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高强脉冲电场(PEF)对大豆分离蛋白(SPI)溶液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高强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ξ电位、氨基酸种类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场强的不断增强,10mg/L及20mg/L的SPI溶液的ξ电位绝对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前者的ξ电位值在场强为10kV/cm时为-27.60mV(其绝对值达到最大),后者的则在场强为20kV/cm时为-32.57mV(其绝对值达到最大),此规律与SPI溶液中带负电荷氨基酸与带正电荷氨基酸的差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SPI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脉冲场强的增强先增加,而后经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较高场强下(25~35kV/cm)又有所降低.这说明脉冲电场处理对SPI溶液的作用机理在于:高强脉冲电场处理影响了氨基酸的极性和电负性,进而影响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ξ电位和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高强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SPI)溶液ξ电位和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较低场强脉冲电场对SPI溶液的ξ电位影响不大,随着脉冲场强的进一步升高,不同浓度的SPI溶液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对于浓度为10mg/ml的SPI溶液,其ξ电位值随场强的增大不断减小;而对于浓度为20 mg/ml的SPI溶液,其ξ电位值随场强的增大出现明显的波动,当场强为20 kV/cm时其ξ电位达到最高。考察溶液中氨基酸组成的极性与电负性,发现经20 kV/cm场强处理后,蛋白质溶液中极性氨基酸增加了70.36 mg/100g,且负电氨基酸增加量大于正电荷氨基酸增加量。SPI溶液表面张力随着脉冲场强的增强先增大,然后呈减小趋势。这一结论解释了脉冲电场处理对SPI溶液的作用机理在于:PEF处理影响了蛋白质溶液氨基酸的极性及电负性,从而影响到双电层电位差和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强度电场对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雀麦种子5min,实验测定电场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kV/cm-5.5kV/cm场强范围,不同强度电场处理雀麦种子5min后,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kV/cm和1.5kV/cm电场处理条件对于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果最明显,1.0kV/cm、1.5kV/cm、2.5kV/cm、3.5kV/cm和4.0kV/cm则只对幼苗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高压脉冲电场(PEF)提取生产绿茶汤的最佳工艺条件,以茶多酚提取率为指标,用PEF提取技术生产绿茶汤,分别研究电场场强、脉冲个数、脉冲频率和料液比等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得出单因素适宜范围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响应面实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PEF提取生产绿茶汤的最优条件如下:电场强度37kV/cm、脉宽2.5μs、料液比为1:30、脉冲个数10个、脉冲频率2700Hz.  相似文献   

5.
聚苯胺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聚合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mol/L硫酸作为介质,扫描速度为100mV/s.扫描电位为-0.2~0.8V,用循环伏安法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膜电极上实现了苯胺的电化学聚合。结果表明复合膜的生成、峰电流的大小受溶液浓度、扫描速度以及扫描电位的影响,成膜速度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加快,但膜稳定性降低,峰电流随扫描速度和电位增大而提高,可逆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多肽聚集物的组成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聚集作用,以及参与聚集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SE—HPLC分析显示,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降解产物大部分为分子质量小于6.5ku的小分子组分,聚集物主要由这些小分子组分组成.聚集物可溶于脲素、盐酸胍或SDS,而难溶于β-巯基乙醇.氨基酸分析显示聚集物中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高于SPI.说明疏水相互作用是聚集物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氢键、静电引力参与稳定聚集物的结构,而二硫键很少参与聚集物的形成.文中还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角度,探讨了SPI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多肽的聚集机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简单电解质离子强度对孤东4^#原油油滴表面ξ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滴表面℃电位绝对值并没有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是在一定离子强度下出现了极大值或极小值,油滴表面同电荷离子的吸附作用、扩散层中离子交换作用、较高电位下的松弛阻滞效应以及油滴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极化作用等都可造成上述现象的发生,但同电荷离子的吸附作用是影响油滴异常电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较高离子强度条件下,电解质对双电层的压缩作用增强,油滴表面ξ电位绝对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加持续下降.说明对原油乳状液体系,经典双电层理论只适用于离子强度较高、双电层厚度较小的体系,这一结论将对双电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不同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和高压脉冲电场以及两个电场联合作用对南美白对虾幼虾进行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幼虾在少氧状态48h成活率和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一定的电场辐射可以改变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抗逆性,其作用效果与电场的类型和频率都有关,且适当提高频率作用效果会更好。实验发现在高压静电场(场强:4.0kV/cm,作用时间:4min)与高压脉冲电场(场强:1.5kV/cm、频率:120Hz,作用时间:4min)联合作用时,效果比电场单独作用时要好。对电场辐射对幼虾盐度突变适应性影响的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配对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df=15,P=0.000,按α=0.05的水平,拒绝检验假设,说明电场处理后幼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赤葵种子,分别在无盐和0.5%盐浓度下测定电场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统计分析表明:在0.5~4.5 kV/cm场强范围,不同电场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同.在0.5%盐浓度下,用2.0 kV/cm的电场处理赤葵种子,种子发芽率可提高14.4%,在无盐状态下,用1.0 kV/cm的电场处理赤葵种子,种子发芽率可提高11.6%.  相似文献   

10.
谷氨酰胺转移酶对食物蛋白质成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添加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对大豆分离蛋白(SPI)、酪蛋白酸(NaCN)、明胶、乳清蛋白浓缩物(WPC)、小麦面筋蛋白(WG)及花生分离蛋白(PPI)6种蛋白质成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成膜溶液中加入TGase,蛋白质膜的抗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WG,SPI,NaCN和明胶这4种蛋白质膜的抗拉强度分别增加36.2%,17.7%,13.1%和25.6%(P≤0.05);NaCN,SPI,WPC,WG和明胶这5种蛋白质膜的表面疏水性分别增加216.1%,116.9%,30.5%,26.4%和2.4%(P≤0.05);同时膜的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量及透光率也明显降低;明胶膜、NaCN膜和WPC膜的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16.3%,72.6%和172.3%,SPI膜和WG膜的断裂伸长率则分别降低7.5%和36.2%.电泳分析表明TGase使6种蛋白质均产生了共价交联.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新型泡沫分离设备即环流泡沫塔,以牛血清清蛋白(BSA)的分离过程为例,对比了在环流泡沫塔与鼓泡塔中泡沫分离蛋白质的动力学行为,考察了操作参数(气速)、溶液体系的性质(pH和离子强度)对分离过程的影响。以表面张力作为描述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的参量,研究了蛋白质溶液体系性质对其表面张力和泡沫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蛋白质等电点处,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进行泡沫分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1mol/L的KOH溶液中控制电位-1000mV--450mV(V8SEC)之间以1mV/s的速度扫描,在铜片基体上生成Ca2O薄膜。采用阴极电沉积法,以0.1moL/L的CH3COONa和0.02moL/L的(CH3COO)2Cu溶液作为电解液,控制恒电位-245mV(vs SEC)、室温条件下电沉积2h-3h在石墨板上制得Cu2O薄膜。分别用两种方法制得的薄膜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进行了光催化及光电催化降解。实验表明:铜片基体上膜的降解效果稍好于石墨基体上的膜;当加偏压后,偏压越大降解率越高。在反应器中,两种不同基体制备的薄膜,其光电催化降解甲基橙的降解率均可迭70%.  相似文献   

13.
强脉冲电场处理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强脉冲电场(电场强度0~50 kV/cm)处理花生油,分别测定了不同贮藏期花生油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价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GC - MS以及GC对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强脉冲电场处理后,花生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羰基价无明显变化;在贮藏期油样发生氧化酸败,各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PEF处理有效降低了其氧化速率. 强脉冲电场处理对花生油的成分有一定影响,超过40 kV/cm的电场处理后能一定程度地保留脂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该影响可通过细颗粒泥沙的Zeta电位来衡量,Zeta电位随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酸度的变化而变化,浓度增大,酸度降低,均可使细颗粒泥沙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少,从而导致絮凝沉降速度加快,所得结论符合DLVO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氧化钨pH电极,在阳极氧化后的Ag丝表面涂敷掺杂了KCl的改性聚乙烯醇和Nation膜,制备了固态Ag/AgCl参比电极,再由氧化钨pH电极与固态Ag/AgCl参比电极制备成氧化钨pH传感器,该传感器不需要参比溶液与陶瓷隔膜.测试结果表明:在pH值为2~11的范围内,该传感器有良好的电位(V)-pH响应线性关系,响应灵敏度为52.6mV(以pH值变化为1来量度),测量精度可达0.1个pH值;氧化钨pH电极具有耐HF腐蚀的能力,在5%~20%(质量分数)的HF溶液中的响应电位具有重现性,可用于HF溶液的浓度测量;氧化钨pH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胶体的测量,其响应时间小于1min.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荧光试剂2-(11H-苯[a]咔唑)乙基氯甲酸酯(BCEC-Cl)作为柱前衍生试剂,在甲酰胺为溶剂,醋酸-醋酸铵为缓冲体系,毛细管柱长58.5cm(有效长度50cm),18℃,30kV,279nm二极管阵列检测(DAD)条件下,采用非水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考察并优化了氨基酸衍生物的分离条件,在不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实现了16种氨基酸的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17.
锆钛酸铅铁电薄膜的MOD工艺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密、纯钙钛矿结构的PZT(50/50)铁电薄膜已用MOD工艺(金属有机物热分解工艺)获得.通过优化原料的提纯和合成工艺,消除了原料中微量杂质离子,控制PZT先体溶液合成时的环境温度,制得透明、稳定的锆钛酸铅先体溶液.采用多次甩胶成膜法,经400~500℃热处理,在Pt/SiO2/Si衬底上制得PZT(50/50)薄膜,膜厚520nm,其介电常数为270,损耗角正切为0.035(1kHz,0.05V测试电压),其绝缘电阻率为10~100TΩ·cm,剩余极化强度为20.6μC/cm2,饱和极化强度为27.7μC/cm2,矫顽场强为80kV/cm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交流阻抗(EIS)法和单线性扫描(LSV)法研究X70钢在乳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乳酸浓度和温度对X7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乳酸溶液浓度的增加,X70钢的腐蚀电位先正移后负移,自腐蚀电流先增大后减小,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乳酸的浓度不变时,随着乳酸溶液温度的增大,腐蚀电位逐渐正移,自腐蚀电流逐渐增大,其腐蚀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RuO2/Pt复合电极对BST梯度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在Ti/SiO2/Si(100)衬底上制备RuO2/Pt复合电极,研究在复合电极上沉积的BST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对BST梯度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在RuO2/Pt复合电极上的BST梯度薄膜在测试频率为100kHz时,介电常数为324.8,介电损耗为0.0189在75kV/cm外电场下漏电流密度为1.29×10^-6A/cm^2;在Pt电极和RuO2/Pt复合电极上分别制备的BST薄膜的介电损耗和漏电流基本上相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375kV/cm外电场下RuO2/Pt复合电极上沉积的BST的介电调谐率为31.2%,比直接沉积在Pt上的BST的介电调谐率高7.4%,显示出较好的C—V特性.  相似文献   

20.
低频超声对豆粕蛋白浸出率及SPI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研究低频超声对脱脂豆柏蛋白浸出率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频超声可有效提高脱脂豆粕的蛋白浸出率,用300W、12Hz低频超声处理8min,高温和低温脱脂豆粕的蛋白浸出率分别为73.43%和90.28%,而45℃加热搅拌提取1h,高温和低温脱脂豆柏的蛋白质浸出率仅为49.58%和66.54%;SDS-PAGE和GPC分析显示,低频超声主要影响大豆的7S蛋白组分,并使其发生聚合;低频超声还能明显改善SPI的功能特性,SPI溶液经过低频超声处理,乳化活性增加,但粘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