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猪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疑似感染“猪流感”死亡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至5月底,已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全球高度戒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起初在各种报道中被称为“猪流感”(swine influenza)。在中国媒体报道中,还一度使用了“人感染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等词。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正在流行的疫情,最初被称为“猪流感”,后来名称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几种名称:国外称为“A(H1N1)”,中国称为“甲型H1N1”,还有的国家和地区称呼为“墨西哥流感”“北美流感”等等。作为一种对疫情命名的科学术语,“猪流感”并不科学,“猪流感”的名字不应该再叫下去了。怎样命名最为科学,怎样称呼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上正在流行的疫情,最初被称为“猪流感”,后来名称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几种名称:国外称为“A(H1N1)”,中国称为“甲型H1N1”,还有的国家和地区称呼为“墨西哥流感”“北美流感”等等。作为一种对疫情命名的科学术语,“猪流感”并不科学,“猪流感”的名字不应该再叫下去了。怎样命名最为科学,怎样称呼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本次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初期将此次流感称为“猪流感”,但本次流感流行表现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没有发现在猪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5.
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初期将此次流感称为“猪流感”,但本次流感流行表现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没有发现在猪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这一疫情的命名经历了从“猪流感(swine influenza)”等词到“甲型H1N1流感(influenza A(H1N1))”的变化。本刊对此命名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含义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并就命名问题征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在居家用药的过程中,掌握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合理、正确地使用药物,就很有可能会带来用药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健康危害。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调整,在近期出现“阳性”感染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也都是适合居家隔离自我药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螺旋分内螺旋和外螺旋,在机械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来自西方,在17世纪传入中国。汉语中表示这种意义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1612年耶稣会士熊三拔的《泰西水法》。“螺丝钉”的出现在此之后,见于1626年另一位耶稣会士汤若望的《远镜说》。之后,又产生了“螺丝”“螺钉”“螺蛳钉”“螺旋钉”“旋螺钉”等词,这些词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则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抗击“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随着疫情的发展,研究的进展,SARS一词也渐渐见诸媒体并有不断扩大之势。这就迫使人们选择,在表述这个病时是说写“非典”(FD),还是说写SARS(萨斯)。窃以为应该尽量使用前者避免后者。首先,此病最早发现于中国,时间在2002年11月,罹病者是中国人,发现者是中国医学家钟南山,发病地、发现地是广东佛山,随后才发现于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我认为,最早发现地、最早发地、与疾病起源地是很有区别的,不必讳言也是有密切联系的。退一步说,即使二者一致,那么中国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不应负任何道义责任。其次,中国是疫情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是抗击“非典”的最主要战场。第三,中国还是对此病防治水平最高、科学研究领先的国家之一。第四,中式名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汉语拼音Feidian,缩写为FD)较好地反映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我们知道,典型肺炎或传统肺炎中最常见的为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其他较常见的还有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休克型肺炎(又称中毒性肺炎)等。上述肺炎有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基本不传染或传染性极弱。新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极强,有较高的死亡率(相对于典型肺炎)。正是基于这种新型肺炎与典型或传统肺炎迥然不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疾病研究所研究员钟南山为首的中国医学家才最早把它命名为非典型肺炎(据钟院士说,最初曾称过不明病因肺炎、传染性肺炎等)。现在还有少数专家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室的曾光认为应该称“急性病因不明肺炎”。第五,SARS为英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缩写,可音译为“萨斯”,意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这个名称由意大利医师厄巴尼提出。他是“无国界医生组织”意大利分部主席。2003年2月他在越南河内“法国医院”工作时发现了一例“非典”患者,他随即命名为SARS,并向国际卫生组织汇报,后得到批准。在医治病人的工作中,他也不幸染上了“非典”,于3月29日在曼谷不幸光荣殉职。但笔者认为这个名称的表述不如中式名称科学。人的呼吸系统中最关键的器官是肺。“非典”患者虽整个呼吸系统都有症状和反映,但肺部发炎是最明显、典型、核心的症状,是否有多叶损害也是确诊此病的基本标准。所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语义相对模糊,“非典型肺炎”则一语中的。再者,厄巴尼的发现和命名也晚于钟南山。第六,西方国家目前疫情很轻微,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疫情较重。我国台湾地区现在仿效SARS的日语译文“重症急性呼吸器症候群”,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香港地区则一般也称为非典型肺炎,有时也夹用SARS。其他有疫情的东南亚国家并非都称该病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本国语)。只是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鉴于英语的影响和作用,才用SARS这个词来沟通和统一认识。我们在对外报道、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当然无妨用SARS,但完全不必在汉语文中夹杂使用SARS。第七,从语文的角度看,“非典型肺炎”比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更简扼。有人或许说,后者可缩写简称为SARS;但前者也可缩写简称为“非典”甚至“非”,例如说:不要谈“非”色变。它的汉语拼音为Feidian,甚至可缩写为FD。FD也比SARS更简扼。在汉语文中不夹杂外语词汇也践行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维护了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中共中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十六大”的全部文件均没夹用一个外文词。所以我们应当学习和跟进。第八,从疾病史、医学史的角度看,一种新病的出现、流行,被正确认识、正确命名、广泛接受,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公平竞争。综上所述,由于此病发现于中国,可能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防治和研究水平领先,中式名称早于西名,中名比西名更简扼,病名也蕴含着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包含着公平竞争。为维护民族语文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为捍卫中国医学家的发现权、发明权、术语权,我们在汉语文中应大说特写“非典”(FD)而不说不写“萨斯”(SARS)。(2003年5月)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牵动公众目光。从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数据来看,新增确诊病例、阳性检测者,都与该批发市场有关。北京市及时对新发地批发市场封场休市、进行消杀,对周边居民小区等场所实施封闭管理,并扩大核酸检测和采样  相似文献   

11.
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地峡(isthmus)被称为“微地”。随后,汉语中有关地峡的各种名称相继出现,如峡、微路、土腰、土颈、地颈,等等。1884年,在姚文栋的译著《日本地理兵要》中,日语借词“地峡”出现了。虽然此后又出现了一些别的名称,但是最后“地峡”还是在众多词语中脱颖而出,成为汉语中用来表示isthmus的一个标准的地理学术语。  相似文献   

12.
建议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出现传染性肺炎,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和病程特殊、有别于细菌性肺炎,而被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来用得更多的是“非典型肺炎”,并进一步被简略为“非典”。2003年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意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于是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便有该缩略词的不同中文译名,如“萨斯”、“沙士”、“沙斯”、“萨丝”、“沙氏”、“沙示”等等。“非典型肺炎”不是新名词,传统上指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贝纳立克次体和病毒等而发病,传染性不强,临床症状不典型,与胸部X线表现不一致的一类肺炎,是相对于感染肺炎链球菌而发病的典型性肺炎而言的。可见,“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概念较为宽泛的病名。我国当初称“非典型肺炎”,事出有因,但时至今日,科学界对这一新出现的传染病已有一定的了解,如世界卫生组织4月宣布科学家发现这次发病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等,再使用概念宽泛的“非典型肺炎”已经不合适了。“SARS”最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命名的。他不幸染病,于3月29日在曼谷以身殉职。为了纪念他,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出现的传染性肺炎命名为“SARS”。目前国外学术界、新闻媒体已基本接受并开始使用“SARS”这一名词。它的中文译名可借鉴于“艾滋病”的翻译。艾滋病英文全称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意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译名一度也有“爱滋病”、“爱之病”、“艾滋病”等,最后统一为“艾滋病”。因此,“SARS”也可以根据缩略词来音译定名。在目前几种中文译名中,“萨斯”比较符合中文发音。所以,建议目前使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其实,SARS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术语学来看,病名若能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单义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来命名;确定的中文病名,要符合中文的语言,能“望文生义”,反映出该病的特点,那是最为理想的。众所周知,SARS爆发以来,仅有半年时间,尚有许多未知数,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但尚不能排除其他病原体;对SARS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源头、发病过程、致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SARS还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病名。当然,如果SARS(萨斯)继续沿用下去,也就约定俗成了。 (2003年5月底)①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②朱建平研究员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前期,在马礼逊的词典中,英语中的term被翻译成“名字眼”,这可以看作“术语”一词出现的前奏。甲午战争后,在大批日语词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术语”一词在章炳麟的译著中悄然出现。  相似文献   

14.
花椰菜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一种蔬菜。其汉语名称有多种,如“花椰菜”“花菜”“菜花”等。其中“花椰菜”出现最早,大约见于19世纪20年代。这一名称一直使用至今,而且还成了汉语中用来表示这种植物的正式名称。  相似文献   

15.
论“非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 11月中旬以后 ,广东省佛山、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病例。症状和体征表明病人患的是肺炎。医师发现病人的肺部失去平常的弹性 ,并且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对这种疾病 ,他们使用了“非典型肺炎”这个名称。当时谁也没有料到 ,疾病会蔓延到世界各地 ,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疾病开始流行之后 ,许多实验室进行了病原体研究 ,陆续在标本中发现副黏病毒、衣原体、metapneumo病毒、冠状病毒等 ,分离到冠状病毒的实验室为数最多 ,而且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都有所不同。 4…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术语研究》2011,(3):64-64
今年德国发生了一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截止5月26日,已报告276例与此次疫情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病例,其中2例死亡,瑞典、丹麦、荷兰和英国也有上述病例报告。经德国卫生部门调查,此次疫情是由于食用被0104:H4血清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形成发展的长河中 ,产生了不少难分难舍的一对对同义或近义字词 ,如坐与座、做与作、阴与荫、分与份、联与连、碱与硷、气与汽、急与亟、痛与疼、浑与混等等 ,但很少是像“沙”与“砂”这样一对令科技界钟情 ,令语文学家头痛 ,应用又非常普遍的“冤家”。据现在查到的资料 ,“沙”出现的时间早于“砂”。《左传》中已有地名“沙”的记载 ;有的学者还认为商周金文中已有“沙”的象形字。“砂”的出现大约源于炼丹术 ,《史记·孝武本纪》有“丹砂”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字典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沙 ,水散石也 ,从水 ,从少 ,水少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大陆目前已知最早的经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病例发生在2003年,比此前公布的第一例病例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卫生部追溯诊断的结果证明,2003年11月底的一个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事实上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言人沃雷·罗迪亚说:“这是在当前这一轮禽流感疫情中全球发现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2006年6月2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8位中国科研人员的文章,他们对2003年11月底的一个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患者史某某,男,24岁,解放军某部士官)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提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0,(7):20-21
正"内防输出、外防输入"成为中国当前战疫的现实考量。在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全球疫情却面临着"大流行"的趋势,防控境外输入成了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为防控境外输入病例,中国海关总署已全面启动健康申报制度,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员都必须进行健  相似文献   

20.
一、背景“证”、“症”、“征”是医学专业书刊和医疗文书档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个音、形、义相近的字,但目前不少人对这3个字的使用常有混淆,甚至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一是使用者缺乏对字义的探究和鉴别;二是目前对这三个字的使用尚无规范可循。“证”字在医学上的使用源自中医,但中医论著也有“症”出现;在西医进入中国后,“征”、“症”的使用逐渐增多,同时现代的中医书籍中也常引用一些西医的专业术语,如“症状”、“体征”等,中西医的交叉使得这3个字的应用更加混乱。二、引证1.《汉语大词典》(1)证:通“症”,病症。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只愿的依本分伤家没变证,慢慢的传授阴阳。”一本作“症”。(2)症:症候、病象。【症状】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多指患者主观不适。【症候】①疾病;②毛病;③症状。【症象】症状。2.《辞海》(1)证:症候。【证候】中医学名词。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群症状。证候反映了疾病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部位,如表证、里证;正气和病邪的盛衰,如虚证、实证;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病机的变化,如闭证、脱证等。辨别不同的证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适应证】适合于采用某一诊断或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禁忌证】指不适应于采用某种诊断或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或采用后反而有害。(2)症:疾病的症候情况。如重症、对症下药。【症状】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如患感冒时的发热、喉痛、头痛、食欲减退等。广义的症状还包括体征,是临床上用作诊断的重要依据。【症结】腹中结块的病。《史记》中有“尽见五藏(脏)症结。”【症瘕】中医学病名。指腹内结块。以坚硬不易推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症候群】即“综合征”。(3)征:迹象。【综合征】同时出现的一群症状,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或功能紊乱,但还不能确定其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且常可出现于几种疾病或由于几种不同原因的病所引起。中医中的证候,如脏腑分证、六经分证等,其表现的症状,类似于综合征。3.《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基本同《辞海》。(1)证:①证明;②证据,证件。(2)症:①中医指腹腔内肿块的病;②疾病。(3)征: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三、讨论总的说来,对“证”、“症”、“征”这3个字的应用须格外小心。为减少误用,力求规范,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1.“症”即指某一种疾病,或某一种疾病的症状,或单指某一种症状;“征”与“症”所表示的范围较小。而“证”是相互关联的器官或功能紊乱的总和,对一组临床表现的概括,概念的范围较大。对于综合征,因有“综合”二字,已有“集合”之意,再用“证”,就重复了,故选用“征”。2.“症”多指主观感觉,“征”多为客观检查所获得的信息。3.最初中医几乎只用“证”,根据《汉语大词典》对“证”的解释,有时也通“症”,故出现了由以前的“证见”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单指具体症状时的“症见”。4.对西医学名词的翻译,其实是在中医对这3个字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扩展,故中西医对这3个字的使用是相通的。按照上述理解,笔者在图书编辑加工时对“证”、“症”、“征”三字的选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