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此处诗品是指诗的品性风格。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这就是所谓“诗如其人”。一般说来,诗人的作品风格多与诗人的人品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山诗尤其是如此,它完全是诗人自我性情的真诚表露,可以说,文山诗的风格与文山先生的性情品格基  相似文献   

2.
诗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辉煌的:春秋的《诗经》时代,外交辞令都用诗;李唐的诗歌地位更是发展到了“以诗取士”;宋元的词曲都达到了巅峰,那也只是诗的变体;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新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五六十年代的贺敬之、郭小川则妇孺皆知;只是到了现在,诗歌流派纷呈,似乎只是部分人的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人们爱诗、读诗、谈诗、写诗,尤其是青年人,正当诗一样的年华,他们对缪斯之神的膜拜是不会放弃的,不管是如何的经济大潮或商海之战的冲击,诗歌仍然在死死地守着她的阵角。这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僵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曲丽娜 《科技资讯》2010,(17):183-183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诗歌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谢朓,字玄晖,是齐梁时最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政局动荡,形式主义浊流泛滥诗坛的时代。而谢朓的诗作却以其“清丽”之美倍受人喜爱。谢朓诗中抒写的感情大致不外是:忧世之叹、思乡之情、隐逸之志、欢聚之喜。而这些感情又经常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和诗人追慕的清逸情趣。而诗人写得最多,又最为擅长的则是以写山水景物为主的五言诗。他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7.
被后人尊为“诗佛”和南宗山水画宗师的王维,由于他精熟佛家教义,以禅人诗,又精通画理,融诗画于一炉,致使他的诗富有画意和禅趣,尤其是山水诗,穷山水之佳趣,参造化之神韵,以其卓尔不凡的风格在历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本文就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惮趣这一问题,提出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这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经过时间的验证,现代华文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总是离不开对西方诗歌(文化)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好的诗歌有精粗高下之分而无中西之别,它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可以在不同时空共享。在全球化时代,重提新诗创新显得十分必要。新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度空间:文化空间、想像空间、表现空间、语言空间。唯其如此,才能打开诗美的视野,走向多元创造的诗之大道。  相似文献   

10.
梁上泉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少有的持续写作的诗人,写作时间之长,作品之多,显示了一个诗人对诗歌写作的不懈追求,为诗歇创作集聚了有益的诗学经验;梁上泉诗歌始终与人民的心灵相通,这是他诗歌最可贵的品质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重视诗教的传统。《诗经》就是孔子为了教育弟子而编辑的教科书。孔子对诗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诗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反映社会现实,也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诗言志”。读一个人的诗可以了解他的平生意趣。不仅孔子注重诗教,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重视以诗的形式传播某种思想,如《老子》实在就是哲理诗;《庄子》可以说是散文诗;屈原的《离骚》更是诗的一种体裁。诗作为沟通思想感情的表达手段,确是不可移易的,中国是诗的大国,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人,也是新余文化名人。他学问博洽,著述丰富,尤其在史学方面贡献突出。刘颁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他一生写下大量诗歌和散文。刘颁的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六类:郊游诗;写景咏物诗;交游、赠送诗;酬唱诗;挽悼诗;咏史诗咏怀诗。  相似文献   

13.
论王冕的儒者精神和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冕是元代一位坚守儒精神 的诗人,无论是反映民生的时事诗,还是其隐逸、咏梅诗都贯穿着儒对理想的追求,这对探讨王冕力行儒道的心态与其诗歌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王冕的诗歌艺术是其儒家入世精神的折射,在其救世之心受到挫折时,其咏梅诗更是这种精神的升 华。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过去关于诗歌的观念中,诗歌似乎是属于高雅、严肃、精英的文学,但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却是以"通俗"起家的,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诗经》中不少作品就是古歌谣,文人的搜集、删订和编纂将它们提炼为雅文学,被后人视为诗之源,诗之巅。  相似文献   

15.
魏建忠 《科技信息》2012,(11):362-36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毛诗序》作者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对于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和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17.
清奇──试探隋炀帝诗歌的一种风格李菁隋炀帝的诗集中有一些好诗,尤其有一些好的写景抒怀诗,这是为当代学界同仁所普遍认识并已着手研究的。在此,笔者拟就杨帝这部分诗的风格略抒一管之见。炀帝的写景抒怀诗有一种共同的风格,这就是清奇。所谓清奇,有清新奇丽两个层...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诗歌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意象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意象仅仅是诗的构件,而意境则是整首诗、整个意象系统的建筑物。因此,作为诗歌整体的意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要突破意象,以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20.
刘辰翁的诗在宋元之交的诗坛上极有特色,往往在清新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吟咏的同时,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恨和黍离之悲,其诗风超越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之外,在由宋诗向元诗过渡的诗史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