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中,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孔尚任的反思对象。《桃花扇》通过对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的塑造,不仅表态地呈现出无行人的三个层面,还形象地演示出人变异的动态进程。仗义轻利、轻知重行、人格完事的人是作心中理想的人形象。孔尚任思索人问题时有深刻也有迷茫。  相似文献   

3.
艺术结构是戏曲叙事美学的重要范畴,戏曲作品的结构精当与否,是直接影响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歌唱不已的一个主题,但经过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文化中爱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这种差异出发,结合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以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1-44
清代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文人一方面深感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困境,借《桃花扇》抒发自己的伤世情怀,另一方面,对《桃花扇》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李香君的气节风骨感动不已。在清代后期,《桃花扇》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特别是《桃花扇》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高涨,革命者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合众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曾有多位艺术家和剧作家以京剧改编和演出《桃花扇》。汪笑侬改编的剧作《桃花扇》曾在舞台上搬演过,但脚本未能流传下来。《申报》登载的该剧的广告是对该剧的剧情记载最详细的文献史料。贾璧云(1890-1941)曾以京剧编演《桃花扇》,剧名改作《侠妓桃花血》,分前、后两部(或称头、二本),多次演出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朱双云(1889-1943)编创的京剧《桃花扇》的剧本曾经出版过,但已佚失。1935年10月,该剧曾在武汉天声舞台由来自上海的毛家班和武汉本地的标准平剧团共同演出过。  相似文献   

7.
《大浴女》对爱情、婚姻与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浴女》这部作品中,铁凝探讨了人类的爱情,婚姻与性,阐述了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完善结合的观念,她认为,爱情是相互关心,永远默契,性爱和婚姻的基础是爱情。  相似文献   

8.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子弟书"取材于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与《长生殿》传奇以表现"真情"为主旨不同,"《长生殿》子弟书"表现了人生的失意,反映了社会地位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旗人群体在八旗制度逐渐衰亡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生悲凉的体认,这在"《长生殿》子弟书"的取材与其中所体现的繁华易逝的悲剧意识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小说是此时婚恋小说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类别。如果将此时人神恋作品按照主人公是否为士子进行分类比较,可以发现以非士子为主人公的人神恋小说表达的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相反的,以士子为主人公的作品则着重表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特殊心态。具体来说,正是由于作者和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同一,使该类作品对士子风流自赏的心态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