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煤区成庄矿3号煤储层内发育有由外生节理、气胀节理、内生裂隙组成的大裂隙系统.气胀节理主要发育在光亮煤分层内,内生裂隙发育在镜煤和亮煤中.外生节理分两种,一种发育在煤层内,另一种则切穿整个煤层进入顶底板围岩.外生节理与气胀节理发育的方向性基本一致,为北北东和北北西两组.大裂隙系统的形成分为煤化作用期的内生裂隙发育阶段;二次煤化作用期的内生裂隙充分发育和气胀节理形成阶段;构造作用形成外生节理阶段.成庄矿3号煤储层的大裂隙系统在三度空间上存在不均一性,在平面上表现为大裂隙带有规律地成组分布,在剖面上表现为存在高渗透率煤分层.煤层中的大裂隙系统的研究可应用于煤层气生产,也可以有效提高煤层瓦斯的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相储层分布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相储层分布广泛,时代从前寒武系到中新生界,其中主要是古生界,特别是下古生界,主要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海滩前滨-临滨、潮汐砂坝、潮汐水道、砂坪、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浅海陆棚等环境;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对储层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是减少孔隙的重要因素;低地温场地质背景、早期油气充注、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保存非常有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礁-滩型储层、岩溶型储层、白云岩储层、裂缝型储层四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次生溶蚀孔洞最发育、埋藏最深、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最发育、储层有效厚度最大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同时飞仙关组气藏也是中国硫化氢含量最高的气田.研究发现,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的形成与硫化氢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含硫化氢的酸性流体与碳酸盐岩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碳酸盐岩次生孔隙的形成.通过对飞仙关组储层碳酸盐岩岩芯样品在含硫化氢饱和水溶液中溶蚀试验发现,经过硫化氢的溶蚀,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孔隙度平均增大2%,渗透率增大幅度最大,平均将近提高两个数量级,岩石的密度也明显变轻,从而证实了硫化氢的溶蚀作用对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形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储层岩石学特征也证实了硫化氢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孔隙铸体和阴极发光薄片的仔细观察, 结合成岩演化史、烃源岩成熟史、古构造演化史以及物性分布特征研究, 提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次生成因, 并阐述了次生孔隙的多种识别标志、发育程度和分类, 认为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提出了形成次生孔隙的铝硅酸盐、二氧化硅和碳酸盐3种溶蚀机制. 明确指出优质储层的形成、分布、保存和破坏受古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烃类注入与散失等多重因素控制. 古构造格局控制了酸性水运移的路径和方向, 从而控制了溶蚀发育的部位和范围, 古构造高部位和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区次生孔隙发育. 烃类注入使溶蚀孔隙得到了保存, 烃类的散失使早期形成的溶蚀孔隙被后来的碳酸盐或石英次生加大胶结而破坏. 在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烃源岩成熟期(地质时代分别为S, P, K)的构造高部位、或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区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寒武.奥陶系沉积环境研究,运用烃源岩具有“双轨”式地震同相轴反射特征,通过井震标定与应用已知烃源岩厚度标定未知烃源岩厚度的方法,计算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厚度与分布范围.由此认识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台地内凹陷与斜坡、盆地相区烃源岩分布范围远大于中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中寒武统蒸发渴湖相烃源岩.中奥陶统斜坡、盆地相区黑土凹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同样远大于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台地内萨尔干组、印干组烃源岩及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丘相烃源岩.柯坪露头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位于玉尔吐斯组底部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此剖面中Ⅱ型层序内烃源岩品质较Ⅰ型层序内烃源岩要差,甚至在Ⅱ型层序中并不发育有效烃源岩(TOC值〈0.5%).中奥陶统黑土凹组优质烃源岩同样位于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品质稍差的台缘斜坡灰泥丘及印干组烃源岩层均发育在Ⅱ型层序中.在海平面上升高程与时间均相同的前提下,Ⅰ型层序中位于层序底界之上的海侵行程S1大于Ⅱ型层序中海侵行程S2,这样,发育于Ⅰ型层序底界之上海侵期形成的烃源岩分布范围大于Ⅱ型层序中的烃源岩分布范围.由于S1大于S2,在Ⅰ型层序底界上发生的相对海侵速率明显的大于Ⅱ型层序边界上的海侵速率,海侵速率的不同是Ⅰ型层序底界烃源岩品质优于Ⅱ型层序底界上部烃源岩的影响因素之一.由此,揭示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烃源岩空间展布、形成时间、预测烃源岩品质优劣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沁水盆地煤储层孔隙系统模型与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测试分析表明,沁水盆地煤储层孔隙系统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孔隙度相对较小,孔隙结构以微孔和小孔为主,中孔次之,大孔很不发育,这种孔隙结构总体上对煤层气的产出不利.同时也发现沁水盆地高煤级煤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必然导致高煤级煤储层具有不同的吸附、解吸、扩散及渗透物性.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大量测试结果分析归类并选择典型样品,建立了相应煤储层孔隙系统的四种模型,分析了各孔隙模型对应的储层物性优劣,对于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库车煤成烃前陆盆地冲断带大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库车拗陷是一个发育中生界三叠至侏罗系煤地层的前陆盆地, 通过对库车拗陷煤成烃前陆盆地的研究认为, 含煤地层的烃源岩丰度高、厚度大, 具有以生气为主的母质类型, 能够提供充足的气源; 其次, 尽管以挤压为主的前陆逆冲断裂带十分复杂, 但仍能形成完整的大型的构造圈闭, 同时逆冲断裂带是沟通深部源岩的通道; 而上部地层发育优质的膏泥岩盖层是大气田形成的关键. 受前陆盆地控制的源岩生烃史和前陆逆冲带的发育过程, 决定了大气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煤级煤储层弹性自调节作用及其成藏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储层是一种具有相当弹性的地质体,其对应力的响应比常规储层更为敏感.煤层气成藏的诸多外部地质动力学因素作用于煤储层本身,体现为煤储层允许煤层气扩散渗流或导流的能力.因此,煤储层中天然裂隙的发育特征就成为决定煤层气能否成藏的一个关键要素.基于这一关系,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综合物理模拟方法,从固流耦合的角度对不同煤级煤基块的弹性力学性质开展研究,建立起煤储层在有效应力——吸附-解吸条件下产生弹性体积变形(弹性自调节效应)的模式,获得了对其弹性变形特征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煤级煤层气成藏“弹性自封闭效应”的新观点,为进一步探讨其动力学因素、可能机理、在煤层气能量平衡系统中的作用等提供了切入点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广泛发育以泥质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的深埋藏决定了海相盆地以天然气为主,但不同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的不同又导致油气相态的差异;富含蒸发盐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对原油裂解成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海相储层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TSR和断裂裂缝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由于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旋迥,导致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也多种多样;油气藏普遍具有多期成藏、晚期为主或晚期定型的特点:古隆起对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三大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层的不同,油气富集层位、油气藏的类型与分布、油气成藏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系中往往发育膏盐,硫化氢在碳酸盐岩油气藏中也比较常见,而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成因目前普遍认为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因此硫化氢与石膏分布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密切.但是在许多膏盐发育的碳酸盐储集层中,就没有硫化氢的生成.最近研究发现,膏盐的存在只是硫化氢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储层孔隙的发育情况、地层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储层经历的温度条件、油气-水界面的存在、烃类组成、储层岩石组合等,都对TSR的发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是因为TSR是在高温条件下烃类将硫酸盐还原生成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过程,硫化氢的形成要受到TSR反应的控制,因此反应空间的连通性、硫酸根离子与烃类的接触机会、反应温度等都对TSR反应产生影响.由于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比较活跃,聚集成藏保存下来还受地层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等因素的控制.硫化氢分布的预测主要是基于TSR反应条件是否具备、保存条件是否良好的前提下,结合已发现高含硫化氢气藏的特点,建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硫化氢分布的预测模型:在含膏岩的孔隙型储集层系中、地层水中富含硫酸根贫重金属离子,油气充注成藏后又经历过较高的温度,且气藏保存较好,是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具有分区性特点.位于盆地西部的塔中隆起西部井下岩石及原油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体通过深大断裂及火山活动进入盆地内,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溶蚀和交代,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结构发生改变而使其储集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塔中隆起西部地区沿大断裂及火山活动区发现的萤石矿带是深部流体作用的产物,是塔中45井油田的主要储集层类型.热液白云岩化使英买7井碳酸盐岩储层得到明显改善.深部流体的来源及其活动范围与盆地内深大断裂以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发育区可以作为寻找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的指针.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的基本特点是大型断裂及火山通道附近聚集、火山活动之后晚期成藏、受岩性物性控制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波束全覆盖水深测量数据和地震、浅地层调查、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对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编绘了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图.指出琉球“沟-弧-盆系”地貌的发育和分布格局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琉球岛弧与东海陆架和陆坡构造地貌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前者地质构造上由吐噶喇火山脊、琉球褶皱脊和弧前增生楔及夹于其间的奄美拗陷和弧前拗陷组成,地貌上表现为岛坡海岭与岛坡断陷盆地相间分布的格局;东海陆坡是一个新生的被动型陆缘,地貌上表现为断阶型陡坡,地形变化连续.冲绳海槽构造上是一个弧后张裂带,带内构造活动强烈,火山活动和热液活动活跃,已经并正在发生海底扩张.海槽地貌的发育主要受雁行式排列的海槽扩张轴和东海陆坡断裂带、吐噶喇西缘断裂带的控制.海槽中央为沿扩张轴发育的中央裂谷盆地和中央火山链,西~西北侧为自东海陆坡坡麓向海槽中央倾斜的浊流堆积平原,东~东南侧为自琉球岛弧西坡坡麓向海槽中央倾斜的火山碎屑堆积平原.冲绳海槽在构造地貌上构成东海陆架和琉球岛弧的天然分隔.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该区平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下段高于上段、泥岩高于泥灰岩和灰岩的分布特点,有机质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腐泥型,石板沟和桌子山剖面有少数样品为腐殖腐泥型特征,为进一步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另外,采用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和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的测定资料分别对该区古盐度和沉积速率进行了推算,研究了水体和沉积速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控制作用,认为水体盐度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而对有机质类型影响很弱;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之间也有直接联系,沉积速率慢,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相反沉积速率快,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这为预测有利烃源岩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角洲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三角洲平原,很早就有人类祖先在那里进行农业垦殖活动,于是大多变成了鱼米之乡。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西南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三角洲平原、印度恒河三角洲等,都是人类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5.
胡社荣 《科学通报》1997,42(5):558-558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一些含煤盆地石油的形成、成烃机理、煤沼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后发现,一些形成工业性煤成油田盆地的煤沼沉积环境演化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在具完整湖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水进序列中形成的含煤建造更有利于煤成油藏的形成含煤建造上覆的湖相泥岩,既可以是油源岩,同时,也是良好的盖层.根据西北侏罗系煤沼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可将其划分为3种煤沼沉积环境演化类型:(1)发育在冲积体系和河流体系中的含煤建造,如祁连和贺兰山地区的一些山间聚煤盆地;(2)含煤建造(组)的上下没有发育典型的湖相地层,或含煤建造的直接上覆没有典型的湖相地层的发育,也就是说,除煤层外,很少有泥灰岩、炭质泥岩、油页岩等湖相地层的形成.典型的如鄂尔多斯盆地.该盆地延安组含煤建造的上覆是直罗组,该组由一套冲积体系组成;(3)煤沼发育的后期都发育有典型的湖相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南海南部海区现代水体和表层沉积中硅藻在属种、丰度上的相关关系及主要的环境控制因素,为南海古环境的对比及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分析显示:南海南部的东南海域现代及沉积硅藻丰度较高,且变化趋势相似;西北两者丰度较低,变化趋势有差异.该海区的现代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bicapitata),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和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相对于现代硅藻,沉积硅藻中减少的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的类型,增多的则是个体大、壳壁厚的种类;东南海域现代硅藻的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高于西北区,沉积硅藻的则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认为,西南季风是影响现代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重要因素,沉积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分布与西南季风盛行时上层水体硅藻的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有机-无机能源矿产相互作用及其共存成藏(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烃类生成过程中,无机组分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如铀因其特殊的原子结构,具有独特良好的配位性能,因而具有良好的络合催化及氧化还原催化特性。铀的存在,为生物的繁殖提供能量,使之勃发繁衍,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可导致烃源岩在温度较低阶段液态烃提前生成,并使总烃产量增加;同时在高温阶段可减缓有机质过度成熟,利于所生烃类的保存。铀应为低(未)熟油、气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少量烃类的提前生成和运移,可使成岩早期阶段孔渗性能良好的储层较大范围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储层也有形成大规模商业油气藏(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周晓静  高抒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以下辽河西部凹陷原油为例,探讨了18a(H)-新藿烷及17a(H)-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应用意义.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可用作判识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但需以源岩沉积-有机相相近为前提,其有效应用范围为成熟~高成熟阶段.新藿烷及重排藿烷参数同时具有成熟度和沉积-有机相双重地球化学属性,故可作为油源对比和原油族群划分的有效参数.沉积介质条件和粘土矿物对重排藿烷类前身物的形成和原始丰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原油中检出一新系列化合物,初步研究认为其可能为另一重排藿烷型系列化合物,其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属性与17a(H)-重排藿烷系列相近.  相似文献   

20.
应用PVTsim模拟软件,对不同储层流体包裹体成分与GOR(油气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中发育三期石油包裹体,石炭系与三叠系储层中发育两类石油包裹体;奥陶系储层中的三期石油包裹体与石炭系及三叠系储层类型1石油包裹体成分相似,为正常原油聚集条件下形成,而石炭系、三叠系储层类型2石油包裹体具有较高的GOR与C1值,油质较轻.结合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认为轮南低隆起现今油气藏主成藏期有两期,一期是正常原油,另一期是轻质油,均发生在晚第三纪;轻质油充注来源于东南部,具有东南强,西北弱,下部强,上部弱的特点;油气藏的多期充注及保存条件造成的油气散失是轮南低隆起油气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