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赵树理的方向”。认为“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的方向”不是同一个概念。“赵树理方向”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政治功利的实用立场,以新文艺为基础,以民间旧形式作为“补充”的文艺形态。“赵树理的方向”的内涵主要包括: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农民利益立场,以民间文化为本位,融合其他资源开创出的一种崭新的“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针对戴光中、郑波光对“赵树理方向”的贬损和曲解,从“赵树理方向”与“文艺为政治服务”、“问题小说”与创作规律、历史主义与主观妄断三个方面,进行了辩析和反正,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学界的影响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俄国十九世纪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运动和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促生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赵树理的创作深受其影响。民粹主义倾向使得赵树理过分地迁就农民的欣赏口味和习惯,使其在采用民间形式的同时,也附着了传统因袭内容的重负,体现在语言、情节、形式和创作策略等方面,如才子佳人模式、大团圆结局、清官意识、求多求满的民间审美趣味等。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光辉范例,背弃了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有时甚至走上了反知识分子的道路,使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传统发生了严重的倒置与错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较客观的评价,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中几个尚在争议的问题:《创业史》评价、赵树理方向、老舍现象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与评论。本文首先从民间文化的涵义与特征入手,阐述了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其次,从民间传说、家庭宗教氛围和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赵树理小说民间文化的源泉,并探讨了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最后,从人物形象、叙述风格、故事内容三个角度阐述了赵树理小说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丈发表后,对当时新文学的转向指明了方向.赵树理正是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大众化创作,创造出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成为政治话语与民间对话的一种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方法对现代文学乃至建国后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兴盛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从创作主题到作品语言似乎也都与《讲话》的精神相一致,但若追根溯源,他的思想和实际的创作理念其实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的,而且也始终是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五四的道路前进的。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求学经历使赵树理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冲击 ,也确立了他自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意识 ,面对纷繁复杂的五四新文化 ,赵树理逐渐承载了五四的社会启蒙意识 ,不是自觉走向对个体的精神探索 ,而是走向知识分子对社会革命的责任承载 ,不是强调“人的解放”,而是强调社会实践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人生信条、生活经历都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赵树理是山西一个文化品牌,赵树理文化是一座等待开发的文化宝库。赵树理文化可与山西的旅游业、演出业、影视业结合,实现产业化开发。对赵树理文化的开发要坚持保护原则,统一、综合原则,点与面结合、平时与节庆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灵泉洞》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奇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的传奇叙事.小说在结构和情节设置上,贯穿着一条充满“自然”意识的主线,沉潜着荒原的神奇力量.它是赵树理众多作品中很异质的一部,其异质性在于疏离了当时政治语境的规训,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写作范式,而充溢着自然文学的气质,从而使灵泉洞这片荒野更具隐喻和象征意义.它在文本的背后流露出作家本人潜意识深处的精神指归——为疲惫的心灵寻找避难所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吴建荔 《科技信息》2007,4(2):112-112,139
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来展现他小说创作的“大众化”和现代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从赵树理文学创作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来龙去脉 ,以及这种影响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因此 ,赵树理的精神世界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深层依据的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研究从成名作发表时彭德怀的题词开端,至今已经过了风雨坎坷的六十年。其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943~1965年的评介期,1966~1976年的政治批判期,1977至80年代初期的繁荣期,80年代中期至今的纵深期。本文对六十年来国内外赵树理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期望能给赵树理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赵树理能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与他的创作个性、人格风采是息息相关的。他的人格的真、善、正使得他一生与农民群众密不可分,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凸显勤劳节俭等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揭示在时代潮流裹挟下艰难蜕变的心路历程是赵树理、高晓声塑造老一代农民形象的共性。老一代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在赵树理笔下集中表现为腐朽的封建意识,而在高晓声笔下则主要显现为生活观念的落后过时。聪明能干、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赵树理、高晓声笔下新一代农民形象的共性。新一代农民思想观念之"新",在赵树理笔下表现为与腐朽的封建意识、反动势力不妥协的斗争,而在高晓声笔下则主要显现为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重新审视钱财的价值,勇于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6.
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中生成的"赵树理方向"和"赵本山现象",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大众化":农民的话语和民间的艺术形式。赵树理和赵本山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进行着一种"还文化给大众"的努力,以现世性、民众化和普遍受益性为主要内涵的世俗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以自己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是一位"民间"的代表作家,"民间"在赵树理身上体现为:他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贴近农民的欣赏趣味;坚持创造新农民形象;巧妙运用农民耳熟能详的口语化叙述语言。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形成受到民间宗教、民间戏剧、民间口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与路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赵树理和路翎创作思想导向的《讲话》,为学指明了无产阶段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新化的创造,在《讲话》的影响下,赵树理和路翎在20世纪40年代都达到了各自的创伤高峰,在整合政治意识形态秘间化形态的过程中,赵树理以接受主体作为创伤过程的核心,路翎 凸现的则是创作主体本身,二人均拓展和丰富了小说这一体的美学意蕴,50年代中期以后,在右的政治对学施以粗暴的摧残和破坏的情况下,二人学创伤的激情退却了,面对的是学才思的枯竭和人生命运的劫难。  相似文献   

20.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