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本文针对成体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描述,配合系列的图文介绍,为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和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加完整的组织学背景。方法 健康的成体稀有鮈鲫经固定、脱钙,脱水,透明,包埋蜡块制成3μm厚度的组织切片,H.E染色制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摄组织学照片,进而对其相应组织器官进行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口咽部可由咽齿与后续肠道分界,稀有鮈鲫的肠道前端呈“Z”字型膨大,但其后续肠道基本呈直线形。稀有鮈鲫的肝脏虽有清晰的中央静脉等结构,但不成典型的分叶状。胆囊独立存在,位于胸腔前端,与心脏毗邻。胰腺或肝胰腺未能在稀有鮈鲫中被发现。作为稀有鮈鲫神经中枢的脑部,其各部分结构较为完全,可见清晰的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脑脊髓。并有脑神经从脑的背侧、腹侧发出。位于背侧脊椎的椎间孔中的脊髓可见分明的灰质与白质结构。结论 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符合鲤科鱼类无胃特点,但其肠道前后段有明显差异。该物种神经系统发育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本文对成体的雌性和雄性稀有鮈鲫进行了系统性的组织学观察和描述,为以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动物背景材料和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的成体稀有鮈鲫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用Bouin’s液对样品固定24 h至48 h后进行脱钙,流水轻柔冲洗表面去除样品表面残余的酸液,对样品的整体和局部采取矢状面与冠状面进行双向修块,梯度酒精脱水后浸入松油醇透明,包埋蜡块制作3 μm厚度的切片,按Hematoxylin & Eosin染色标准流程完成染色制片后于镜下观察,并对其各个脏器按照各个系统的顺序依次进行了组织学照片的拍摄及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皮肤分为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外侧被覆角质化的鳞片,不能同无鳞鱼类一般通过皮肤呼吸,故其呼吸作用主要在鳃部进行。作为携氧工具的稀有鮈鲫的红细胞,如禽类的红细胞一般具有未退化的细胞核,从切片上可以看到在其心脏(分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具高度弹性的动脉四个部分)和血管(动静脉、毛细血管)中均有大量充盈。结论 本文对稀有鮈鲫的皮肤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器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组织学形态描述,可为以之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实验动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鱼类作为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和水生态系统的代表 ,具有繁育力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等特点 ,过去一直是胚胎学、遗传学、水毒理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常用的材料。自从Streisinger关于斑马鱼人工雌核发育及纯系建立的文章在Nature上发表后 ,以斑马鱼、青为代表的鱼类很快成为了实验动物的“新宠” ,并在发育遗传学、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稀有鲫、剑尾鱼、红鲫等鱼类的实验动物化研究 ,并于 2 0 0 1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水生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体中DBP与DEHP对生物毒性效应,采用静态试验法进行了DBP、DEHP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B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6.39 mg·L~(-1),95%置信限为5.68~7.44 mg·L~(-1);DEH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2.95mg·L~(-1),DBP与DEHP混合液对稀有鮈鲫的联合毒性效应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一种重要的铜转运蛋白,合成于肝脏并参与生物体铁的代谢,在医学上是各种炎症、感染、中毒及癌症疾病的标志性蛋白.铜蓝蛋白的研究已在多种真骨鱼类中被报道,文中第一次在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中报道此基因.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构建了该基因组织表达谱.序列分析表明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包含3 264bp全长编码序列,该序列编码1 087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8.1%和90.3%).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24 429.1D和6.41.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该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肌肉和鳃中相对表达量最低.使用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结构保守域分析,结果表明铜蓝蛋白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推测其功能也与其他物种相似.这为进一步研究稀有鮈鲫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稀有鮈鲫β-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方法,从稀有鮈鲫肌肉组织中分离和克隆出β-肌动蛋白基因cDNA部分序列,长度为1029bp,编码34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与其他物种昏肌动蛋白基因同源性非常高.RT-PCR能够检出该基因在稀有鮈鲫肌肉、眼、脑、心脏、肝、肠、鳃、睥、卵巢等组织中广普表达,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持续恒量表达.并基于已知的鱼类β-肌动蛋白基因序列构建了进化树.  相似文献   

7.
非氢原子的原子参数(gi)定义为:gi=(ni-1)0.5.mi.(tcti)αi-(-1)hi+ki(1+k2i)hβii.基于gi建构新的拓扑指数mL,并研究了含有Cl、OH、NO2、烷基等基团的取代芳烃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这些化合物对剑尾鱼、稀有鲫的半数致死浓度(-lgLC50)与0阶指数(0L)的线性方程分别为:-lgLC50=-0.949 9+0.030 60L,-lgLC50′=-1.165 8+0.035 40L,它们的计算值与相应实验值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研究邻香草醛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效应,采用流水式试验法研究了稀有的鲫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生态毒理学危害性评价。结果显示:邻香草醛对稀有的鲫的24h-LC50为12.20mg/L;95%置信限为10.53—14.14mg/L;48h-LC50为8.08mg/L;95%置信限为6.93~9.43mg/L;72h-LC50为5.92mg/L;95%置信限为4.80~7.29mg/L,96h-LC50为3.87mg/L;95%置信限为3.24~4.63mg/L,其生态毒理学危害性为高毒。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蛙胚胎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产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南移至华南地区后胚胎发育期的性腺发育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首次探讨了中国林蛙的性别分化模式.结果证明变迁后的环境对中国林蛙胚胎期的生殖腺发育没有造成不良结果.此结果不但丰富了发育生物学的内容,也为林蛙的南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1.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取HE染色组织学对条斑星鲽肾脏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肾脏由体肾区和头肾区两个相连部分构成;体肾由肾小体、肾小管及拟淋巴组织组成;头肾由拟淋巴组织区和内分泌区构成,组织内无肾小体及肾小管,头肾淋巴组织区主要由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血细胞构成;内分泌区域有肾间组织及甲状腺组成,肾间组织由很多结缔组织包围的小叶状结构构成,多个肾间细胞聚集成一个小叶状细胞团;甲状腺椭圆形,由很多甲状腺滤泡及滤泡上皮构成.说明体肾是具备排泄和免疫两种功能,而头肾在免疫、造血及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说,肾脏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3.
山斑鸠肝脏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山斑鸠肝脏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并与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进行对比.方法:本实验通过解剖学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山斑鸠肝脏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山斑鸠的肝脏位于胸腔内分为左右两叶,无胆囊;肝脏占体质量比例约为(3.21±0.14)%;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不发达,同时门管区也不是很明显;肝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各个肝细胞的界限不清楚,多由几个肝细胞形成肝细胞团块,大多数是单核的,但也有少数具有双核;肝血窦数量比较少;小叶间动脉不易观察.结论:山斑鸠肝脏组织结构与其功能密切联系,这是由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商城肥鲵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报导了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shangchengensi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文中重点对唇褶、体背、尾,腹等部位皮肤特点进行了描述。不同部位皮肤厚度有一定差异,颗粒腺和粘液腺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颗粒腺以体背部、尾背部和耳区较密集。尾背部颗粒腺极发达,腺体特别大而多。粘液腺分布广,遍布全身皮肤中。不同部位两种腺体密度有一定差异。皮肤中微血管丰富。有皮下淋巴囊。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研究了暗纹东方鲀性别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及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孵化后11d的仔鱼切片中可看到原始生殖细胞(PGC);孵化后17d可看到隆起的性腺原基(GA);孵化后26d发育成为原始性腺(PG)并从体腔膜上游离出来.卵巢分化时间早于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发头裸腹溞的生殖腺进行组织学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发头裸腹溞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和雄性生殖孔组成.雄体的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时期;发头裸腹孤雌溞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根据卵母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4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子期.发头裸腹溞生殖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相对的原始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长耳鸮Asio otus消化系统形态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测量、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2只成年雄性长耳鸮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长耳鸮食管粗大,无嗉囊,黏膜褶发达,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内腺体发达,分布有大量的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肌胃内未见明显的类角质膜.十二指肠绒毛长而密,空回肠绒毛稍短且粗.小肠肠腺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层以环行肌为主.盲肠壁薄.直肠壁厚.肝脏和胰脏的小叶界限不清晰.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存在差异。小肠具有明显的空肠分化。研究表明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