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晋阳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原市晋阳湖湿地的草本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湿地的草本划分为7个群丛类型.分类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植物的群丛类型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以后晋阳湖的研究和改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群落进行了植被数最分类与排序分析.TWINSPAN分类将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87个样方109个种划分为11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群丛的特征.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是决定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长治漳泽水库湿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治湿地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湿地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分别位于土壤水分含量不同的地区。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土壤湿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水分条件是影响该地植物群丛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的米拉山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法对米拉山东西坡10个海拔带的45个植物样方进行分析,同时对米拉山东坡与西坡的群落结构特征和转换后的物种丰富度(TSR)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进行了比较。TWIN-SPAN分类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植被可分为6个群丛,与DCA排序结果不甚对应,西坡植物被分为8个群丛,与DCA排序结果基本一致。东西坡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差异很大,东坡植被自然带较高,西坡植被自然带较低且植被类型复杂;东西坡TSR的海拔梯度格局也有很大差异,东坡高海拔带TSR最高,呈现出随海拔升高TSR升高的趋势,西坡高海拔带TSR最低,呈现出随海拔升高TSR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山西大同永定序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生态关系进行研究,将该矸石山81个样方划分为13个群丛,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类型及优势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样方的DCA排序和优势种的DCA排序说明了矸石山表层养分含量、坡向是影响自然定居植物群落分布和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81个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DCA第一、二轴的特征值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了表层养分含量、坡向对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TWINSPAN和DCA对太行山南端野皂荚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野皂荚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是野皂荚+荆条-中亚苔草+荩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中亚苔草+荩草群丛、野皂荚+荆条+毛黄栌-冰草+中亚苔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白羊草+冰草群丛、野皂荚+荆条+小叶鼠李-中亚苔草+荩草群丛和野皂荚+毛黄栌-中亚苔草群落.样方和种的DCA排序结果表明,样方的DCA第一排序轴表明决定群落分布的是坡向,从阳坡过渡到半阳坡;种的D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了物种生活型的变化,即由中生植物为主过渡到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样方和种的DCA的第二排序轴生态学意义不明显,主要是研究区域尺度较小,群落异质性不明显所致.  相似文献   

8.
大凌河朝阳段滨河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用等级分划分类法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大凌河朝阳段滨河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对各样方的基本情况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大凌河滨河植被有1个植被型,7个群系,30个群丛;其中有2个主要群丛,其他群丛则分散于这2个主要群丛之中。  相似文献   

9.
根据群落调查的结果,对雅江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分别进行了双向种指示法(TWINSPAN)分类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结合实际将保护区植被分为21个类型.利用DCA排序探讨了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水份是影响保护区群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组成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坡向对群落分布影响较大,同海拔阴坡、阳坡植被差异较大,表现出几种群落类型的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0.
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鹅耳枥林的聚类和排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等级聚类、极点排序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法,对蟒河自然保护区的鹅耳枥林进行分类和排序。等级聚类法将保护区的鹅耳枥林划分为四个群丛。极点排序和主成分分析较好地反映了群丛所在地的温度、土壤水肥状况的梯度变化,及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鹅耳极林是原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它在蟒河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性分布是种群本身特性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京西百花山植物群落数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京西百花山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将百花山50个样方分为10类,代表10个群系.DCA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并且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群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第1轴明显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水热梯度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坡向的变化趋势;而第2轴则反映出海拔的梯度变化,表明群系所在地的海拔是决定群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临汾涝河巨河水库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涝河﹑巨河水库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典型取样79个,用TWINSPAN进行数量分类.结果显示:涝河水库湿地植物种类共64种;巨河水库湿地植物种类共57种;TWINSPAN分为16个群丛.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临汾涝河﹑巨河水库湿地植被表现出水生植物较少,旱生和旱中生植物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拉萨市巴嘎雪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采用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巴嘎雪湿地34种主要植物隶属18科32属,其中常见的种有芦苇、肉果草、嵩草、杉叶藻、狐尾藻、水毛茛、矮嵩草、荸荠、西藏粉报春和甘肃马先蒿等。DCA分析表明,26个样方分为三个主要组合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境类型;34个植物物种分为三种主要的群落类型并与CCA排序分析基本一致。CCA排序分析反映了巴嘎雪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随着环境变化趋势形成不同物种为代表的三个群落,并且CCA分析确定了影响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水位变化、电导率和小生境变化(小丘、积水等)等。  相似文献   

14.
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数量生态学分析. TWINSPAN分类将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分为14个类型和10个类型,分类的结果与林分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DCA排序将不同林分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都分为了4个生态类型, 其中,灌木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是光照和水分,而草本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则是水分. 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不是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有Gleason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相似文献   

16.
浙江泰顺乌岩岭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当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双向指示一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等级分划分类和排序方法,运用群落内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对浙江泰顺乌岩岭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将7个样地划分为三组。其排序图较好反映了群落沿海拔高度和湿度梯度的分布格局。说明TWINSPAN和DCA对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