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湿度定义为干、湿球温度差为3℃、光照强度10000—12000lx、光照周期14L:10D条件下,探索饲养温度(X:24—36℃)之变化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4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力(Y)的影响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活力指数随着饲养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温度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函数式为Y=0.3327—0.0068X;与羧酸酯酶(CarE)活力的为Y=3.1278—0.0780X。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氯氰菊酯和锐劲特及其混配药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胃毒作用。测定的结果为氯氰菊酯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_(50)是104.40mg/L,锐劲特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_(50)是7.78mg/L,证实了锐劲特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比氯氰菊酯高。氯氰菊酯:锐劲特分别按5:6、2:1、5:1的质量比制成的混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9.65mg/L、25.14mg/L、23.24mg/L,共毒系数分别为139.17、80.80、145.92,其增效倍数分别为0.40、—0.19、0.46,可见其中两种混配有增效作用,其中氯氰菊酯:锐劲特为5:1的混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及毒杀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小菜蛾(Plutella zylostella L.)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害虫,其抗药性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农药成为了国内外农药开发的主流.报道了从废弃的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中分离到的银杏酚酸对小菜蛾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实验采用皂化和酯化反应及柱层析方法从银杏外种皮中分离获得银杏酚酸,并对1~3龄小菜蛾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生测结果表明银杏酚酸对小菜蛾有较好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当处理的质量浓度为6.25mg/L时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在24,48h后分别达到77.8%,94.7%以上.处理时间达到48h时,1~2龄幼虫的LC50为1.31mg/L,3龄幼虫的LC50为6.07mg/L.这表明了银杏外种皮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将为今后新型植物农药的开发和银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锐劲特和除尽对小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锐劲特对2龄幼虫的LC_(50)值为20.19 mg·L~(-1).LC_(95)值为66.90mg·L~(-1).对4龄幼虫的LC_(50)值和LC_(95)值分别为21.31,85.82 mg·L~(-1);锐劲特对小菜蛾的毒力高于除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小菜蛾的防效差,除尽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锐劲特50 mg·L~(-1)浓度下防效可达到98.6%,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virus,PxGV)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酚氧化酶(PO)和保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体病毒感染后,虫体内PO活力与对照组相比相对升高.对照组虫体内PO活力一直随日龄增大而下降;感染组虫体内前3 d PO活力也随日龄增大而下降,第5天降至最低点,第6天后又反弹升高.PxGV感染对虫体3种保护酶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对照组和感染组虫体中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同时,感染组虫体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之下,PxGV感染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是研究害虫抗药性、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重要实验昆虫。为了获得大量发育整齐的实验昆虫,应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筛选小菜蛾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以世代总存活率为目标函数获得的优化配方为:每100g人工饲料中,麦芽粉4.33g、蔗糖4.5g、菜叶粉5g、干酪素3g。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用该优化配方饲养小菜蛾,幼虫期8.55d,蛹期4.5d,化蛹概率0.736,羽化概率0.905,存活率和发育速度与自然饲料的相似,存活比较稳定。20头蛹质量为100.30mg。成虫行为正常,雌虫平均寿命9.8d,雄虫13.7d。每雌产卵量123.50粒。该饲料配制简单,成本低廉,饲养过程中不必更换饲料,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7.
单头饲养斜纹夜蛾增殖S1NPV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人工半合成饲料大规模单头饲养斜纹夜蛾幼虫,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不同接种浓度、接种龄期、饲养温度以及不同饲料的比较,遴选出当3龄幼虫接种的病毒浓度为3.85×10^5PIBs/mL,4龄幼虫接种的病毒浓度为3.85×10^7PIBs/mL时,病毒产量最高,4龄幼虫接种增殖病毒的最适温度为24-27℃,人工半合成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效果优于天然饲料,同时,罹病虫尸热处理瑟其病毒产量之间,有显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毒死蜱对不同蔬菜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影响,以黄瓜、莴苣、甘蓝作为试验种子,采用水培法,将已催芽的试验种子暴露于一系列浓度的毒死蜱(乳油剂型)溶液中,测定种子的株高抑制率和根伸长下降率。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黄瓜、莴苣、甘蓝种子生长均有一定的毒性。同一浓度水平下,黄瓜、莴苣、甘蓝3种试验种子株高和根伸长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均为根伸长〉株高。3种蔬菜种子株高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为黄瓜〉甘蓝〉莴苣,根伸长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为黄瓜〉莴苣〉甘蓝。480g/L的毒死蜱(乳油剂型)对黄瓜、莴苣、甘蓝株高的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性”,对黄瓜、莴苣、甘蓝根长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RT-PCR技术,从小菜蛾幼虫总RNA反转录产物中扩增出泛素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将一段体外合成的与小菜蛾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A52同源的dsRNA注入四龄幼虫体内,以抑制小菜蛾UBA52基因的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72 h后沉默组小菜蛾幼虫体内UBA52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本实验成功沉默小菜蛾泛素基因,此RNAi干扰体系的建立为利用此技术分析小菜蛾及其他昆虫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取食芋、甘薯、白菜和空心菜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4龄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溴虫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虫腈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龄期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取食的4种寄主植物中,斜纹夜蛾4龄幼虫对以上5种药剂敏感性最高的均为甘薯,敏感性最低的均为芋,取食白菜和空心菜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2—4龄幼虫随龄期的增加,药剂敏感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用苦瓜叶正丁醇萃取液的3个质量浓度梯度(0.001、0.002、0.004mg/L)处理小菜蛾幼虫.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液对小菜蛾幼虫的取食及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随着萃取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菜蛾幼虫的取食量逐渐减少,表现出很强的拒食作用,特别是萃取液质量浓度为0.004mg/L时,24h的拒食率达到90%以上.同时小菜蛾幼虫的POD和CAT活力水平显著提高,表明试虫体内的保护酶体系在萃取液的影响下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2.
采集福建省 7个地市的小菜蛾于室内饲养 1代 ,用浸叶法测定其 3龄幼虫对杀虫毒素 Bt A及其单体组分即苏云金芽孢杆菌 (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 (Avermectin B1)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 ,Bt A对不同来源的小菜蛾处理 4 8h的 L C5 0变化范围是 0 .80 - 4.6 7μg/ m L ,与室内种群的 L C5 0比值是 1.18- 6 .85 ,其中以福州、泉州和厦门的 LC50 比值较高。Bt的 L C50 变化范围是 2 .4 2 - 2 3.82 μg/ m L,与室内种群的 L C50 比值是 1.2 2 - 11.97,其中以福州、莆田和厦门的抗性较高。阿维菌素的 LC50 变化范围是 0 .6 6 - 2 .0 0 μg/ m L,与室内种群的 LC50 比值是 1.5 8- 4.70 ,其中福州、莆田和南平的抗性较高。不同地区小菜蛾的繁殖力则无显著差异 ,均在 2 2 0粒 /雌左右。  相似文献   

13.
用定浓度、定时间、定虫数添毒法测定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毒力,菜苗饲养的LD50为3.384×10-4,饲料饲养的LD50为3.008×10-4。从田间采回不同防治区的4龄幼虫和蛹饲养成成虫,观察逐日产卵量,得出综防区、病毒区、化防区、Bt区和对照区,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7,149,208,275,218粒/雌,在方差分析中,Bt区、化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病毒区和综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有显著影响,而Bt、顺和菜所用杀虫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Bt A是由 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制成的 ,对小菜蛾幼虫作用方式与阿维菌素相似 ,主要表现为胃毒和触杀作用 ,但效果比阿维菌素好。当用 1mg/m L溶液触杀处理小菜蛾 4龄幼虫背板 72小时后 ,Bt A引起的小菜蛾死亡率为 36 .7% ,显著高于阿维菌素的 2 0 .0 % ,而 Bt伴孢晶体几乎没有触杀作用。 Bt A、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胃毒 4 8h的 LC50 分别为 :0 .0 136 mg/m L、0 .0 0 5 9mg/m L、0 .72 74 mg/m L。  相似文献   

1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和LC MS/MS技术,对在溴氰菊酯胁迫下的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四龄幼虫的泛素化蛋白(Ubiquitinated protein)的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与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品系里的泛素化蛋白表达量有显著差异.本实验成功证明了在药剂胁迫下小菜蛾泛素化蛋白存在表达上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分析昆虫细胞中泛素的功能及其对昆虫生理、生化和环境胁迫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草麻黄提取产物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提取液处理浓度为500g/L时,氯仿、甲醇、乙醇、丙酮和石油醚的提取物可引起小菜蛾幼虫死亡,其死亡率分别为82%,64%,62%,48%,46%,且都随提取物浓度的降低而减小;5种溶剂的提取物对小菜蛾的卵都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作用最强的为高浓度(500g/L)的氯仿提取物;卵的孵化率随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提取物对小菜蛾的初孵幼虫具有一定的杀死作用,当浓度为500g/L时,氯仿提取物可引起90%的小菜蛾初孵幼虫的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中华草蛉对刺槐叶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2,25,28,31,34℃条件下研究了中华草蛉1,2,3龄幼虫对刺槐叶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对实验结果分别用经典的Holling-Ⅱ圆盘方程和汪世泽Holling-Ⅲ改良新模型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较好。根据拟合模型参数分析,在实验温度从22℃到34℃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中华草蛉1~3龄幼虫对瘿蚊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先增加后下降。其中,在25℃时中华草蛉幼虫对瘿蚊幼虫的最大捕食量最大,分别达到了7.5832,10.166 7,31.446 5头。  相似文献   

18.
福州地区田间小莱蛾Plutella xylostessa L.已对水胺硫磷、克百威、敌敌畏和三唑磷产生高抗,抗性倍数分别为23.52、28.41、16.06和23.43倍.抗性小菜蛾幼虫体内AchE的Km和Vmax值分别为敏感185和0.63倍.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敌敌畏对敏感小菜蛾AchE的Ki值分别为抗性的58.75、30.33、198. 87和36.32倍.作者认为AchE对有机磷及氨基甲酸敏感性的降低应是小菜蛾对该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配方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分别用来饲养稻纵卷叶螟,以筛选出适合饲养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料。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大于80%,光照条件大于14 h的条件下,其中饲料D、E、F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只能完成二龄发育,少数幼虫存活到三龄或三龄以上;饲料C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也只能完成三龄发育;而饲料A和B饲养的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能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存活率分别为26.17%和36.40%,接近对照组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存活率36.67%,且蛹质量和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幼虫历期延长4~6 d、化蛹率下降8%~9%、羽化率下降11%~12%。  相似文献   

20.
斜纹夜蛾NPV染病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分别是32.85,33.48,34.22,31.75℃.1~6龄染病幼虫的取食最适温分别是26.5,25.57,27.90,27.82,29.01,28.85℃.建立了1~6龄染病幼虫取食白菜量的温度依赖模型,死亡速率模型,以及依赖于温度和SlNPV饲食量的发育速率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