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21世纪,世界范围内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的争霸战正愈演愈烈,全球乃至中国也掀起了一场“军备”竞赛。在全球市场上,新能源汽车20年之战的焦点逐渐明确,混合动力车已被普遍认为是迈向氢动力车的最佳过渡产品,与纯电动车和乙醇燃料车相比,不会涉及油料供应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改变,方便市场推广和使用。混合动力车在工作原理上与氢动力车有内在联系,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很好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
田园 《广东科技》2011,20(23):52-53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进一步扩大,能源危机和空气污染日益凸现出来,成为阻碍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节约能源且绿色智能的新式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走向。目前各大汽车制造商在替代能源和新动力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油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世界节能环保汽车的前沿技术之一,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一汽新能源汽车开发一开始就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平台,专注于高节能、低减排和高技术含量的强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与现有的微、中混合技术相比,技术优越性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正>概念与意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发展现状与问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的电动汽车包括三类: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主要汽车强国研发及推广应用的重点。本文从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等角度阐述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并从市场、技术、政策、充电设施、商业模式等方面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现状剖析和前瞻性技术预判,分析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2012,(8)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艳 《甘肃科技》2014,30(15):54-56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混合汽车的动力系统尤其发动机在混合动力汽车(HEV)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是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所以,对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很多厂商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节能汽车的大旗。对氢、生物乙醇、天然气和高度混合动力等新能源的追求,固然体现了人们在汽车环保方面的愿景。然而一些技术壁垒和高昂的制造成本,却使得新能源汽车距离市场较远。当前,造普通消费者负担得起的节能汽车,是摆在每一个汽车厂商面前最现实的问题。而一些低成本的汽车节能技术、产品,构成了现阶段汽车节能减排的最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材料的开采和大量使用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石油等能源材料的不可再生性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迫切的在寻找一种替代能源来用作汽车动力。在此情况下全球各个研究小组都致力于汽车动力电池的开发,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各种混合动力汽车。而用作汽车的动力电池更是决定汽车的动力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07,(1):8-12
打破汽车结构的未来智能行走机器;丰田i-swing概念车——人情味十足;尼桑PIVO概念车——不得不爱的super小可爱;搭载了混合动力的发动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上海经信委     
《华东科技》2012,(9):10-11
@经济和信毫化在线新能源将改变未来的汽车工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其电池容量相对较大且可外部充电。纯电动续驶里程50公里左右.电池电量耗尽后再以混动模式行驶。它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完美组合,不受续驶里程的限制,节油率大于50%,可是车主们的福音哦。  相似文献   

12.
张闻庆 《科技资讯》2011,(28):42-42
本文主要介绍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及别克君越与丰田普锐斯两款我国市场正在销售的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在电动系统上比较。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世纪中,我们将会选择驾驶氢动力汽车吗?越来越多的专家相信我们会选择氢汽车。一些人认为在未来的25年内,新西兰的基于氢燃料电池的使用率将增加50%。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我们要对世界环境进行保护。我们驾驶的氢汽车,经由燃料电池装置,可以将氢气转为水蒸气,从而产生动力。测试表明,氢动力汽车的排放污染为零。  相似文献   

14.
从加油到充电,电动汽车的链条之长使得各个行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未来如何将取决于国企能否利益割爱、民企能否做活、外资如何动作。4月19~28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新能源汽车成为主力阵营。国产品牌奇瑞、比亚迪都尽全力展示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丰田、本田和福特等海外车企则或带来可以量产的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热”得好像明天就能够满大街都跑着电动车了。所有的厂商都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到了混合动力、电动车的研发上。但是,基本的事实是,仅仅有汽车生产厂商的努力远远不够,新能源汽车社会的到来要取决于更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相似文献   

17.
低排放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常规汽车、代用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排放特性,发现以传统的汽油机和柴油机为动力的汽车对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为了环境保护和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代用燃料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是解放汽车排放、噪声和能源结构问题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采用第二代技术的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可充分发挥气体燃料的优点,达到满意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低的排放指标;混合动力汽车把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是近期较理想的汽车发展模式;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零排放的理想汽车。  相似文献   

18.
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具备串联式和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但单模功率分流混合动力汽车会产生较高的电损耗。提出一种双模功率分流机构以改善单模功率分流机构的电耗高的缺点,不同于传统多行星齿轮组和多离合器的双模功率分流机构,仅包含单行星齿轮组,利用同步器进行模式切换。使用基于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的后向仿真方法,以燃油经济性为目标,对该功率分流机构和丰田混合动力系统(THS)进行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能量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丰田混合动力系统,提出的功率分流机构能降低电损失。  相似文献   

19.
魏阙  戴磊 《创新科技》2015,(2):34-36
吉林省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支持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关键技术、纯电动汽车开发关键技术、汽车节能与低排放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前途尚不明朗,错误的产业发展策略有可能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技术预见不仅可以对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更能够对市场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发展政策环境等的发展动向做出预期.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开展技术预见工作的必要性和吉林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基础,总结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预见需要注意的问题.结论对于将来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预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未来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电气化交通运输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未来能源安全、缓解能源紧缺、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共同行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多产业融合的特点.基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汽车产业融合与变革趋势,从六个方面提出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热点.围绕高效节能、安全舒适、全气候目标,提出产业融合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十大核心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大数据体系的助推下,新能源汽车将加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