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大櫆的“息争”思想,即学术研究应该相互包容,而不要相互敌对。这一思想是在当时汉学的强大的攻势下提出的,主张汉宋调和与兼收,这一思想和方苞、姚鼐敌对汉学的态度明显不同,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不仅精通古文,对时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到了时文内在的不同品位,积极推崇高境界时文;认为时文的职能在于阐发经典原意,真正做到“代圣贤立言”;在时丈和古丈的关系上,打破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主张“以古文为时文”;提出作者的人品、环境等是影响时文创作的重要因素。刘大櫆的时文观对后人研究时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可见历代论家,都非常重视对《史记》的文气的品评和总结。关于文气,清人刘大櫆论述道:“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按照刘大櫆的意思,气是指文章的气势,神则是统摄气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所谓文气,就是文章的内容与作品的情感相统一,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度和气韵。文气导源于作者的个性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气质、才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作者性情富赡,精酣神足,胸中郁勃喷薄  相似文献   

4.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5.
"神气"作为古代文论的范畴,具有一种生命存在和自由的时空美学向度。刘大櫆思想中无论是"神气"本身含义,还是"神"和"气"之间的关系,乃至具有"神气"的"十二贵",都让人清晰地感觉出"神气"背后蕴含着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这种时空感在刘大櫆"神气"说中集中地从本体层和表征层体现出来——"神"具有一种生命的时空本体性质,而"气"是这种时空本体的表征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奔女“是针对女子而言,是指不守婚姻之道,无媒而交,非礼而合之女.“奔女“的称呼看起来是说女子私自出奔的事实,其实质仍然是对女子的“婚姻不得自专“的道德训饰.  相似文献   

7.
以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柳文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李绂与方苞评析柳文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认识方苞“义法说”的实质。方苞的“义法说”的提出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文创作的要求,但与李绂的古文理论相比,“义法说”则相对苛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古文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贽肯定文学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文学的独立,重释“文”与“道”的关系,提出了“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这一极为推崇文艺之价值的命题; 一是推崇俗文学,倡导传奇、戏剧、小说等新型市民文学,提出“时异势殊,则言者变矣”的文艺随时代发展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9.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行和思想一致,实事求是,它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做人的根本。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11.
李绂是清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他主要通过编纂学术史的方式,以《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来奠定他的道统史观。同时,他还在一些散论中对其道统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建立了一个上起唐虞,下至王阳明的甚至包括程朱的庞大而复杂的道统体系。他将整个儒学史视为一部心学史,对于陆王心学的道统论作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柳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启蒙者、先驱者。在北宋立国之初,他以振兴古文、古道为己任,首倡复兴古文、古道,其古文理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对他的古文理论进行探析,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特别是其前期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维护封建社会的道统是韩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韩愈关于“道”的内涵及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道”与唐代政治、经济活动的关系和韩愈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实践.指出,韩愈“学以为道,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论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社内讧”事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著名事件。此事件因论诗而引发,持续发酵,而成舍我号召另组南社是事件的高潮,由此正式拉开了南社解散的帷幕,成舍我是事件的关键性角色。新挖掘的材料显示:成舍我入社后境遇不佳,导致他早就有退出南社、另寻他路的想法;在柳亚子驱逐朱鸳雏出社之前,柳、成两人已因伶人陆子美而交恶。这两个原因交织一起,驱使成舍我退出南社,并最终号召另组南社。  相似文献   

15.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16.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列于《诸子略》十家之首,可见刘氏父子和班固对儒家的重视。文章就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孔子与六经之关系逐一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  相似文献   

18.
蒙元时期,高丽同中国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高丽广泛吸收中原汉地先进的汉文化,注重汉学教育、开科举,以儒取士。中国古代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流入高丽,出现了一批研究程朱理学的巨儒。在文学交流方面,涌现了大量使用汉文创作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元曲也对高丽影响很大。此外,元代中国儒教典礼上的变化也对高丽产生了影响。两国在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也有颇多交流。  相似文献   

19.
叶燮的《原诗》针对当时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和追求偏僻怪戾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了以“变”为核心,以“因创”“正变”“源流”的艺术辩证观为内容,以“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为指归的理性主义诗学观。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儒学殿军,刘宗周在学术上开浙东学术中兴之局;在道德上与黄道周并为明季道德完人。他继承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的“格物说”,倡导“慎独说”,成立证人社,与陶爽龄展开工夫与本体的论辩,力图扫除王门后学“以禅诠儒”的空疏之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