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93~1994年对寄生于稻飞虱的长沙多索线虫在湖北省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到稻田均有分布,其宿主有褐飞虱等4种,寄生率为63%~92.5%,线虫在田间呈聚群分布,土壤含水量低于15%的时致死。  相似文献   

2.
对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changshaensisBaoetal,1992)和寄生在飞虱体内的两索属传定种的寄生前期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力和感染力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在0℃时存活力最大,存活最长时间可达22d,99%的幼虫可存活12d,且感染力可达80%,两索线虫(Amphimermissp)尽管与前者相同的宿主,但在存活力方面有很在差异,褐飞虱体内寄生的索  相似文献   

3.
对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changshaensisBaoetal,1992)和寄生在飞虱体内的两索属待定种的寄生前期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力和感染力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在OC时存活力最大,存活最长时间可达22d;99%的幼虫可存活12d,且感染力可达80%.两索线虫(Amphimermissp)尽管与前者有相同的宿主,但在存活力方面有很大差异,褐飞虱体内寄生的两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在0℃时存活可达7d,存活时间最长者可达13d,存活7d的幼虫感染率在66%左右.由此,可以说明低温条件下能延长幼虫寿命,保持其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据初步调查,西安及附近地区农田中有3目14种昆虫分别被索科Mermithidae的4种线虫寄生,这些寄主分别是直翅目的日本蚱Tetrix japonica(Bol.),长翅长背蚱Paratettic uvarovi Semenov,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I.Bol.),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 (Thunberg),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Thunberg,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姬蟋Gryllus chinensis Weber;鳞翅目的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同翅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属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寄生的索线虫分别是西安索线虫Mermis xianensis Xu et Bao,咸阳多索线虫Agamermis xianyangensis Xu et bao,地老虎六索线虫Hexamermis agerotis Wang et al和一种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这些索线虫对农田害虫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陕西省咸阳市近郊的直翅目昆虫体内寄生多索线虫属一新种,定名为咸阳多索线虫Agamermis Xiamyang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稻虱多索线虫的发生与稻田的不同施肥和施药水平的关系,并对稻虱多索线虫的发生与寄主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发现稻虱多索线虫对稻飞虱不同种类及同一种类不同龄期的寄生具有选择作用,同时为保护和有效利用稻虱多索线虫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分布于我国安徽麦套棉田以及湖北、河南麦田中,寄生于小地老虎、粘虫幼虫体内的一种六索线虫,这种线虫与世界广布种白色六索线虫的基本特征相似,但又存在着某些地理上的差异,故将之定命为白色六索线虫中华亚种。  相似文献   

8.
1996—1997年,在福州,用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Chen et al)侵染期幼虫对当地主要蔬菜害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幼虫,在室内做人工感染试验。在室温20—28℃,寄生线虫与宿主昆虫的比例为为80:1的情况下,线虫对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0%,94%,92%。在当地土壤中无中华卵索线虫的空心菜田,设三个小区,每小区15m~2,各移植斜纹夜蛾2—3龄幼虫150头于菜株上,A区用12540条线虫侵染期幼虫混在2460克湿沙中,撤施于植株根部土面;B区用同样数量的线虫混在8公斤水中,喷洒在菜株上;C区为不释放线虫的对照区。于释放线虫后的第4天和第7天,从各小区随机回收斜纹夜蛾幼虫20头和30头,在室内单头饲养,检查线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结果:第4天调查寄生效果相近,寄生率分别为61.1%,60%。第7天调查寄生率分别为76.7%,70%。而对照区的虫体中均未见有线虫寄生,寄生率为0。差别显著。在元白菜上释放中华卵索线虫侵染期幼虫,莱青虫的寄生率为6.6%。  相似文献   

9.
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是一种宝贵的昆虫天敌,宿主广泛,其寄生率即等于宿主的死亡率,生防潜力极大.鉴于cDNA文库在保存稀有物种基因资源与目的基因筛选及其功能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实验以中华卵索线虫为材料,采用SMART技术构建其cDNA文库.实验结果表明:滴度为1.16×109 cfu·mL-1,包含6.0×106个克隆.从原始文库中随机挑16个单菌落过夜培养,提取质粒,经XhoⅠ和 PstⅠ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0.5~2.0 kb之间,文库重组率接近100%.文库的各项指标均达要求,可用于全长cDNA的筛选,为新基因的获得及其结构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材料,也为今后的生物防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华卵索线虫致死棉铃虫的机理,观测宿主死亡率发现其与中肠细胞凋亡程度相关,并进一步比较致死期宿主和对照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线虫寄生3d时,宿主SOD和P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且致6.75%的宿主死于黑化;93.25%的宿主于寄生7d后随线虫脱出死亡,其SOD、POD、CAT、GST活性及基因表达均极显著提高,表明线虫致死棉铃虫涉其氧化损伤加速细胞凋亡.此外,宿主丙二醛(MDA)含量未因线虫寄生而提高,提示该过程不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本研究不仅有利于该天敌的应用开发,而且可为新型杀虫剂的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梁河县小兽体表蚤类和吸虱昆虫的寄生状况。方法:用鼠笼、鼠夹加食饵的方法诱捕小兽,用全捕法采集诱捕小兽体表的所有蚤类和吸虱,按"一兽一瓶"置于70%酒精内保存和固定。每只昆虫标本经逐级酒精脱水、透明和干燥后制作成玻片标本,于显微镜下逐一鉴定到种。群落基本结构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生态优势度指数(C′)来描述;空间分布格局用扩散系数CI、指数(I)、Cassie指数(CA)及聚块指数(m*/m)进行测定。结果:从所捕获的啮齿目、食虫目7科10属20种440只小兽体表,共采集到蚤类昆虫263只,隶属5科8属10种,方叶栉眼蚤、偏远古蚤、印鼠客蚤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为优势种;吸虱昆虫1 316只,隶属3科3属6种,太平洋甲胁虱、缺齿甲胁虱和社鼠甲胁虱为优势种。优势蚤种和优势虱种在其对应的主要宿主体表的寄生表现为聚集型分布。结论:本文调查的440只小兽体表蚤类和吸虱昆虫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宿主选择特异性吸虱高于蚤类,优势种类在其对应的主要宿主体表的寄生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温州海区常见30多种经济鱼类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寄生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5.2%的被检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而63.6%的被检鱼类有线虫寄生,文中着重对不同体长组长蛇鲻体内寄生线虫的状况进行研究,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其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宿主体内寄生率及密度占绝对优势的Anisakis simplex幼虫和Contracaecumsp,幼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表明多数宿主不感染或只感染少量的线虫幼虫,少数宿主感染线虫幼虫数量较大,线虫幼虫在宿主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厦门卵索线虫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报道厦门岛西南部沿海寄生于蝗虫体内的厦门卵索线虫的生活史,对发育过程和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本种线虫生活周期为一年。  相似文献   

14.
谷胱苷肽转移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之一,研究水稻害虫褐飞虱的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可为有效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编码区的eDNA片段,并使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对两种不同抗性水稻的分子反应。结果表明,所克隆到的eDNA片段长度为201bp,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来自大劣按蚊、细小按蚊、冈比亚按蚊、果蝇和木瓜果实蝇的谷胱苷肽转移酶的片段存在高度同源性。Northern杂交显示,在褐飞虱取食抗性水稻后,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褐飞虱取食感虫水稻TN1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寄生于蝗虫的卵索线虫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厦门岛西南部菜地及田埂,采集到寄生于蝗虫的卵索线虫属一新种,命名为厦门卵索线虫新种Ovomermis xiame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6.
用光镜研究了中华六索线虫生活史各期形态,包括其生长和蜕皮;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成虫期形态并应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实验室人工感染成功 4 种昆虫宿主,其中家蚕(Bombyx mori)和伊蚊属(Aedes)幼虫为新纪录,同时也研究了相关的昆虫宿主病理及症状。  相似文献   

17.
Wolbachia在灰飞虱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些灰飞虱体内含有细胞内共生菌-Wolbachia。Wolbachia是一种细胞质遗传的细胞内共生菌,这类细菌改变了宿主的生殖行为,引起细胞质不相容(CI),雌性化及孤雌生殖等现象,导致带有Wolbachia的宿主具有生殖优势。采用PCR和Western杂交的方法分析Wolbachia的灰飞虱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状况,发现灰飞虱体内Wolbachia除存在于生殖组织外,还广泛分布在头、胸、腹、唾液腺、消化道等非生殖组织中。这种广泛的分布状态说明Wolbachia是在昆虫体内引入、表达与传播外源基因的良好媒介。  相似文献   

18.
寄生于蝗虫的厦门卵索线虫(Ovomermisxiamenensis)生活史周期为一年,流行时间为4~10月,但在6~7月感染率为最高。在本种线虫流行区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蝗虫虫口数比非流行区明显降低,对蝗虫种群数量有显著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3~1996年7~9月,我们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100多种牧草进行寄生线虫的调查,经鉴定初步确定了牧草寄生线虫2目6科,14属15种。  相似文献   

20.
寄生于荔枝蝽的一种索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和利用线虫防治农业害虫,已引起国内外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重视.1985年我们在荔枝蝽的系统解剖中,发现有较多的荔枝蝽虫体被一种索线虫寄生的现象,寄生率在疫区高达60—70%.十多年来我们对这种索线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控制效能、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可望在农业生产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