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胆道闭锁是新生儿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并且该病在亚洲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新生儿胆道闭锁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儿科医生和辅助诊疗手段,新生儿父母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预诊算法,通过新生儿粪便图片预测新生儿是否患有新生儿胆道闭锁,并提醒新生儿父母及时就诊.为了让算法在应用场景下识别率更高,本文的算法基于一个真实场景下拍摄的新生儿粪图片数据集开发.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自注意力网络模型BANet(Biliary Atresia Network),将图片的浅层特征和深层特征相结合,可以得到更好的分类效果.由于拍摄自应用场景下的图片存在过暗和过曝等问题.通过分析数据集的亮度分布,我们设计了一个自动亮度调节算法解决.此外,图片中的阴影也会对识别结果造成干扰,因此我们在训练阶段增加了一种阴影数据增强方式来缓解这一问题.为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设计了一个和医生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BANet在四分类的识别率、二分类的识别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等客观评价指标上占有明显优势.本文提出的BANet能够有效利用图片中的颜色、异常点...  相似文献   

2.
99mTc-EHIDA肝胆显像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99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B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例(其中5例最终诊断为BA,9例最终诊断为非BA)临床上有持续性黄疸的亲生儿及婴儿,进行^99mTc-EHIDA肝胆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结果:在5例最终诊断为BA的新生儿及婴儿中,^99mTc-EHIDA肝胆显像全部检出(100%),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100%、88.9%、92.9%。结论:^99mTc-EHIDA肝胆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BA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二例体质性黄疽肝的超微结构特点,其中一例为良性复发性黄疸,在黄疸消退期显示典型淤胆改变;另一例是Gilbert综合征,肝血窦面微绒毛明显增多,毛细胆管扩张,这些病损与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对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脱出的间盘组织进行了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脱出的纤维环组织其纤维肿胀变性、排列较散乱、相邻纤维层间的间隙较宽大,髓核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直径较粗大,脱出结构中的细胞成份均显不同程序的退行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蝮蛇外周血白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透射电镜技术对蝮蛇外周血白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白细胞由嗜天青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栓细胞组成;嗜天青粒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具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嗜中性粒细胞在电镜下较少见,分化程度较高,具较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具未成熟型、成熟型两种,未成熟型细胞胞质中具若干小泡,成熟型细胞质具有颗粒,有的颗粒具斑块结构,提示前髓细胞阶段的嗜酸性粒细胞即进入外周血液,至后髓细胞阶段开始形成类晶体结构;单核细胞亦个未成熟型、成熟型两种类型,后者核质比例较低;嗜碱性粒细胞颗粒粗大;淋巴细胞核质比例极大;血栓细胞具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先天性阴道闭锁合并先天性尿瘘的病因特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改进了白芷愈伤组织培养细胞的电镜制样技术,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金雕肾脏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金雕肾脏具有极周细胞,其内含丰富的膜包颗粒.肾小体之滤过屏障结构与家鸡相似.肝细胞具发达的粗面内质网.  相似文献   

11.
为搞清虎皮鹦鹅(Melopsittacus undulates)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为动物学研究和生理学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对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虎皮鹦鹅的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腺胃内有发达的复管状腺和单管状腺,腺胃乳头内有发达的粘液腺,复管状腺密集于腺胃深层.肌胃粘膜内为单管状,胃腺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组成.主细胞胞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酶原颗粒;壁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的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下层不明显,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出形成大量的长叶片状绒毛,绒毛内无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肠腺主要由吸收细胞、潘氏细胞组成.吸收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表面密集微绒毛;盘氏细胞胞质顶部充满粗大的颗粒.表明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与其消化功能和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患者王某,女,13岁。因反复发热伴阵发性右上腹部疼痛15天,黄疸12天,于1991年7月13日入院。查体:T:37.4C、P:114次/分,R:23次/分,Bp90/60mmHg。体重24kg。神萎,呈痛苦面容,瘦弱,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两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部稍膨隆,右上腹部肌紧张,压痛明显,但无反跳痛。右上腹部扪及一个约如鸭蛋大小肿物,呈囊性,压痛明显,肝脾未触及,转移性浊音(-)。化验室检查:血常规;Hb9.0g/L,RBC:3.27×10~(12)/L,  相似文献   

13.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 PTC)不仅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而且适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例的术前判断 ,能清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并能初步定性。因此 ,我科将 PTC作为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 PTC检查可能导致胆道出血、胆瘘及胆道感染。除穿刺时仔细操作外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极为重要 ,现将我科 PTC检查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3年 3月至 1 999年 1 2月 ,共施行 PTC检查 70例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 7~ 74岁 ,平均 5 3岁。病种分布如下 :胆石症 2 8例 ,肝门胆管癌 1 8例 ,胰头癌 8例 ,胆囊癌 3…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三例经光镜检查证实的A型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组织的超微结构,是线粒体肿胀、凝聚、内质网增生、扩张以及毛细胆管损害为其显著特征,且以同类型乙肝作对照,显示A型肝炎病损较轻。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例1,男,64岁,突然站不起来,呼唤能睁眼,眼球不能水平运动,饮水呛,四肢肌力为2级,肌张力低,双下肢可引出病理反射,头部CT脑干未发现低密度病灶。临床诊断脑干梗塞,闭锁综合征。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时眼球仍不能水平运动,不能吞咽,四肢瘫。例2,男,47岁,突然头晕,头痛,四肢活动不灵逐渐加重,眼球只能上下运动,四肢肌力为0级,头部CT脑干显示密度减低影。诊断为防干梗塞,闭锁综合征,肺内感染,抢救无效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例3,男,39岁,开始觉右手麻木,4天后突然觉全身无力,尿失禁,呼唤时能睁阔眼睛,眼…  相似文献   

1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虽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病变,但具有一些共同特性[1],例如:(1)无明显失神经支配或感觉丧失;(2)肌肉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通常于20岁前死亡;(3)肌肉病变与再生共存;(4)属于遗传性疾病.国内、外关于PMD引起的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偶有报道[2].由于病例数较少,病情各异及受累部位不同,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因此,个案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此类疾病的病变过程.最近,我们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一例患儿的腓肠肌组织,现将结果报道并结合病例资料来分析形态学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某患者,女,2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界扩大,心律整齐,胸骨左缘二肋间可闻及Ⅲ级以上收缩期杂音,有细震颤,P2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的手术方式,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情况、术前各项检查以及术中情况进行分组,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组(68例)为甲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组(55例)为乙组.对两组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瘘、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道并发症(胆道梗阻、狭窄、感染、胆漏、出血)、电解质紊乱、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甲组相比,乙组患者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平均住院日都有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术可避免传统的置"T"管所引起的并发证,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用电镜和光镜相结合观察50例急性白血病,两者诊断符合率达90%,电镜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SEM 下急粒以嵴样型细胞为多,占48~90%;急单中的皱膜型细胞为70~81%;急淋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征主要有光滑型和微绒毛型两种.TEM 观察结果和既往作者报道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