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米CaCO3改性丙烯酸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制备纳米CaCO3复合涂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经不同改性剂改性制得的纳米CaCO3粉体在丙烯酸树脂中的分散工艺,制备了纳米CaCO3复合丙烯酸树脂浆液.探讨了不同纳米CaCO3和不同分散剂及其用量和丙烯酸树脂用量等因素对纳米CaCO3在丙烯酸树脂中分散性的影响,并优化出了最佳分散工艺条件:适合于在丙烯酸树脂中分散的纳米CaCO3是WO-12,丙烯酸树脂、纳米CaCO3和分散剂BYK-110质量配比为16:16.7:1.考察了纳米CaCO3复合丙烯酸浆液的贮存稳定性,并用TEM对其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得的浆液稳定性好,且纳米CaCO3在其中为纳米级分散.用该浆液制成的纳米复合涂料,与传统涂料相比其耐光性、耐水性、自洁性和贮存稳定性等显著改善.最后,用SEM对涂料进行了表征.图2,表5,参8 相似文献
2.
AA改性纳米CaCO3/聚丙烯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丙烯酸(AA)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通过DSC研究改性纳米CaCO3,PP中PP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结果表明纳米CaCO3对PP有异相成核作用,加入纳米CaCO3可使PP结晶温度提高,对熔融峰温影响不大,但能诱导β-PP晶的形成,熔融曲线上出现双峰。随从用量增加,PP的结晶温度和β-PP熔融峰的强度都提高。DCP存在下,能进一步提高了AA改性纳米CaCO3/PP的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纳米聚丙烯酸酯微乳液改性纳米CaCO3在聚氯乙烯(PVC)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添加了改性纳米CaCO3的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纳米CaCO3的表面性质由疏油性变为亲油性;改性后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与PVC基体结合良好;添加改性纳米CaCO3的PVC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明显优于添加未改性纳米CaCO3的PVC. 相似文献
5.
纳米CaCO3粒子对PMMA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DMTA技术研究了纳米CaCO3粒子对PMMA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纳米CaCO3粒子对PMMA材料的储能模量、阻尼和力学状态转变点有明显影响,有助于提高PMMA材料高温段动态力学性能和扩大力学状态稳定区间.这表明用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这一新的表征手段,能更有效地表现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基动态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和效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动态力学分析对PC/PS/纳米CaCO3和PC/PS/包覆纳米CaCO3复合材料物理老化前后PS相的玻璃化转变、β松弛及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aCO3有利于PS相的分子链段松弛运动,PC/PS/纳米CaCO3复合材料PS相的Tg、损耗模量峰温和β松弛温度下降;包覆纳米CaCO3增加相界面间相互作用,PC/PS/包覆纳米CaCO3复合材料PS相的Tg、β松弛温度、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峰温均较PC/PS/纳米CaCO3提高。随着物理老化时间的延长,PC/PS及复合材料PS相的Tg和β松弛温度提高,松弛热焓ΔH增加,其中,PC/PS/包覆纳米CaCO3的提高幅度较小。物理老化使得PC/PS/纳米CaCO3的存储模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聚丙烯酸酯乳液和纳米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对纳米CaCO3进行改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改性纳米CaCO3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CaCO3由亲水疏油性变为亲油疏水性,纳米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与纳米CaCO3粒子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包覆到纳米CaCO3粒子表面. 相似文献
8.
纳米CaCO3/聚丙烯的结晶熔融多峰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纳米CaCO3/PP和改性纳米CaCO3/PP的非等温和等温结晶的多熔融行为。结果表明纳米CaCO3明显提高PP的结晶温度,诱导PP形成β晶。反应性单体改性纳米CaCO3/PP的结晶温度进一步提高,但对β晶熔融峰强影响不大。而在引发剂存在下反应性单体改性的纳米CaCO3/PP,促进β晶的熔融峰强明显增强。PP出现双熔融峰与PP形成β晶或者在等温结晶时形成两种不同形态有关。结晶温度提高,双峰移向高温;纳米CaCO3/PP的高温熔融峰高比低温熔融峰的高,但改性纳米CaCO3/PP在较高结晶温度时,高温熔融峰高反而比低温熔融峰的低。延长等温结晶时间对熔融峰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针状纳米CaCO3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用液相法制备的纳米CaCO3粉末分别用XRD,TEM,IR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制备的纳米CaCO3呈针状,且分散性较好,为六角晶系的方解石结构.纳米CaCO3粉末的三个IR吸收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蓝移,其中以1 437.3 cm-1处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最为明显,达30cm-1.同时,此吸收峰还出现了宽频带强吸收现象.文中对纳米CaCO3粉末红外光谱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CaCO3改性前后及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达到了纳米级的分散,对PVC复合材料有显著的增韧作用,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41.2kJ/m2。此外,还研究了纳米CaCO3-PVC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电石渣为原料 ,制备纳米碳酸钙 .研究制备过程中原料浓度、气体浓度、气体流速、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添加剂用量等对产品粒径及晶型的影响 .采用 TEM、XRD等手段对颗粒形态与结构进行表征 ,纳米碳酸钙平均颗粒粒径约 5 0 nm,晶粒平均尺寸约 30 nm,为方解石型 . 相似文献
12.
石墨/丙烯酸树脂电磁屏蔽涂料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水溶性丙烯酸树脂为基体,导电石墨为导电填料,通过高速分散制备电磁屏蔽涂料的体系中分别加入曲拉通X 100、OP-10、聚环氧乙烯基醚、阴离子型聚丙烯酸等分散助剂及钛酸酯偶联剂,采用不同共混工艺,希望改善石墨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能,从而赋予涂料较高的电磁屏蔽效能;采用正交实验法,甄选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优导电填料用量、分散助剂及共混工艺.结果显示,该体系的最佳配方为:导电石墨用量为树脂重量的40%,分散剂种类为OP-10,分散剂用量为石墨重量的10%;共混工艺为偶联剂干法预处理;所选用偶联剂对实验影响相当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R/S PLUS黏度计研究了水性环氧树脂/水性胺加聚过程的流变性能,讨论了水性胺(HF或HG)、温度和时间对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HF和HG能有效地与水性环氧树脂产生加聚反应.升高温度,初期30 min的黏度是先降而后快速上升;延长时间黏度先升而后趋于一平衡值.水性环氧树脂、水性胺及加聚产物都是非牛顿流体,其流变行为随温度、时间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且符合Herschel Bulkley和Casson流变模型.并用动态力学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了固化膜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在超声波存在条件下,初始碳化温度、Ca(OH)2乳液浓度、CO2流量对合成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具有强化纳米碳酸钙合成反应过程的作用,能够改善反应体系的传质、传热效果,大大提高溶液中钙离子的过饱和度,诱导碳酸钙迅速均匀成核;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碳化过程的最高初始温度可以提高5℃,从而能够缩短合成反应时间,提高合成效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制的超声合成反应器,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稳定地制备出了20~30 nm的纳米碳酸钙粉体;实现了利用超声波进一步细化、均匀化合成纳米碳酸钙产品的目的,使制备的纳米碳酸钙产品的质量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5.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几种晶形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目前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郭延红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6(4):76-80
实验指出由煤粉、水、油组成的三元料浆是一种复杂的固—液分散体系,表明其属于非牛顿流体中假逆性流体。煤的结构与性质是影响该体系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型高固体分丙烯酸树脂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固体分功能性丙烯酸树脂,研究了单体组成及用量、引发体系、反应温度与时间对树脂性能的影响.这种新型树脂提高了对颜料的润湿分散性能,用其配制的涂料所得的漆膜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8.
19.
丙烯酸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低分子质量、窄分子质量分布的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工艺,所合成树脂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6000~10000,分散度范围为1.8~2.1。讨论了各主要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合成树脂的结构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由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制得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减水剂。它具有优异的调节混凝土坍落度的效果,而且减水效果也好,原料易得,合成条件简单,是一类有发展前途的减水剂。当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3:1,分子量为4000左右,使用量为0.9%时,减水率可达22%以上,而坍落度最大可达24.5cm,且经时损失非常小,60分钟后的坍落度损失值仍小于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