致影响孝文化的传承。通过农村社区日常生活的环境视角发现,孝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于传统物质载体发生一定变化,但孝文化以顽强的遗传力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如家堂代替了家谱,上坟替代了祠堂和宗庙。从精神层面上看,孝意识通过文艺活动、祝寿、婚礼和葬礼等形式留存于日常习惯。即使如此人们也应该看到:孝文化的传承是有条件的,村落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氛围是重要的孝文化传承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消失,孝文化的传承将面临丧失危险。  相似文献   

11.
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窥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孝文化是孝感最具特色的文化,为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文章从理念战略、管理战略、形象战略三个方面论述了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并为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根基,构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在历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齐家治国的作用。时代的变迁需要重新认识德孝文化,该文基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纬度,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挖掘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提倡孝回归于情感、回归于家庭、回归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对弘扬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做出传统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爱精神、培养敬养意识、培养勤俭品质和培养自强精神的论断,在传承传统孝文化中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上做出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西孝爱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点在孝爱观上也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较拘泥于自然,并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亲情和孝伦理,其孝爱观念比较拘泥于血缘关系.相比而言,西方思想文化更加具有超越性,并且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其孝爱观念并不拘泥于血缘关系,但容易导致亲情的冷漠.中西孝爱观念可以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倡导孝文化,不仅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政治统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孝文化还发挥着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和提供社会保障等多重经济功能.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孝文化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双重条件,正确认识孝文化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是挖掘其积极作用,逐步消除其消极作用的关键.孝文化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不能直接移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孝文化将在构建和谐的家庭经济关系和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早期儒家理论中,孝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应如何看待儒家的孝文化?应如何在新时期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从儒家孝文化的传统内涵出发,通过"孝"的原初意义,论述了孝文化是当代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儒家孝文化思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包含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等理念,体现时代性与文明性,民主性与平等性,科学性与和谐性等特征。要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应坚持普适性和民族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先进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进,传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等原则,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精神,重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强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制定孝道法律规范,促使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孝文化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于晓梅 《科技资讯》2010,(6):232-23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分析,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孝"观念的阐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以促进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上的多功能使得“孝”成为汉语史词汇库中较为能产、活跃的词根之一,《汉语大词典》收录150个“孝”系同素词,这个“孝”系词族反映了“孝”文化的若干特点。具体来说,“孝”字本义的个体自发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三类词的产生:“孝”的本体、行为及感情心性用语。此后随着这一行为的社会化和仪式化,“孝”逐渐引申出社会评价功能和规约功能,并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20世纪后“孝”系词数量的锐减反映了“孝”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