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世界飞机制造业头号霸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另一家航空业巨头-麦道飞机公司携手并举,冲破了美国国内苛克的《反垄断法》及欧盟的阻挠,从而实现了世界航空业巨头间的“世纪合并”。从实力上讲,新组建的合并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30日,欧盟在美国波音公司作出重大让步之后终于同意了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8月4日新波音公司开始运行,至此,始于1996年底围绕波音和麦道合并在美国国内以及欧洲联盟与美国之间的风波终于平息了。波音、麦道合并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两个公司本身的发展,它影响到  相似文献   

3.
外刊要论     
回归跨大西洋实用主义Jean-Yves H aine(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在过去几年尤其是伊拉克危机期间,欧美关系恶化到了几近破裂的程度。跨大西洋分歧的根源很多:冷战后缺少明确威胁,大西洋团结被弱化;欧洲大陆的重新团结和欧盟东扩使欧洲决策者更关心内部事物;9.11改变了美国的  相似文献   

4.
这可能是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战争,萨达姆输了,而且输得一败涂地。但由此引发的大西洋两岸的唇枪舌剑,北约内部的争吵和欧盟内部的龃龉却不会因战争结束而烟消云散。特别是美欧关系裂隙越来越大。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一些欧洲战略家就惊呼,伊拉克危机将“使欧洲蒙受惨重的损失”。因为危机不仅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分裂”,打击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而且使欧洲面临着在国际事务上被“矮化”和“边缘化”的危险。其实,真正打击了欧洲,导致欧洲和整个西方“分裂”的并不是伊拉克危机,而是奉行单边主义的美国。但无可否认,正是萨达姆本人和…  相似文献   

5.
外刊要论     
华盛顿为何要支持欧洲一体化?Ronald D.Asm us(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大西洋中心执行主任)《生存》2005年秋季刊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美国的保守主义者不应该对欧盟在批准《宪法条约》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幸灾乐祸,而应在这难得的“机遇”期适时支持创立一个强大的欧盟,此乃美国自身利益所系:其一,欧盟的成功是维持欧洲和平、民主与安全的最佳保证;其二,统一、自信的欧盟会更有凝聚力,对欧陆外围新生而脆弱的民主政体(如乌克兰等国)更会产生吸引力,以便把这些边缘国家拉向西方;其三,美欧之间需要战略合作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其四,美国…  相似文献   

6.
一年多以前,欧盟首脑们在赫尔辛基作出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时,许多人并未认真对待,因为建立欧洲独立防务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2000年9月,当欧盟各国就这支部队的出兵配额达成协议后,有些人就坐不住了,特别是美国。美国:口气强硬,生怕欧洲金蝉脱壳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对组建中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模式”表示了强烈而强硬的反对意见。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欧盟如果另搞一套作战计划班子,“将削弱美国和北约以及北约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并警告说,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先后召开了年会。伦敦城的喉舌《经济学家》周刊在这些年会的前夕,发表了题为《混合编制还是分道扬镳》的文章,对过去一年的英国外交形势进行了总结和瞻望。文章承认,过去一年来西方进一步四分五裂,而在未来的一年中前途也未可乐观。处在“欧洲一体化”和以美国为领导的“大西洋团结”对抗趋势中的英国,顾此失彼,既担心法国、西德联合的加强,英国被关在欧洲大门之外;又为美国重用西德,力图取消英国的“特殊伙伴”地位而担忧。——编者  相似文献   

8.
AOLTW的黄昏     
王域城 《华东科技》2002,(12):58-60
2000年1月10日 美国在线公司宣布以165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兼并案,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AOLTw)问世。2000年10月10日 两家公司的合并案得到了欧盟准许。在争取欧盟支持的过程中.两家公司曾不得不两度“忍痛割爱”。先是两家公司被迫“割断”与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公司的联系.再是时代华纳公司放弃属下音乐业务与欧洲百代唱片公司价值20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2000年12月14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这桩合并案,但同时与这两家公司达成一项为期5年的协议.意在防止两家公司合并后给它们的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协议,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后,不得拒绝其他因特网服务商进入该公司的高速网络传输系统。2001年1月11日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有条件地批准这桩合并案。由于美国在线是美国第一大因特网入网服务商.而时代华纳是全球第一大媒体公司,其有线电视系统可以为近2100万个用户提供服务,拥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时代》与《幸福》杂志等资产。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一家集电视、电影、杂志和因特网为一体的全球第一的超级媒体公司。  相似文献   

9.
“新大西洋主义”的核心是为了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控制欧洲的事态。然而美欧新的摩擦和矛盾也可能由此产生。其前景未必如美国所愿。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刚一结束,布什便径直赶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布鲁塞尔,向北约盟国的领导人通报了同戈尔巴乔夫会谈的情况,接着又发表讲话,提出只要美国和北约盟国继续保持力量和团结一致,这种跨大西洋的关系就"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和一种新大西洋主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6月,比尔·盖茨第九次访华。虽然政府仍将其奉为座上宾,但民众对他已经不那么“感冒”了,冷静思考代替了近乎迷信的追崇。 不只在中国,在欧洲和美国,盖茨和他的微软日益成为政府、同行和消费者的“公敌”。这种现象颇值得玩味。 也就是在6月底,微软在欧洲市场被欧盟课以6.13亿美元的罚款。事实上,大多数欧洲居民在心底把美国当成骄纵的暴发户,一块文化沙漠而已,无论是对可口可乐还是摇滚乐,不以为然者都大有人在,因此,微软在欧洲不受欢迎不难理解。 尽管为美国本土股民带来了滚滚利润,但盖茨在家门口的境遇更是“凄惨”,前不久,“杀死比尔(KILL BILL)”的长篇报道赫然登上美国几大财经媒体的头版,各界无不欲“置盖茨于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11.
对欧洲跨国公司来说,2000年称得上是并购美国企业的鼎盛之年。从年初到岁末,一大批欧洲企业家纷纷登上飞往大西洋彼岸的国际航班,去美利坚“淘金”,实现其立足于21世纪的战略竞争性行动。大西洋两岸刮起并购旋风以1998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收购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为开端,伴随着9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一批知名的欧洲跨国公司大举进军美国,掀起了一股股并购美国企业的狂潮。如果说1998年欧美企业并购之风刚刚刮起、1999年形成了第  相似文献   

12.
编辑室     
欧洲形势和欧洲国家情况在这期杂志中,除了其它方面的文章以外,有关欧洲形势和欧洲国家情况的文章占了相当多的篇幅。思慕同志的“现阶段美国与北大西洋集团国家的关系”,较全面地阐述了当前美国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利害冲突与明争暗斗,有助于了解自去年12月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内部矛盾的一般变化与发展。谢凡同志的“当前国际局势中的英美矛盾”集中地分析了两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互相利用,也就是分析了当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化”这一术语频频出现在欧洲研究领域,其主要含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欧盟对国家的影响”。这一界定与早期应用中体现出的“欧洲化就是变得(像)欧洲”这一宽泛的概念有较大不同。概念内涵的发展无疑是研究更为系统造成的,反映到“欧洲化”这一术语上就是在政治学中“欧洲化”与“欧盟化”成为了相似概念。而在政治学中,“欧洲化”研究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和研究的进展密不可分,这也是“欧洲化”与“欧盟化”难以区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战后以来美国拼凑的各种軍事集团,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在北大西洋軍事集团內部,戴高乐于一九六三年年初公开打出“欧洲人的欧洲”的旗号,同美国的“大西洋的欧洲”分庭抗礼。不仅如此,法国已經把它原属北大西洋集团指揮的武装部队和軍官逐步撤回。它不参加該集团的联合軍事演习。它更反对美国的核战略和核霸权地位,坚持发展自己的独立核力量,并反对西德拥有核武装。最近,它又要求美国撤走駐在法国的軍队和基地。使美国更头痛的是,法国要求彻底改組这个目前已經陷于瘫痪状态的軍事集团。今年九月十九日,戴高乐更进一步宣布,最迟到北大西洋公約期滿的一九六九年,該集团“所規定的被称为一体化的附庸关系将結束”。十月中旬,巴黎《外交政策》双月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下面摘譯的这篇文章。文章端出了法国改組北大西洋集团的具体方案。它主张用双重体制的組織来代替現在的联盟。一个是所謂“总的体系”,它的作用仅仅是“协調联盟的战略”,而应当排除联盟对軍队或参謀部实施“一体化”的一切規定。这种新的体系将是徒具空架子的松弛的联盟,美国在这个联盟中的霸权地位将被打掉。另一个是西欧国家的“地区性的体系”,它比前者的“联合”要“紧密得多”。它要实行軍事“一体化”,并由法国的核武器来保卫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欧的安全。这就意味着法国将充当西欧的盟主。这篇文章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重視,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紐約先驅論坛报》气愤愤地叫嚷,这是“法国要把美国驅逐出欧洲的計划”,是美国决不能容許的。世界正处在大动蕩、大分化、大改組之中,以法美矛盾为中心的、围繞着北大西洋集团問題的激烈斗爭,正是这种形势的反映和組成部分。——編者  相似文献   

15.
国际札记     
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促使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缓和,替结束“冷战”和建立国际合作开辟了良好的途径。因此,全世界善良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有一批人却寝食不安,彷彿是災祸来临了。这首先就是“大西洋实力政策”的推行者、野心勃勃的美国将军们以及狂暴的侵略政策的吹鼓手们。这些人正在七嘴八舌地叫嚷:日内瓦会议的缓和和协商的精神已经使北大西洋侵略集团的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损害。”“纽约时报”记者韦尔斯8月14日在一篇题目是“美国军官们担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松动”的文章里写道:“美国驻在欧洲的军事司令官们正在察觉有跡象说明‘日内瓦气氛’在开始损害欧洲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支持。”他还指出,如果欧洲人民纷纷要求减少或延缓军事预算拨款,要求削减徵兵数目,或者更严重地要减少或收回供美国部队使用的基地的话,“那末作为  相似文献   

16.
2021年2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以线上形式出席了慕尼黑安全会议特别论坛,这是首位出席该论坛的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在演说开篇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跨大西洋联盟回来了!”向全世界宣示美国修复与欧洲关系的决心。拜登刻意回避的事实是:美国并没有离开,只是他的前任特朗普曾严重伤害大西洋联盟的其他伙伴,跨大西洋联盟也一直存在,只是内部增添了更多裂痕。  相似文献   

17.
外刊要论     
布什时代的欧洲与美国M arta D assù(1998—2001年担任意大利总理的外交政策顾问Roberto M enotti(意大利阿斯彭学院国际项目研究学者)布什的连任为修复美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机遇”。但2003年因伊拉克问题引发的大西洋危机表明,美欧之间自1989年以来就已存在结构性问题。欧洲不再是世界政治中心,也不再是美国外交政策最优先关注的区域。事实上,美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变在于双方关系的内部基础(即跨大西洋政策的政治因素)发生了变化。美国国内的多种趋势将美国朝远离欧洲的方向推进;而欧洲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如何与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相…  相似文献   

18.
大西洋会议 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岛阿根夏湾的军舰上举行美英首脑会议,史称“大西洋会议”。会议商讨了欧洲和远东局势,安排了战略部署,并确定了对德对苏政策,一致同意对日本发出严重警告,并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为援苏事宜作出正式安排。当时希特勒的铁蹄几乎踏遍西欧大陆,并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美英首脑大西洋会议标志着美英联合对德宣战。会后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了两国对德作战的目的和一些民主原则,对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德黑兰会议 1943年二战战略形势发生根本转变。苏军在东线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战略决战,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西线英、美开始进行局部反  相似文献   

19.
“冷战”“冷战”一词是美国的反动专栏作家李普曼首创的。一九四七年九月间,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一篇文章,后来又把它印成小册子,题名就叫“冷战”。按照他的说法,“冷战”是不用枪砲的战争;它的军火是金圆、面粉、动听的许诺、无情的谩骂等等。他认为只有把“西欧和美洲各国,大西洋和大西洋的手臂——地中海各国在战略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统一成为一种共同的制度”,在美国的领导下,首先在欧洲形成一种“均势”,才可以夺取“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前的全球战略重点:亚欧大陆冷战后至今,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由冷战时期的“两洋战略”(即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遏制苏联的扩张)转变为现今的“亚欧大陆战略”,即以欧洲的北约和亚洲的美日军事同盟为支点,再辅以由美国领导的其他盟国和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或称国际制度)组成的“制度霸权”,维持其在亚欧大陆的“一超独霸”地位,并最终构筑美国领导的全球范围的霸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